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当代摄影的两个问题

2011-5-10 16:36| 发布者: | 查看: 1271| 评论: 0|原作者: 巩志明|来自: 瑞象视点

                                

      21世纪的中国摄影,在经历了上世纪西方舶来摄影的中国本土化生成、磨合、和艰难发育之后,呈现出一种新的可能性,可是这种可能性还没有为众多的摄影师所认识,也没有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摄影评论人所认同,仅仅是在一些摄影师的作品个案中潜滋暗长,悄然涌动。我将之归纳为两种有待延伸的方向:

     1、纪录类影像,尤其是所谓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体现有待强化。 

     2、观念类影像的摄影生成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有待优化和升华。

     21世纪是人类文明空前发展的世纪,也是人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空前多元和共享的世纪,而这些发展、多元、共享必然反映在人类文化艺术之中,尤其是会衍射在所有的当代摄影艺术之中。摄影作为个体人体现生命价值很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融合社会潮流反映心灵律动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使个体生命质量走向丰厚,传播给社会,从而丰富社会文明内涵和外延的一种互动方式或多向通道,达到表现当下,影响未来的价值输出,和艺术个性的贡献,在21世纪说这些不是不合时宜的,而是正逢其时。也不是奢侈妄想,而是非常必须。

      我们应该承认,现代影像有三个相互依存的内涵,缺一不可。思想以及艺术风格的价值,摄影技术的控制、呈现以及突破,受众群的解读和互动传播。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前两条,现在,我们开始慢慢认同"受众群的解读和互动传播"了,因为这也是影像具有意义、价值的必备条件,甚至可以说,是受众的广泛、长久、深刻、反复的互动式解读,赋予影像以生命。这个"被生命"的环节,也是摄影作品有别于的其他艺术品的特质。

                                               *    *    *

 

               一、纪录类影像,尤其是所谓纪实摄影的主体性体现有待强化

     近年来,我在摄影文论中也喜欢用"纪录类摄影"来表述。我以为摄影都是来记录的,在记录的过程中,如果接近现实的程度高,就可以称之为纪录类摄影,在记录的过程中,如果接近现实的程度不高,主要是表达作者主观自我的东西,就应该称之为观念类摄影。

     其实,再观念的摄影中也有客观记录的成分,再客观记录的摄影也有主观的思想,否则,它们就不能叫摄影。只不过要看程度和比例大小而已。

     可是,在中国纪录类影像蓬勃发展的近40年以来,尤其是自1976年四五运动,严格意义的中国纪实摄影诞生与发展以来,纪实摄影对中国大陆的政治发展、经济变革以及社会进步一直起着启蒙发酵、推波助澜、摇旗呐喊的政治文化角色,在充分肯定其对社会功效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对摄影自身发展的一些消极作用。

     其核心的消极作用在于,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大批纪实摄影师的作品以及言行都是围绕着反对传统的愚昧势力和错误观念,也可以称之为与落后的有封建残余意识的政治[FS:PAGE]势力在斗争,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开始了越来越强势的市场经济时代,各种政治纷争都在越来越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日渐式微,偃旗息鼓,这时昔日扮演者"时代鼓手"的那批纪实摄影师开始跟不上时代,因为丧失政治斗争的对手和丧失角斗激情,他们无论是作品还是言行开始消极、自恋、封闭。

     这种消极、自恋、封闭不仅表现在对公众社会的影响力在日趋衰减,而且表现在拍摄题材的拓展在收缩,拍摄力度在垂危,反映社会问题的深刻性在趋向表象化和模式化。

      这时候,有两种声音在混淆着摄影界的视听:

      1、摄影是工具。

      2、纪实摄影就是记录,所以它不是艺术。

     其实这两种声音是一个出发点,就是在漠视摄影的文化属性,艺术属性,在单一地强调摄影的记录工具的属性。为什么说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呢?因为照相机是工具,而人操作照相机生产的作品却不是工具,这个作品就是摄影,也可以说这个生产的过程就是摄影。如同笔是工具,而人用笔创作的文字不是工具一样,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诗歌,而这个生产的过程叫创作。摄影在产生作品的环节叫创作,作品产生之后叫艺术,创作和艺术,都与工具无涉,所以,摄影不是工具!

