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摄影网》释藤博客中,读到释藤写的有关颜志雄摄影师所拍摄影作品五篇赏析文章,题目如下: 1、禅性的悟化——颜志雄摄影作品《灵悟》赏析; 2、摄影的自我修养——读《颜志雄》摄影集有感; 3、轮回,关于生命的诘问——颜志雄作品集赏析; 4、心灵的洗礼——颜志雄摄影作品赏析; 5、为了忘却的纪念——颜志雄摄影作品赏析。 以上五篇释藤赏析文章,我用五篇解读文章加以补充和回应,用连载形式发表。 现在把颜志雄摄影师的简况介绍一下,使广大摄影人对颜志雄摄影师有一大概的认识,再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的特点,我们从中向他学习些什么。 颜志雄(1979.9.8~ ) 湖南祁东县人。 《红颜影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人,艺术总监,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界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获得者(摄影界最年轻获此殊荣者)中国人像摄影大展两枚金奖获得者.....自幼学习国画、油画,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美术系,主修艺术设计,精通电脑数字处理技术。 2001年涉足摄影,涉及人像、纪实、风光等多个领域,曾任多家杂志画报艺术总监、摄影师,与众多一线专业摄影杂志及时尚生活类杂志合作,现主要从事商业广告、艺人写真、创意人体摄影. 作品在中国及乌克兰、法国、比利时、香港、澳门等国际影赛入选并获奖达70多项,先后举办《灵•胴》、《渡》、《缤纷红颜》、《灵•悟》、《轮回》、《早春》等摄影艺术个展,被誉为“中国人像摄影界的一匹黑马”。 合作媒体:《VOUGE》、《GQ》、《时尚COSMO》、《嘉人MARIE CLAIRE》、《时装OFFICIEL HOMMES》、《时尚芭莎BAZAAR》、《摩登绅士MR.MODEDRN》、《瑞丽》、《风尚志》、《PHOTO》、《PHOTOGRAPHY》、《DC PHOTO》、《中国摄影》、《人像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摄影世界》…… 此材料来源,《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以上五篇释藤女士赏析颜志雄的摄影作品,都含有佛教佛学中有关“禅”的理解问题,先把佛学中有关“禅”的含义作一次粗浅的解释,更有利对颜志雄摄影作品的理解。 简介;实则神就是物,物就是心,心也是神;然而神也可以说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佛教说明‘三界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这就是说宇宙间本来就无所谓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妄念,生出千千万万的事物。所谓‘真心’,也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建立的假名;究竟说起来,真心也不是真的。譬如大海,有水又有波浪,平静的叫做水,汹涌的叫做波;波浪平静时还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的波浪,才叫不汹涌平静的是水;假使根本没有汹涌的迹相,固然不能建立波浪的假名,就是平静的假名也无法生起;水波都不过是我们人随意所造立的假名而已;也许鱼或称水为空气;所以水是物,也可说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一念迷惑的时候,‘心’成了‘物’,‘无’成了‘有’,‘空’成了‘色’,‘真’成了‘妄’,‘菩提’成了‘烦恼’,‘诸佛’成了‘众生’,好像水汹涌的时候成了波浪;所以波浪等于万事万物。假若一念觉悟的时候,‘物’和‘心’一样,‘有’和‘无’一样,‘色’和‘空’一样,‘妄’和‘真’一样,‘烦恼’和‘菩提’一样,‘众生’和‘诸佛’一样;这好像波浪不汹涌时还是和平静的水一样。因为一念的迷惑,在物的方面,建立了‘有’‘色’‘妄’‘烦恼’‘众生’等等对待的名词,在心的方面,建立了‘无’‘空’‘真’‘菩提’‘诸佛’等等对待的名词,这些名词,统统是假名;假如根本没有迷惑,物的假名固不能成立,而心的假名又何曾产生?所以唯心唯物,有神无神,都是识心分别计度。 第一,佛教是无神论 。佛教不承认有法力无边主宰人命运的神,这是佛教的基本立场.。佛教认为人在世间所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不学佛,就会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反复受苦,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解脱这种境域。佛教认为生死是苦,轮回是苦,只有脱离生死轮回,实现涅磐才是真正的乐。 第二,佛教认为实现涅磐靠自己的顿悟,因为佛教不承认有神,所以佛教认为实现涅磐只能靠修行者自己的觉悟,自己的顿悟,通常的佛教对自己的概括说法是“佛者,觉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禅宗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成果。禅宗在佛教发展史上,一般公认为是最高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佛教的最高发展过程是在中国完成的。 禅宗的核心内容是强化了佛教信仰者自我觉悟的理论。禅宗认为在成佛的问题上,也就是实现涅磐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这种条件,即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可成佛,即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禅宗强化的内容。