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目前大陆一些
摄影院系和专业存在师资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亲身从事摄影教学工作的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刘树勇对TW多所大学实行的“驻校艺术家”计划颇为感兴趣。去年3月的一次TW之行,也是通过沈昭良,他对这个计划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借刘树勇先生的观察,我们也可更多地了解“驻校艺术家”及TW的摄影专业教学工作。进驻大 去年的一次TW之行,除了所谓的讲座、喝酒、会友、参观、看展、买书等一系列活动,让我感触最深,也最有兴趣的是一个叫做“驻校艺术家”的事儿。 且说,那日讲座完了,次日,一干人由摄影家沈昭良先生开车拉着,去近郊的“国立中央大学”看张照堂先生的一个展览。沈昭良先生正在“国立中央大学”做驻校艺术家,这个展览由“中大”的艺文中心策划执行,沈昭良提供协助。作为一个在大学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我对这个驻校艺术家计划很感兴趣,路上询之于昭良,回来后又有邮件往还,才搞明白了这个计划的大致格局及相关环节: “驻校艺术家”是一个由TW地区的教育部制订并在各个大学推行实施的大学优质教学计划,约等于咱们的大学素质教育计划。每年各个大学需要进驻的专任艺术家类型,由各高校中的教务部门预先提出要求,并从社会上公开招募。选定之后再报教育部核准。艺术家驻校工作期限为一年。驻校期间要做的事情,由各高校教务部门自行与艺术家共同议定,教育部不管这么细。一般包括:1.授课:每周一次,约3小时,不含寒暑假。授课对象以学生为主,亦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周边居民等。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程度,分为初级班和提高班(TW称基础课程和进阶课程)。初期班跟咱们业余发烧友们聚会时请人讲的差不多,主要是讲一些摄影的基础知识。提高班的讲授侧重于专题影像创作的讲授和实践指导。这部分工作,每位驻校艺术家每月可拿到由教育部直接拨付的5万元新台币的薪俸。2.每位驻校艺术家一年工作期满,离校前,须举办驻校授课成果展览、出版驻校成果专刊(图书或者杂志专号等),这部分费用,由艺术家负责筹集。3.必要时,大学会为驻校艺术家免费提供招待所住宿,以方便艺术家在校园内从事教学及带领学生进行各类艺术实践活动。 由于“国立中央大学”是一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没有传播学及视觉艺术等相关科系,所以,驻校的沈昭良讲授摄影课程须从基础谈起,第二学期则根据情况,针对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讲授较为专业的提高班课程,主要是具体指导他们从事一项影像专题的拍摄。这部分作品,在艺术家离校前可纳入成果展览及相关的出版物当中。 TW很多大学都在执行这个计划。郭力昕兄所在的TW政治大学近年来已经邀请过像作家白先勇、朱天文,漫画家几米,舞蹈家林怀民,音乐人钟适芳等十余位艺术家进驻校园。他们以一年为周期的工作,不仅将他们个人的艺术实践带入了教学,同时亦借他们个人的声望将丰富多样的社会资源引入了大学,对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能力,都起到了相当明显的积极作用。 之所以我看重这个计划,是因为大陆这些年来开办了相当多的摄影专业,大批怀有摄影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人进入了大学校园。尽管各高校不惜血本购置世界顶级的器材设备,拨给地皮建造奢华高级的影棚,但是,由于大陆的大学摄影教育起步很晚,加之教育体制的高度行政化,迄今为止,没有培养出足够数量且品质合格的摄影专业教师来从事这个专业的教学。这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大学摄影教育中最为紧要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上无数的摄影师通过几十年的操作实践摸爬滚打自我学习及体悟,积累了极为丰富而宝贵的影像采集经验,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各类媒体最重要的一线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他们中的许多人[FS:PAGE]都是中国一流的摄影家,声誉卓著,成就斐然。从一个从事大学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的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和考虑,我以为这些自由摄影家和从事媒体视觉传播实际操作的专业人员,是一笔值得我们特别看重的巨大资源。如果我们也能实行像TW“驻校艺术家”那样的工作计划,开门办学,打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坚硬壁垒,积极地引入和利用社会上极为丰富的摄影人力资源,以补充大学摄影教育人才之不足,特别是实践操作课程教学人力之不足,我想不失为一个应急且行之有效的良方。不说远了,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施,十年之内,在大学摄影教育队伍逐步走向健全的过程中,它会成为中国大学摄影教育一个有力的支撑和重要的补偿。 当然,我们会说了,大学里很多人不会愿意这样干的,让这些著名的摄影家和专业人员进入大学教书,那些个占着茅坑不屙屎的笨蛋不就没有饭吃了吗?说的是。大家都清楚,问题的关键还在教育的体制那里。如果这个体制的存在不能让那些对摄影充满了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人受到更好的教育,不能为这个国家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有用之人来,这个体制是不是得改一改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47 , Processed in 0.07175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