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对纪实摄影又有了一些思考,首先,纪实摄影是多元的,还处在发展之中的。这种想法在前几天刚写的一篇文章里,开头就进行了这样的表述: 纪实摄影的理念是多元的,有带着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有以学者的视角去考察记录人类的生存状态、历史遗迹、民俗民风的,也有以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现实物象中视觉的元素,以反编码的形式去编码现实中白驹过隙的瞬间…… 当然,还有以“现实的节点”为讽喻对象的社会景观摄影等等。纪实摄影应该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
二、纪实摄影的“主观”与“客观” 叶国兴博友就纪实摄影中到底有没有“主观”和“客观”之分的问题,与我进行商榷: http://yeguoxing.blshe.com/post/1643/609614 . 首先我觉得叶老所说的“主观择影”等,与以前大家讨论的“主观心像”纪实摄影不是一回事,其实已经是另外的问题了。因为一切摄影其实都有“主观纪实择影”的成分在内,就连盲拍实际上也是“主观”选择的结果,所以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 我在叶老的帖子里回复如下: 1、摄影不同于文学,是一级符号,无论拍摄者的心里怎么想,但都必须从现实真实的物象中摄取,而不可能主观造影,否则就是创意摄影而非纪实摄影了。 所以我觉得纪实摄影区别于观念摄影的地方,正在于其客观性,所谓的“主观纪实摄影”只不过是在观看视角上比较“个人化”的纪实摄影而已,也同样是“客观”的。如果冠之以“主观”之名,容易引起混乱。 其实所有的纪实摄影都有“主观的择影”的成分在内,几乎没有开始完全没有想法只靠误打误撞去拍世纪的,但不能因此而说这就是“主观”的,否则就根本没有“客观”而言了。 再有,主观/客观这种分法本身,就和什么唯物/唯心、物质的/精神的……是一套体系的,而这个体系在今天早已经没有意义了。 叶老举的例子里,《十月的螃蟹》不是纪实摄影,是政治隐喻性的沙龙小品,这个好像李媚在评点什么作品时也说过类似的话。 贺延光的《……一小步……一大步》也不能说是“主观纪实”,不能把新闻上的职业敏感说成是“主观心像”。所有的纪实摄影其实都是“择影”的,不择怎么可能精彩?但不能说所有的“择影”都是“主观”的。 这样的讨论同时也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如下: . 1、不要用“主观”和“客观”之类的模糊概念去区分,而是通过拍摄者所承担的角色和功能去区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15 , Processed in 0.22716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