     纪实摄影当然是在纪录社会现象,揭示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的文明程度,更大限度地尊重人性。而这一系列的工作就构成了对人类文化艺术的丰富,因为纪实摄影作品的传播不仅有推进社会的功用,而且有滋养人类灵魂的功用,它怎么能仅仅是记录不是艺术呢?如同《史记》是记录了中国汉代之前的历史,可是它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结晶。

     任何艺术都可以是写实和写意的两种思维和习惯,摄影原本对写实的方法很依赖,尤其是纪实摄影。可是,太多的依赖必然导致自我的局促和压抑,在一幅摄影作品中看不到摄影师独特的内心感受和视觉表达,你能说它是好作品?我不能!现代文明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可以表达自己的喜好,但是要尊重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而且努力从思想上去认同。

     如果说,中国的过去30多年的纪实摄影在推动社会进步功不可没的话,那么未来的中国纪实摄影应该在充分尊重人性,表达个性层面再上一层楼。纪实摄影的核心应该是关注社会中的人的生存,它的核心功用是改良社会,优化文明。它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留存印痕。要达到这样的"宏大而深刻"的境界,纪实类摄影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纪录是长期性的。

      2、纪录的目的是非功利性的。即投入产出以及传播过程中均没有商业机构以及利益集团的资金、力量的介入。

      3、对某一社会现象(专题)的挖掘、纪录以及研究、整理、传播,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并且能深刻影响一定的受众群体。

     我知道真正符合上述表述的纪实摄影作品并不多。因为:它首先应该是作者相当长的人生经历的结晶或者是一个庞大作者群在特定时段内的高效协作之作。其次,它必须是一个系列摄影作品的集合,而不是三三两两的数量有限的单幅作品。最后,作者必须是他所纪录问题的专家,而且表达的作品应该是图文组合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影像。

     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更是少之又少了。

     摄影师的主观介入和个性表达不仅将体现在题材选择和视觉记录的方法上,还将体现在作品内部结构的差异化上以及传[FS:PAGE]播方式的差异化上。因为影像的获得的便利性,网络传播的时空便捷,将为这一切提供可能。使原本只有印刷画册,出版图书,报刊刊发以及照片展览的传播形式之外,提供了一种最新的可能。而且传播速度及时快捷,传播成本低廉,零制约条件,在线互动,海量上传,没有时空制约。

     可是,网络时代的摄影人的身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落实到纪实摄影的层面总体来说,就是参与者越来越多,作品越来越呈现肤浅化趋势。摄影师的积累在摊薄,作品的题材范围在摊大,纪录的手法在呈现严重个人化的趋势。

     这个时候,网站的整合作用,以及网站图片编辑的整合作用被空前凸显。

     如果说,传统胶片摄影纸张印刷时代,纪实摄影主要依靠的是摄影师的文化积累和人格魅力的话,那么今天的网络时代的纪实摄影则应在后期整合,以及在海量照片在提纯,升华、生发对社会发展有"改良优化"意义的视觉力量为特点。

     我们人类的文明史,过去往往是以文字记录为主,现在和将来恐怕要以视觉记录为主了。视觉记忆决定价值判断,视觉传播决定文明走向。我们的文化根植于我们的历史,而我们的历史是由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等社会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的书写为主,铸成锻造,这样的少数文字精英思想大家的个人视点拼接历史的时代将越来越遥远,替代的是则是众多草根的个人记忆和口述,尤其是众多摄影人镜头的切取和选择,这样的时代其实更真实,更现实,更踏实。过去的记录是片面的、主观的、甚至是有主观遮蔽性的,现在和将来的记录将越来越精细、准确、鲜活、形象。其中,公民社会的众多丰富的视觉记录就是最好的媒介之一。让我们为这样的时代而欢呼,为照片更多的替代文字记录我们人类的足迹而欢呼!

     其中众多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纪实摄影师的作品,在他们为社会奉献客观记录的同时,也必然奉献主观才情,只有这样的视觉艺术才会真正走进更过受众的心灵,从而更好地优化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纪录类摄影不是仅仅纪录了就功德圆满了,如果纪录的不智慧,不讲究,不耐人咀嚼,那样的纪录也仅仅属于聊胜于无。人类的文明需要的是有着艺术内涵的纪录,如同需要有着现实内涵的艺术一样,譬如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其实不是一味地考查历史,更多的是阅读故事,欣赏文学,在司马公铁笔之下完成我们的道德启蒙和良知培育。并没有太多的人去较真太史公不在现场的"春秋笔法"。一部《史记》其实也能给摄影太多的借鉴,如何跨越篱笆,穿越所谓纪录类摄影的疆界,在尊重现实关照现实揭示现实的前提下自由驰骋,丰盈人性?

      这或许是中国纪实摄影当下的一个必须求解的难题。

 

                        二、观念类影像的生成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有待优化和升华

     当下中国观念摄影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只强调观念,而忽视摄影。许多观念摄影师或许要强调他(她)的作品不是普通意义的摄影作品,甚至不承认它是摄影,而是强调其观念摄影的观念性,尽量在淡化作品的摄影性.

