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读《照片的精神性 人的精神性呢?》一文后感

2011-5-3 15:05| 发布者: | 查看: 1491| 评论: 0|原作者: 童端友

    这篇文章登在《中摄协网》 5 2 “百家争鸣”栏目上,作者:袁夏。全文分 17 节,读感如下:

第一节:引成都摄影展策展人阿来的一句话:“ 作家阿来一句话印象至深: 摄影 对人的情感、日常生活的那种复杂性,表现得不够,即便是 风光 也不仅仅是一个大尺度的,自然界也是充满非常丰富的细节,在中国的摄影当中不是说没有,但是非常非常少 。作为文章的论点,提出问题。  

第二节:“透过一个展览,阿来看见无数持相机者津津乐道的只是摄影的物性,器材越来越先进,后期处理越来越给力,展览,成了摄影物性堆积地,就像人们通常在意的是一个人的外表而非内在。”说明摄影人只重视物性的表象,忽略了物性的内函。只重视相机的构件,忽略了相机作为一件工具所负的摄影作品的质量。  

第三节:“何为艺术展览?无数人投身摄影洪流,大概与摄影和艺术有些瓜葛,而现在,影展照片快像广交会商品一样了,摄影,还有什么劲?摄影的物性,如果窒息了你要表达的思想使其无法穿越出来或者华丽装束下什么都无,我们看到的就只是商品照片,外壳永远是外壳,不会如种子遇见水与阳光就发芽成思想。思想从哪里来?从脑袋里来。网络、报端、比赛还有展览,太多人痴迷于泛着美艳死光照片的 创作 。这一节说理论证:提出”何为摄影展览?”现在展览照片成为广交会的商品,表达不出摄影作品的思想内函,作品剩下一个外壳,外表美艳光亮,内在是一坛死水,不会像种子一样遇到水和阳光就会发芽长大,也就是说摄影作品没有思想表达,摄影人不用自己的脑袋去拍摄,这样的照片哪里是摄影艺术呢?  

第四节:继续说理论证:“世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物堆砌,摄影,这堪称 精神 的东西如果再一味地以制造翻版或者空洞之 为目的,那真是将摄影往死里 了。”如果将摄影变成像‘物’一样的东西,那真是把摄影往死里推。  

第五节:从摄影的论述引申到人的感悟上来:“,是啊,人的情感,日常生活的复杂性,我们看见了吗?没看见吗?看见了为什么不去表现你的所见。没看见的话,你失去太多做人的滋味。是啊,何止是摄影呢,已是时代的悲哀。我们这个本来就感性迟钝的民族,如今更是被 成功 物欲 折腾成 单向度 的人。”加深了论述的深度。  

第六节: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前者忙乎于换镜头强调 摄影语言 将拍摄者当成雕塑贴着人家鼻子眼睛追求所谓视觉冲击力,后者却在不断擦拭镜头的同时,淬砺语言打磨思想挖掘图像中蕴蓄的深层可说与不可说的语言叙述。”  

第七节:继续说理和举例论证:“不少人不知是中了魔法还是真不了解 人性 以及生活的 复杂 程度, 咔嚓 那一瞬间是要在一张照片里浓缩整个人生或者无数生活常态的集合,”举毕加索例子,说明‘人’和‘人性’的不同。  

第八节:进一步说理:“摄影呢?我们也使用摄影的技法与语言,但是,无数照片如复制一般,除了浅表的美,再没别的。就是美,也该美得灵气美得让人颤栗,而不是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又举一例:“在连州,曾见过姜维为刘一青策划的展览,名不见经传的卡片机,电影方式的呈现,便说出了自己对世界的观看,说出了自己想说的思索哪怕是迷茫的思索。”又引张铁生的话作证: 作家所奉献的,应该是自己的迷途 。加强了说理的份量。  

第九节:用李伟一例说明摄影人对家乡的热爱,阐明摄影人的思想的重要性:“朋友李伟,以前拍三峡,最近发一视屏,回内蒙古老家拍的草原纪录片。不为什么,只因为那是他的家乡,那是与他精神世界血肉相连无法割断的地方。当 摄影 被作为手段无法尽兴表达他积蓄多年蓬勃而出的爱以及太多无法说清楚的复杂情感时时,他选择了记录片的酣畅淋漓。”  

[FS:PAGE]

第十节:说理论证:“无论什么手段,也只是手段,手段只是被作为手段利用时才知是不是最合适。手段属于外衣,是为 思想 迷人的身体 服务的,唯有忠实于自我真实情感于心灵投影下的那个世界,才是你有可能表达得透彻的那个世界。”说明手段和思想的关系。  

第十一节:举例论证: 开花 是一种结果,可是我们总是在被世界各种 结果 面前叹为观止,而不太去问津 结果 背后的缘由甚至多种缘由。生命,是树,各种艺术只是这颗树所开的花。”说明‘花’和‘树’的关系。  

第十二节:作者又说:“我愿意将生命归结为 花开 ,对于浩瀚世界,一个生命只是一次 花开 的过程。”又说:“生命,是树,各种艺术只是这颗树所开的花。所以,离开阿勃丝的生命探索,你是无法真正明白她所开出的荒诞真实之花的,无论你怎样地研究她的照片本身而不是这个人。”把人的生命比作‘花’和‘树’。再联系到摄影艺术也象‘花’和‘树’一样。  

第十三节:“因为你为摄而去,我不是,带着爱与书,有他人随行时拍一点,而拍摄本身也仅仅是为了 让他们被看见 ,让人人都能给予他人的抽象的 的具体行为被看见而被利用的工具,为的是更多人能自然而然做些善小之事。”两种不同的目的和态度,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第十四节:回答这个个问题:“ TW学者龙应苔说:艺术,是让不被看见的看见。对艺术家来说,艺术是发现,去发现世界(外在世界于内心世界的投影)以及内心世界的无限奇妙,当这投影与奇妙具有启示性时,就是比较好的艺术。”  

第十五节:“阿来说的大自然的细节,还有多少人看到呢,今天。”  

第十六节:发表作者的感思:“生活,一个 流量 的概念,由无数无法细分的时间片刻 起来,像西藏高原随处可见的尼玛石一样。不幸的是,我们已经匆忙得只能看见 ,而不是 ,甚至 也不见,是 ,这计划、那计划都按天规划。”  

第十七节:结尾:“可是,我们的时代,还有这样的艺术家吗?有几个,在哪儿呢······”
作者表示“我们的时代,还有这样的艺术家吗?”提出疑问,结束全文。  

读完全文后,读者发表一些感想:  

1 、袁夏女士是广东省佛山市群众艺术馆摄影社区总监,在佛山市生活了 20余年,对摄影工作深为钟爱,对摄影艺术有很深的造诣。发表了不少对摄影艺术的评论文章,对摄影艺术有独到的见解,读后得益非浅。  

2、   本文采用说理论证和举例论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明,说理清楚,主题明确,是一篇摄影评论的好文章。  

3、   本文主要说明当前有些摄影人把摄影工具(照相机)看得太重,而把摄影人的思想忽略了,有唯机械论的倾向,作者加以分析,给以必要的批判。

读者:童端友于杭州 `5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13 , Processed in 0.14000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