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摄影大奖赛风起云涌,在大奖赛中各类别的摄影中,如纪实类、艺术类等,不难发现入选和得奖作品中,有组照的出现。所谓“组照”,由目前4——12张照片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反映作者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表达作者一定的诉求。哪么组照的形式从何而来呢,它的源头在何方?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可能对现在的组照形式的发展有一定的脾益。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原始诗歌的产生,是先人在劳动生产中发出声音节奏,是诗歌最早的胚胎。这种劝力之歌类似今天的劳动号子。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表情动作,诗歌也有了抒情的内容。进一步美化了诗歌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诗歌也有了叙事的内容,完成一诗歌从发声到抒情,再到记事的全过程。 诗歌的形式也在发展,从四言的《诗经》发展到多言的《楚辞》和《乐府》,唐代五言《绝句》和七言的《律诗》,再到唐宋时期的词曲,大多数是可以歌唱的。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主要特征之一。再发展到与舞蹈结合,诗、乐、舞成为统一体。唐,李白写的《霓裳羽衣曲》是最好的明证。诗歌形式的音乐美与诗歌内容的抒情美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诗歌除抒情外,更发展成长篇叙事诗,如《诗经》的《硕鼠》,唐诗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兵车行》,情节曲折多变,这不是诗歌形式的组照吗? 例一,《诗经》由四言组成,虽短少,也能反映一定层次的情节。如《硕鼠》: 硕鼠硕鼠,① 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② 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③ 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⑤ 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⑥ 硕鼠硕鼠, 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 莫我肯劳。⑦ 逝将去女, 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 谁之永号?⑧ 注释 : ①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②“贯”:侍奉也。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通借“汝”,指统治者。 ③“逝”读为“ 誓。”“去女”,言离去。 ④“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⑤德:“惠” 也。 ⑥“直”就是“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⑦劳:慰问。 ⑧“之”犹其。“永号”犹长欢。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欢呢? 品评: 这首诗反映农夫对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诗人把剥削者比为大老鼠。 农夫年年岁岁辛苦地供养了“老鼠”,却得不到它们丝毫的恩惠。忍无可忍的 。诗人发出愤怒的呼声,发誓要离开“老鼠”,去寻觅安居的“乐土”。尽管这 片“乐土”是不存在的,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鼓舞着人民进行抗争。 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重章叠词的手法来加强感情力量。比如开头“硕鼠”叠用,表达出农夫苦苦祈求之意;最后两个“乐土”叠用,则表达出无限向往之情。这首诗也用了三层意思来表达。 例二,《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 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东府》五十首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1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 2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3层:“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4层: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5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6层:“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这首诗用了6层意思把卖炭翁的遭遇表达完,也就是说用6幅图来反映,用诗的形式来完成组照的拍摄任务。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啊!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他歇下来,也许还用衣袖揩一揩额头的汗水,蹲在路旁喘一口气。但是,谁能说他的内心会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呢?“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好像一场悲剧以前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人的心弦扣得紧紧的。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著很神气,以及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例三,《兵车行(xíng)》——杜甫 车辚辚(lín),马萧萧,行(xíng)人弓箭各在腰。 耶(通“爷”,父亲) 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gān)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xíng)人,行(xíng)人但云点行(háng)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hái)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qǐ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è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jiū)! 词义 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2.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3.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唐代称咸阳桥,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 4.干(gān):冲。点行(hāng)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5.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点行(hāng):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话。 6.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7.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右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8.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开,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9.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陇(lǒng)亩:耕地。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10.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11.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伸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1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13.比邻:近邻。 14.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5.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 赏析 :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唐诗别裁》),不确)。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场景、内容解读 : 1、送别场面——诀别: 诗歌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2、征夫诉苦——抓兵 :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征夫诉苦——逼租 :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以上用三个场景来表达,每一场景中又有不少人物的表现,如用图来绘出,就有很多的情景图画,如用现代摄影来拍摄,就有很多组照出现。 再从“中国绘画史”的角度看组照的源头 :古代先人在岩石上画画,先有单幅画,如:日、月等,象形画;再发展到组画,如狩猎:发现猎物、围攻猎物、猎杀猎物、分食猎物四个场面组成。 从岩画到帛画,再到纸质画,也先由单幅画发展多幅画过程。组画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从写意画到写实画,写意组画,如梅、兰、竹、菊四幅组成,象征着人的高尚品质;松、鹤、龟三物,象征人的高寿。写实的组画,如绘孝道的画,《王祥卧冰,求鱼饲母》,就有连环画的性质。到了现代连环画兴起,把革命故事、古曲文学绘成连环画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由知名的画家创作,有《红岩》、《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群众加以收藏。 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绘画家纳盖尔发明摄影术后,170多年的发展,摄影艺术兴起,从锌板感光到胶卷的诞生,又从胶卷感光到数码的实现,摄影艺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摄影技术也从单张拍摄,到多张拍摄 ,组照也从大奖赛中走出。 我们从23届国展中得奖的组照为例: 纪实类得金奖的有:李翔,《空地生命大救援》(组照)解放军;银奖有:傅拥军,《那么三峡》(组照),浙江。李雁刚,《当代另三百六十行》(组照),北京。 艺术类得金奖有:袁学军,《印象青藏高原》(组照),得银奖有:高中印,《同心纪实观念影像》,陕西。 评委推荐奖的有:张华斌,《慈痴半世纪》,广东。赵迎新,《喜鹊的故事》,浙江。 不但摄影艺术如此,电影艺术、电视艺术也更是多幅组成的摄影作品。它们的应用更为广泛。 这就是我初探组照的来龙去脉,敬请摄影界的原老多多指正,也请广大的影友参加讨论。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5、10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0 , Processed in 0.07971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