如果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对佛教的认识只要建立起上述三个关键概念基本上就可以了。 这篇释藤的赏析文章,总体来说,还是从颜志雄的《灵•悟》作品赏析角度的感受说开去。我看了颜志雄这组照片后,还是从作品的表象再深入到它的内涵去探究一下吧! 第1节:点题:空灵中透着点点禅意,浩淼里散发出丝丝神秘,自然、人类、心灵中的感悟、诸多丰富的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让人品读之余,留下无尽的回味和思索,这便是颜志雄先生的作品—《灵.悟》。 第2节:评赏者的感悟:从开始对摄影初浅的认识,到现在逐步的深入,我才蓦然发觉,内心的东西最重要,体现原始的、纯粹化的作品,才能够凸显事物的本真和意境。 第3节:感悟到:人们在拍摄的过程里,把自然的东西悟化成为心灵里的基点,并且巧妙地转化和升华,才能够真正地焕发出艺术的魅力和光芒。 第4节:却直接关系到摄影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怎样把内心的东西转化,突破,和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够得到情感的升华。 第5节:颜志雄的这组《灵•悟》,让我看到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那种和谐与真实,坦率和饱满,极及微妙地渲染出来。作品采用黑、白、灰三种主色调,取景与大自然,或雾气飘渺,或烟波荡漾、或空旷无垠,人物成为自然的点缀,一个小小的主体,似乎被神奇而广阔的自然给淹没,可是却又能够独立客观地存在。 第6节:黑白基调的作品,让人感受到自然最素朴的形态,空朦而神秘的背景,更深刻地强调了自然界的无垠和深邃,画面中人物的个体半遮半掩,无形中让人感悟到一份虔诚之意。 第7节:颜志雄的作品,把人类的内心重新回归到了一种空灵的状态,旷野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人类寄托的灵魂,那些草木,浮云、水、泥土、甚至暮色里的太阳,都具有非常强大而神秘的力量,把人的灵魂一起物化,一起升华和洗礼。 第8节:这组摄影作品,借助画面上最普通的场景,烘托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面对神秘而空旷的宇宙万物,人类像一粒粒小小的尘埃,如果不能够走进去,深入到环境当中,用心去感悟,只会成为自然的遗弃者,内心永远无法得到平静!自然是主体,人类是个体,它们既能够同化,又可以分离,但是个体无论如何还是以主体为依托的,所以《灵•悟》应该是内心的回归和向往。 第9节:这组《灵•悟》便是最好的说明,他内心流露出来的情感,自然、豁达、却又无形中纠结在一起,他试图通过作品释解心灵中的那些个体,却又不得不借助这样的个体,这些应该能够从画面上人物的眼神,大致可以探视到一二,你可以说他矛盾也好,企图释放也罢,都是摄影作品本身透露出来最真挚的情感元素,这又是否可以归类到自然呢? 第10节:说不清,道不明,就像禅一样,不能够用语言去形容,只能够用心去感受。颜志雄的这组作品,大概也是想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吧,把心静下来,沉下去,慢慢地走进去,切身地接近自然,更好地感悟,灵魂才能够渐渐地超脱和升华! 第11节:也许品读《灵•悟》,不能够浮躁,只需要用一颗淡泊明净的心去感受画面,让自己随这些场景渗透进去,相信你能够读到更多画面之外的东西。 第12节:《灵•悟》还应该是禅悟!感谢颜志雄的作品! 图1、小圆图:一位修女,站在一方平台上,全身穿着白色的长披肩,全身像,左侧,双手呈人字形放在胸前,凝视着远方,身后的背景是大山;她在悟什么? 图2、大圆图:同一修女,站在广阔大地上,全身像,右侧低弯着头。在想什么?背景是大山;她在想什么? 图3、小长方形图:修女站在很多乡亲的中间,众多的乡亲可能是信徒,他们在谈着什么? 图4、大长方面形图:在收割后田野上,有十多个孩子坐在草丛上分成两排,后面站着乡亲,有老有少拍的一张集体照。当中站着穿黑色长衫的修女。她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图5、小长方形图:修女站在田野上向远处看望;她在望什么? 图6、大长方形图,一位男姓信徒,穿着方格子的披肩,侧向站着,眼神有些迷茫; 图7、穿黑衣长袍的修女,站在高台上望着前方,身前有明亮的太阳光。在悟着什么,期望着什么? 以上7张大小不一的黑白照片,从色调上看,都是黑、白、灰三色,是反映修女和信徒之间的关系,修女的《灵•悟》的主题就显示出来。修女在望什么,在想什么样,在悟什么?一系列问题问读者,读者感受到什么?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摄影家颜志雄摄影作品的特色之一。从《浙江摄影网》释藤博客中,读到释藤写的有关颜志雄摄影师所拍摄影作品五篇赏析文章,题目如下: 1、禅性的悟化——颜志雄摄影作品《灵悟》赏析; 2、摄影的自我修养——读《颜志雄》摄影集有感; 3、轮回,关于生命的诘问——颜志雄作品集赏析; 4、心灵的洗礼——颜志雄摄影作品赏析; 5、为了忘却的纪念——颜志雄摄影作品赏析。 现在把颜志雄摄影师的简况介绍一下,使广大摄影人对颜志雄摄影师有一大概的认识,再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的特点,我们从中向他学习些什么。 颜志雄(1979.9.8~ ) 湖南祁东县人。 《红颜影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人,艺术总监,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界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获得者(摄影界最年轻获此殊荣者)中国人像摄影大展两枚金奖获得者.....