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读释藤的《影像的自我修渡—读《颜志雄》摄影集有感》一文(五连载之二)

2011-5-7 11:57| 发布者: | 查看: 1344| 评论: 0|原作者: 童端友|来自: 中国摄影在线 签约摄影师

释藤写的这篇文章共分13节,概括各节内容如下:
第1节:收到颜志雄从北京寄来的摄影集,感到“画册本身的分量和他的作品一样,给人一份厚重的质感。”
第2节:打开包装,印入眼帘的是他的摄影作品《净土》其中一幅:身着白纱虔诚的膜拜者,远处那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周是广阔的冰川,画面以一种独特的气息抵达我的视觉空间。
第3节:我打开了这份珍贵的礼物!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人生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的足迹。难道摄影作品集设计成这样的形式,正是颜先生隐喻了自己的摄影之路,人生之道吗?怀揣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作品的欣赏欲,
第4节:做为纯粹的欣赏者而言,也许就是作品的意境,内涵和深度。翻开颜先生的个人作品集,一页页地细心品读,我才蓦然发觉,摄影是一种自我的体悟,一种个性的升华,一份内心的倾诉,还应该是生命的一种全新体验。
第5节:从具象到抽象,似乎每一组影像的呈现,都在画册中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和精彩的瞬间。
第6节:自我修渡--很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但是却率真而诚挚。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进行自我修渡,无论是做人也好,行事也罢,其本身就是一种意志和许多东西掺杂的锻炼,感悟过程。
第7节:细细欣赏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渗透了他个人的思考和独特的理念。
第8节:摄影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是更需要一颗聪慧,善于挖掘现实世界的心。
第9节:观看每一张作品,颜先生个人的意识里,似乎总在进行着一种独立而客观的对话。
第10节:每个人思考,感受世界观的方式不一样,导致你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所以摄影空间的异彩纷呈,作品思想的深浅不一,和个人的主观意识,看待世界的心态有着极大的关联。
第11节:这本画册,可以说凝聚了颜志雄先生多年来的心血,每一张作品的精彩呈现,都能够感受到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历程。他似乎走的游韧有余,其实这些都是他数年来一直在进行“自我修渡”的结果,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调整、把一路上的风景,感受,在自己的生命里精彩地呈现出来,让物化的东西升华成内心最纯粹的语言,在镜头下得到更为空灵的表达。尤其是那几组我个人颇为喜欢的作品《净土》、《早春》、《灵悟》等等更是把禅性的语言在光影里诠释入心。
第12节:寂寞前行,坚持在独我的路上,用一颗善感,敏锐的心去发现这个世界,去谱写人生中最美丽的风景,我相信颜先生做到了,今后还能够做的更好。
第13节:合上这本装帧精美的摄影集,并不是读完了,而是我也需要沉淀下来,能够更静心去进入这个影像空间,让心空出来,让灵魂抵达,摄影如此,其他的艺术形式更应如此,而做为欣赏者来说,也需要这些独自的思索和探究。
这13节的内容,反映释藤女士接到摄影家寄来的摄影集的喜悦的心情,翻看摄影集的感想,引起许多的联想和思考。再看颜志雄的作品的《净土》、《早春》、《灵悟》系列作品等等,更是把禅性的语言在光影里渗透入心。
《早春》:临界之唯美。唯美,也可以理解为美的至上。摄影与绘画同隶属于平面艺术,摄影上对美的追求根植于绘画,至今任沿用了绘画中美的基本法则。一个真正的摄影艺术家一定谙熟绘画,并于绘画艺术上有很好的修养,还具备美的精神和一颗追求美的心灵。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对摄影艺术之美的认识大部分算是对过去时间里真实存在的追忆。对于表现客观存在之真实,这正是摄影的魅力。
颜志雄作为摄影艺术家,常常使人从他的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优秀的绘画功底。他游刃有余地驾驭着镜头下的线条、颜色、光影、结构和空间,这使很多其他摄影家望尘莫及。
桃园,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世外桃源”。而在《早春》系列作品中,我们确凿地可以看见早春里盛开的桃花,烂漫的点缀在郁郁的幽幽的旷野。远处的雪山隐现在飘渺的云雾之间,大地尽皆披上嫩绿的轻裘,苍老的桃树杆上趴满着苔藓,枝头任然绽放着花朵。一切仿佛昭示着这里是一片被天堂遗忘的圣洁的角落。相对于春日里草长莺飞、暖日明媚的江南,我们在《早春》系列作品中感受到的是冷峻之后的温情、末日之后的绚烂和真实的虚幻。
《诗经》中《采薇》篇有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在《早春》系列作品中,我似乎本能地感受到“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画面里两个女孩或窃窃私语;或牵手迈向生命之树;或温情的相互依偎在旷野;或穿梭在盘根错节的乱枝间。她们似乎在忠贞地坚守各自的誓言,约定携手在这一片被天堂遗忘的角落。
我们也似乎可以从这组作品中感受出“有女怀春”的青春的萌动,也是暗合了摄影家自己给作品的取名---《早春》之意。然而,分明又不是希望有“吉士诱之”的男女的情欲,而是对生命之美的渴望。在这片桃花摇曳的时空,让生命得以放纵地绽放,而这种对生命的渴求,又被摄影家蒙上了一层羞涩的美,显得分外的多姿婀娜。在《早春》图1中,两个少女被安排在长满苔藓的湿润的石头之上,似乎在相互告诫而唧唧私语。背景中繁茂的桃树尽情地铺张着自己的枝条,枝条上簇拥着盛开的桃红色的花朵,象征着生命之树的诞生。石头的冰冷而坚硬、枝条的挺拔劲健,与少女的妩媚阴柔形成强烈的对比,欲使生命在这一刻得以宽容和放纵。