     可是我认为观念摄影的核心词恰恰是摄影,观念是用来修饰摄影的。一切作品就是作品,是艺术品就应该讲究质量,观念摄影也不能例外。如同一幅画作,没有人追究作者用了多短的时间,用的是多便宜的纸张材料,受众只重视效果,最后成品的视觉[FS:PAGE]效果。

     现代许多中国观念摄影的问题也恰恰是因为影像质量粗糙,品位低下,而不能真正晋升进艺术的殿堂。寻求真正的观念创新和视觉突破就应该是在影像产生的那个瞬间。当下中国的观念摄影有两个僵化的模式,一个是用拍电影的手法拍照片,一个是后期的影像复制拼接化的超级PS秀。而观念摄影的真正命脉应该是用摄影的光影极致化捕捉、处理、表达、呈现,来征服受众的眼睛,从而影响其思想和感觉。

     摄影是什么其实就是极端个人化的对世界的爱,也是一双眼睛对社会最特色的一种观察,更是一个具备思想和文化品质的人对生命的记录和表达,就这么简单的事,让一个个世俗势力的心搞得既不清爽,也不干净,还可怜兮兮地,没格没调,怨谁呢?

     对于真正的艺术家而言,生命里好像也有个很大的缺口,永远有梦幻与激情不断填充。任何他人范式那怕是最接近影像的本质的表达都不能也不该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你所要坚持的仅仅是,让影像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激情,内心更宁静,通过镜头看到这个世界更为纯粹的事物,奉献给这个世界的你发现和体验的唯一。从这个角度而言,形式胜过内容,坚守超越寻找。个性化表达和个性化发现同样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一直坚守自己,从这个层面看中国已然出现的这些观念摄影作品达到的表现,品位低下,绝大多数还不能真正晋升进艺术的殿堂,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摄影是时间与空间的切割和焊接的艺术。时间决定成败,空间影响质量。时间是质量的规定,空间是数量的表达。真正的时空不仅仅是切割,还将是焊接!通过摄影镜头捕捉时间的身影、转瞬、莞尔和会心,雕刻空间的扭曲、畸变、漫散和重叠,创造实现,超越现实!真正体现摄影的时间第一性,空间第二性!

     美术评论家,西安美术学院彭德教授有段话针对摄影说得很有意味:"除了良知,纪实摄影需要悟性,观念摄影需要理性。观念摄影为什么在摄影界比较冷而在美术界比较热?我想原因首先在于它对摄影技术的要求不高,美术家容易采用。摄影界为什么冷?因为摄影成为大学专业的历史不长,接受现代学术的熏陶有限。"

      在观念摄影作为视觉表达语言和观念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当下,观念摄影作为专业摄影师的作品不仅需要进一步在视觉呈现上与波普大众的视觉表达水平拉开距离全面提纯升华,而且需要向所有的艺术门类外溢,借代。这种技术的内敛和提纯,以及观念内涵的外泛和溢满,将救赎观念摄影的幼稚和尴尬,而且将全面为只有170多年历史却步履蹒跚的长着"少白头"的当代摄影强筋健骨,焕发容颜。

 

   *    *    *

      按说现在的中国人活得就算没有唐朝人潇洒没有宋朝人闲适,也绝对不应该比任何年代的人憋屈和窘迫,至少在物质上不是!可是我们绝对没有李杜白的从容和坚定,也没有苏陆辛的激越和坚强。有的倒是不断地对自己的质疑和否定,以及一次次的向物质利益和世俗诱惑的屈服和低头。在这样的时代心理底色下的摄影人,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摄影作品必然是无视自我,离析丧魂。

      在中国一个摄影师不受地域摄影氛围的影响几乎是很难的,因为摄影人是最喜欢凑热闹,最容易消磨个性的。而一切艺术的生命却是坚持自我,不轻易改变个性。中国摄影师的普遍问题是文化修养差,视觉追求雷同。因为这样的内因,必然导致太少的人能够坚持自我的道路,张扬个性,一直在自己独特的道路上不断跋涉。大批的人都成为少数旗帜的追随者和跟班,从而彻底地丧[FS:PAGE]失自我,成为没有视觉思想的简单摄影行者。在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上,思想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有内涵的个性就是影像世界的钻石。

     中国摄影界众多摄影师都处于风格以及个性的格式化以及扁平化的困境之中,只有极少数的摄影师真正走出了困境!呼吁更多具有鲜明个人印记的摄影的个案生成!一千个摄影师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千种摄影方式和作品,这不是梦想,必须成为目标,成为现实!

      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摄影,在充分彰显自己个性的前提下博得公众的接受、认同、欣赏。

      人解决了温饱之后,只大的追求是价值输出和被社会认同。人一生活啥,还不是个自我感觉。像海伦·曼泽说的那样:"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你在镜头后,感觉世界和时间都不复存在,唯有一种冲动要表达,一种激情要喷射的时候,摄影就变成这个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已经经历了万千煎熬,和太久的苦苦寻觅。

      我尊重一切尊重摄影的人,是为这种尊重情绪下的思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0 , Processed in 0.07375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