自幼学习国画、油画,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美术系,主修艺术设计,精通电脑数字处理技术。 2001年涉足摄影,涉及人像、纪实、风光等多个领域,曾任多家杂志画报艺术总监、摄影师,与众多一线专业摄影杂志及时尚生活类杂志合作,现主要从事商业广告、艺人写真、创意人体摄影. 作品在中国及乌克兰、法国、比利时、香港、澳门等国际影赛入选并获奖达70多项,先后举办《灵•胴》、《渡》、《缤纷红颜》、《灵•悟》、《轮回》、《早春》等摄影艺术个展,被誉为“中国人像摄影界的一匹黑马”。 合作媒体:《VOUGE》、《GQ》、《时尚COSMO》、《嘉人MARIE CLAIRE》、《时装OFFICIEL HOMMES》、《时尚芭莎BAZAAR》、《摩登绅士MR.MODEDRN》、《瑞丽》、《风尚志》、《PHOTO》、《PHOTOGRAPHY》、《DC PHOTO》、《中国摄影》、《人像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摄影世界》…… 此材料来源,《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以上五篇释藤女士赏析颜志雄的摄影作品,都含有佛教佛学中有关“禅”的理解问题,先把佛学中有关“禅”的含义作一次粗浅的解释,更有利对颜志雄摄影作品的理解。 简介;实则神就是物,物就是心,心也是神;然而神也可以说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佛教说明‘三界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这就是说宇宙间本来就无所谓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妄念,生出千千万万的事物。所谓‘真心’,也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建立的假名;究竟说起来,真心也不是真的。譬如大海,有水又有波浪,平静的叫做水,汹涌的叫做波;波浪平静时还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的波浪,才叫不汹涌平静的是水;假使根本没有汹涌的迹相,固然不能建立波浪的假名,就是平静的假名也无法生起;水波都不过是我们人随意所造立的假名而已;也许鱼或称水为空气;所以水是物,也可说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一念迷惑的时候,‘心’成了‘物’,‘无’成了‘有’,‘空’成了‘色’,‘真’成了‘妄’,‘菩提’成了‘烦恼’,‘诸佛’成了‘众生’,好像水汹涌的时候成了波浪;所以波浪等于万事万物。假若一念觉悟的时候,‘物’和‘心’一样,‘有’和‘无’一样,‘色’和‘空’一样,‘妄’和‘真’一样,‘烦恼’和‘菩提’一样,‘众生’和‘诸佛’一样;这好像波浪不汹涌时还是和平静的水一样。因为一念的迷惑,在物的方面,建立了‘有’‘色’‘妄’‘烦恼’‘众生’等等对待的名词,在心的方面,建立了‘无’‘空’‘真’‘菩提’‘诸佛’等等对待的名词,这些名词,统统是假名;假如根本没有迷惑,物的假名固不能成立,而心的假名又何曾产生?所以唯心唯物,有神无神,都是识心分别计度。 第一,佛教是无神论 。佛教不承认有法力无边主宰人命运的神,这是佛教的基本立场.。佛教认为人在世间所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不学佛,就会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反复受苦,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解脱这种境域。佛教认为生死是苦,轮回是苦,只有脱离生死轮回,实现涅磐才是真正的乐。 第二,佛教认为实现涅磐靠自己的顿悟,因为佛教不承认有神,所以佛教认为实现涅磐只能靠修行者自己的觉悟,自己的顿悟,通常的佛教对自己的概括说法是“佛者,觉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禅宗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成果。禅宗在佛教发展史上,一般公认为是最高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佛教的最高发展过程是在中国完成的。 禅宗的核心内容是强化了佛教信仰者自我觉悟的理论。禅宗认为在成佛的问题上,也就是实现涅磐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这种条件,即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可成佛,即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禅宗强化的内容。如果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对佛教的认识只要建立起上述三个关键概念基本上就可以了。 从构图上看:都很简洁、明快,扑实无华。 从内容上看,使我想到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书中写的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那跛足道人笑道说:“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叫《好了歌》。” 这段文章形象反映“禅”的内涵,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5、6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6 , Processed in 0.12683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