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二评丽水摄影

2011-3-18 15:52| 发布者: | 查看: 1008| 评论: 0

    丽水摄影被“中摄协”授于全国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 1999 12 7 ,在第四届中国摄影节上,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于丽水“中国摄影之乡”荣誉称号。这是中国摄影界第一次颁发这一荣誉称号,是对丽水摄影工作在全国摄影界的广泛影响和普遍赞誉的充分肯定。直到现在参加摄影协会的人数最多,现有中摄协会达到上百位,省摄协会员多达 300 多人,市摄协会就更多了。根据 05 10 月《丽水日报》发表的《丽水摄影文化发展对策》一文中报导: 100 多幅作品在国际上得奖,近几 1000 多幅作品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近万幅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丽水摄影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教育。 5 年过去了,发表的作品更多了。文中谈到的不足之处有三点: 1 、基础设施不足,没有一个像样的展览馆(注:现已建成了); 2 、丽水摄影风格单一; 3 、缺乏摄影理论的研究。 2 3 两点正中丽水摄影的要害,到目前为止,进展不大。最使人感到不足之处是缺乏摄影理论研究。我在网上搜索丽水摄影理论文章,真是少得可怜,一篇是季叶海(现在《浙江日报》社工作)写的,一篇是王叔权写的,至于对丽水摄影发表的作品进行针对性评论的文章,没有搜索到一篇。关于摄影理论研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它涉及到人才的培养,丽水是这样,全国也是这样。充分说明了中国摄影理论的滞后,从中央摄协到地方摄协,普遍不重视摄影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摄协虽然有两年一度的全国理论研讨会,据近几次研讨会情况看,并不理想。第七次研讨会发表 34 篇论文,第八次研讨会发表纪实类为主题的论文 45 篇,第九次研讨会没有公开发表论文,只在“曾璜博客”栏内有一篇发表。这样多的论文,没有看到一篇有评论的文章,一片寂静,更谈不上争论。

从中央摄协到地方摄协重视的是各地的摄影大奖赛。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用摄影比赛来指导摄影工作。误认为摄影比赛,会员能得奖是大事,也是协会工作的成绩表现。至于理论学习是次要的,看不到,摸不着,放着慢慢来。长期以来,不重视摄影理论的恶果就显示出来,十位用推选出来的所谓“摄影大师”,九位“大师”没有理论著作出版,连一本“摄语录”也没有。万名称为“中摄协”会员的摄影家全无摄影理论著作出版,出版的是一些作品集,作者连获奖的作品,像样的感想也写不出。中国摄影理论家在写理论文章时,只好引用桑塔格、亚当斯、布勒松、卡什等外国摄影大师的著作中的话。

      丽水摄影家发表的摄影作品,风光片居多。可从徐向东编拍的摄影作品集,如《天界诱惑》、《塞北那片草原。。。。。。坝上风光摄影集》及初小青《西藏风光摄影集》可见一般,确是风格单一。要深入研究丽水摄影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到底有什么特色?有哪些独到之处?有什么创新立异的地方?哪些地方能立于世界摄影之林,与世界摄影比较,具有中国特色在何处?值得丽水摄影人冷静地思考。

    丽水摄影家所拍出的作品,还摆脱不了一个“摆”字,不少得奖作品,明显看出“摆”的痕迹。我不是说不能摆拍,有些摄影门类可用摆拍,有些就不能摆拍。摆拍,从形式上看,显眼、美丽,但内容上的深度不够,能震憾人心的作品不多。从拍摄对象上看,风光片多,纪实作品少。

     丽水摄影人要明白:一门艺术的创新,要有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要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不是单靠多走、多拍能解决问题的,还要好好地坐下来多读书、多学习、多讨论、多总结,才能把摄影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地。要正确认识学习摄影理论的重要性,而不是嘴上说说,行动上无所作为。

    再联想到中国不少摄影理论家,在网络媒体上开辟专题频道,如“嘉来论稿、林少忠、偶读偶议、柴选门外谈、小恐乱弹、张惠宾摄影随笔、王瑞异域手记、於联明摄影杂谈、希贵管见、曾璜镜中的世界、藏策话语、鲍昆扎记、树峰槛外思等”,还有专开设自己的博客,如“曾璜博客、李振盛博客、等”,有些理论家还在网络上不停地笔耕,为摄影理论的发展作贡献,有些很少见到他们写的文章,隐埋山林。

    中国摄影理论家的命运不好,在不少国际、全国摄影大奖赛上的评委名单上见不到他们的身影,而大奖赛上见到的评委,大多是摄影界头上有光环的人物,他们的任务是只选不评, 23 届国展有好转。从历届国展到浙江丽水、山西平遥、福建莆田、贵州都匀都看得很清楚。有些中国摄影理论家与中国摄影大奖赛评选无缘。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市 3 18


[FS:PAGE]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0:47 , Processed in 0.10112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