当孤独本身已是一片诗意的土壤时,便会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早春》图7,便能给我们带来这种诗意的孤独的享受和思索。画面中,一名少女坐在一棵巨大的即将腐朽的树上,修长的双腿随意地耷在枝杈,女性特有的灵秀与枯枝的虬屈苍老之间对比,纠结出生命的活力。远景中布满“面朝大海”似的“春暖花开”。这一切被辽阔而平缓的绿野烘托着,摄影家赋予它们孤独而诗意的沉迷,也寄托了自己孤独,表达出诗意的灵魂。孤独不也是一种美吗?何况有这样诗意的诉说。
面对这一组<<早春>>系列的摄影艺术作品,我有太多的感怀。唯美是它所传达出来的基本的美的性格,仔细品读,似乎更近于”极美”的边缘。在一片”极美”的时空中,颜志雄作为摄影艺术家,通过美的心灵和美的眼睛,捕捉并营造了一种唯美的临界状态。
[FS:PAGE]
《灵•悟》:感悟生命敬畏自然:(在我的“五连载之一”中已分析到)
摄影所具有的真实的纪录和描述客观事物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摄影家在表达主观思想观念和个人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在形式美学构建与思想情感表述上达到统一,是艺术家首先要探索的课题。 在青年摄影家颜志雄丰沛多元的影像艺术作品中,使我们看到了一些丰富和不同,在颜志雄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时尚与传统、东方美学与西方文化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让我们看到他对宗教、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思索。他的作品,力求通过影像来表达个人的修养。他在自然景物创作中通过画面所传达的宁静和安详, “超越一切世俗的宁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儒学中:”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自然天地观。在人文类作品中,我们更能看到他对生命的感悟、尊崇和宗教式的生死的哲学;在这些如此丰沛多元的艺术创作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对生命自然的敬畏。
作为一个青年摄影家,他没有把自己类型化,没有把自己的艺术才情自我束缚,而是慎思地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西方时尚文化的精华加以融合;努力地在表达自我主观情感和艺术创作形式上的创新方面找到了一种平衡,使其艺术才情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露,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丰沛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在人文修养和宗教哲学方面的感悟。也就是“禅”的悟道反映。
解读颜志雄丰富的影像艺术作品,使我们在感受到他的才情修养的同时,也会让我们思考作为一个年轻艺术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不断地探索通过影像这一载体来表达自己对人性自然生命的理解,并使自己的艺术在形式上和表达上做到如此的丰富,这正是艺术创作本身价值真实的所在,也是艺术家情感真实的所在,是艺术家本性的回归与成熟的必然。让我们对他的艺术未来充满期待。
《净土》:神谶净土,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志雄先生的摄影作品《净土》系列的第一感觉,便是想起圣经中的这句开场白。“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是头一日。”(《旧约全书.创世纪》)
光是神圣的,那些沐浴在清晨阳光之中披着圣袍的女人们,那些在昏暗的山谷中手持火炬的天使们,无不诠释着光的伟大和神的万能,无不启迪着人们对于自身精神与行为的恶性膨胀的忏悔和醒悟。 “净,无垢秽也”(《说文》)。天地初始,万物圣洁。然而,斗转星移,千万年之后的今天,圣洁却仅存于人们的信念之中了。
《净土》不是一组单纯的风光片,而是在风光中所展示的一种具有人文关怀性质的精神彰显。整组作品充满了宗教般的神秘色彩。彷佛是人类自己在天地之间、在明暗之中、在善恶之畔、在迷惘与清醒之后,所进行着的虔诚的祭奠。当喧闹的生命结束之后,留下的只有这片净土和净土之上的沉思的灵魂。宽幅的画面,不仅拉开了天地的范围,也压缩了天地的距离。人穿越其间,成为既是已然蒙恩,又是需要被拯救的精灵。
应当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否是一片“净土”!《净土》,是作者在高原的神山圣水中,对那束凿破鸿蒙的光明的缅怀;《净土》,是作者在生命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对信念中的那份远古圣洁的坚守;《净土》,是作者在功利的当代文明沉渣翻滚的红尘中,对世外精神桃园的一次静观。《净土》,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净土》,更像是通过作者的镜头,上苍传递给芸芸众生的谶言。
参看《颜志雄摄影集》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5、6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13 , Processed in 0.07408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