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读到闾丘博文“写给我的上海”,我看到一个女子所背负的民族良知。但是,这条路上她显得多么形单影支。 事件当头,悲愤的人很多,但一直悲愤的人,不多,如她这样继续追问、计较的人就更微乎其微了。 大家渐渐忘了为什么悲愤?为什么表达这悲愤?当初,一定是“改良社会”“改良那些必须改良的”声音在每个 悲愤者血管里喷涌。但是,后来呢? 于是反思,网络强大的声音,难道仅仅存活于每天的热门话题排行榜?为什么而排行?我们似乎应该追问是什么受到人们真正的关注?关注了,又如何? 网络与艺术一样,相对于社会这个大家伙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块空间,如何让这些小小片块上发出的声音,真正传递到社会面前而且能够真正引发社会改良,这许是网络话题排行榜的真正意义。 名人效应也应该足了吧,像闾丘这样的人来说这样的话。但是,我们看到,名人,也改变不了社会。 什么能够改变社会?只有社会能够改变社会。 我们应该从网络从艺术从无数小天地走出来 ,汇聚到社会的行列,促成社会有一种真正倾听这些声音的机构,但不是信访那样的。 大家会说,社会的热点太多了,我们很快被新的事情笼罩,我们甚至还会悲愤,仅仅悲愤不断的悲愤,就够了吗? 事实上,发生这一切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不如现象那么纷繁 ,我们应该真正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为什么没有人来考虑如何让网络民意变成真正的民意?如何让网络民生话题被现实真正重视与解决。 网络与现实的鸿沟依然深不见底,难道,就没有桥梁或者方舟可以抵达彼岸?问题是,谁有可能成为这些桥梁或者方舟? 媒体?戴着无形的枷锁,他们几乎说不出自己立场的话。他们不过是个“ 媒”,政治的 ,权势的 ,资本的 ,利益的,唯独不是大众的。因为大众是一个涣散的群体,没有人没有代表站出来维护自己。 为大众打假的勇士,并没有得到大众最有力的支持与广大受害者情同手足兄弟般的声援。人们关心的只是跟自己最有关的事情,社会的事都让别人去管吧,人人都这么想。 所以,在人丛中,站出来个像闾丘“写给我的上海”说这些话的人,如此珍稀!这样的人当受到社会的尊崇,因为他们并不是在为自己挺身而出,这也跟她似否是名人无关。她像一面镜子,毫不留情地映照着我们每个人灵魂的自私,更映照出那些所谓的名人,名人只是为了更方便地为一己掠夺名利的丑陋。如果一个时候追逐的是如此这般的“名人”,那这个社会只会在看起来的美好中完蛋。 这些天一直被一个事情困扰。最近介入微博,确实看到了网络民意,看到人们对上海大火的声援对社会的讨伐,看到人们对李刚的责问与鞭打,看到老百姓对亚运的真正看法,这些都上了热点排名榜。在大火声音渐弱之时,我把著名时政漫画家邝飃先生的“李刚的眼泪“漫画专门转帖出来,许多人如梦方醒,首先的邝飃,对,别让这个被大家忘记了,于是近千个帖子飞快地转发,速度之快,电脑屏幕上以秒计显示着关注这帖子的人数。那是我第一次见证微博的力量。 然而,这也仅仅只是在微博上,就是有上千计的关心社会的正义之士,也依然抵不过其他也许并不能成为 什么热点的热点话题。何况,网络只是人海一部分,关心社会的人又只是网络中小小的部分。而像闾丘这样真正刨根问底关心社会的人,实在又少之甚少。 问自己,为什么一大早坐在电脑前迫不及待写这些字,并不是急于嘉许闾丘。实在是急于一个 答案:网络声音如何指向真正的社会。 社会,应该有一个对应于网络问题的“社会处理器 ” 。当然 , 完全不是 ” 扫黄打非 ” 那样的网吧管理机构,而是网络对社会的管理机构。 希望越来越多真正关心社会进步的人士一起谋划一起献计献策。因为 [FS:PAGE] ,我们都向往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社会。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与我们每个人如此有关,绝不只是别人的或者某些人 的事。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22 , Processed in 0.146036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