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评《摄影记者\"摄外功夫\"50例》

2011-5-10 17:03| 发布者: | 查看: 1247| 评论: 0|原作者: 巩志明|来自: 巩志明博客

 葛新德老先生离休前是陕西日报的高级记者,退休后到我服务的陕西华商报社发挥余热,他1934年出生,年长我整整29岁,我们同事五六年,共同为华商报的新闻摄影事业耕耘,工作中我称呼他为葛老爷子。衡国良小我两岁,是华商报的摄影记者出身,当过摄影部的副主任。这两三年这老爷俩联手,出版了好几本新闻摄影的图文书,其中有个系列就是去年出版的《新闻图片剪裁50例》,我在专栏中做过评论(http://gongzhiming.blshe.com/post/46/437704),今年夏天又出版了系列的第二本,《摄影记者"摄外功夫"50例》,全书分为"对比的震撼"、"藏露的意境"、"象征的情趣"、"夸张的技巧"、"特写的魅力"5个章节,书中收集了国内外著摄影记者经典的50幅代表作品,并针对每幅新闻摄影作品,配发了一图一文的对话赏析和剖析。

 

      许多摄影记者读书少,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可是也不尽然,更有少数优秀的摄影记者认真读书,积累文字经验,成为优秀的深度新闻的记者,每月都刊发上万字的深度报道。像我多年的同事,摄影记者张宏伟,胡国庆都成功转型成深度新闻的记者,他们的照片,我自然是要学习,他们的见报文字,每次阅读我都感受颇深,自觉作为文字出身的我有所不及。我还经常想,葛新德老爷子不也是摄影记者出身吗?而且学历仅仅是解放前的初中吗?为什么成为国内著名的新闻摄影的理论家了呢?还不是靠不断地读书和思考吗?

     大家都知道,拍摄好照片,不取决于我们的手,也不完全取决于相机,但是一定取决于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思想在指导和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也在反作用于我们的头脑。贺延光的《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是他前几天就反复琢磨,到了现场后就已经有了预案,并且不厌其烦地反复测试,最后终于成功的。

    什么叫胸有成竹,这就叫典型的胸有成竹。

   问题是这竹子是怎么从胸膛里钻出来的?《摄影记者"摄外功夫"50例》就想充当这个事后诸葛亮,把50幅新闻摄影的佳作分析了个底儿掉,试图从中找到普遍性的规律。

    我们知道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我们太多的记者因为文化素质所限,天天扑现场就想凭撞大运,头脑空空,没有任何想法闯进新闻现场,然后日复一日,没有长进,默默无闻。

    其实,新闻摄影比其他任何摄影种类都更需要创新,因为他的保鲜期短暂,可能存活的生命力面临着许多不可预知的要素的阻击和扼杀。于是,摄影记者比其他摄影行业更需要想象力,好让自己的作品生命之树常青。

   这些创新和想象从哪里来,不完全是天生,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靠修炼,而认真读书,从前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不失为一条坚实的道路。

    许多人几十块钱抽一包烟不心疼,几百块钱喝一瓶酒不心疼,让他花几十块钱买本好书,人家脖子一扬:"没门!"

    人与人有许多区别,其中一条重要的区别是是否爱读书,是否有思想。一个不爱读书,没有什么思想的人,无论是在那条道上都无法走得太远,走得太踏实,摄影的道路也不例外。

 

(本文供中国摄影报之“小巩乱弹”专栏,2010年9月28日刊发,标题为《积累始成优秀》)

 

 

 

 

 

 

附录:《新闻图片剪裁50例》序

 

 

把他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财富 

贺延光   

   "摄外功夫"汇集了几十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以及它们背后展示作者发现、思考、捕捉这些新闻照片的过程。经历是别人[FS:PAGE]的,经验是点滴的,但我相信,任何一位入门不久的新记者读完它都不会失望。也许,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很快会转变成为自己的一笔财富。     

    当下,摄影的普及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体现的。多少年以前,照相机属于高档奢侈品,许多中国人至死没拍过、也没被人拍过一张照片。那年重庆开县井喷事件,由于一些遇难者生前没有照片,人们为他们送葬时怀抱的遗像竟是他们死后的遗容,画面震撼又令人感到无限悲哀。           

    现在不一样了。照相机无所不在,照片无所不在。这些年中国发生的几乎所有引人注目的事件,我们都不难找到它们的图片影像。数码相机的普及使人人都可能成为"摄影家",我们甚至在新闻现场常常为手端相机的人闯入自己的镜头"穿帮"而头疼不已。           

    照相,变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摄影的基础知识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这当然包括新闻纪实与"艺术创作"等不同摄影门类的原则区别。君不见"刘羚羊"、"张飞鸽"、"周老虎"以至"金像奖"造假事件,最先不都是由摄影发烧友在网络上披露而引为公共话题的吗?而以前,摄影只是摄影界小圈子里的事,我们照什么,人们就看什么,外人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           

    摄影的普及促进了摄影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以为,摄影越普及,它对职业摄影人的要求就越高,如同延绵大地的万里长城,总会以高高矗立的烽火台为标志一样。

     毋庸置疑,摄影记者就是一群职业摄影人。也就是说摄影记者拍的作品,不应等同一个发烧友的作品,甚至与一个摄影家的作品也不尽相同。发烧友、摄影家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也可以"孤芳自赏"。摄影记者的作品却以社会意义为标准,它披露真相、传递信息,它面对的主要是人与社会,它必须对事实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时代负责。它的价值不在是否"蓬荜生辉",而在于是否能在历史的档案册里占有一个页码。     

    摄影记者必须得有娴熟的技术技巧。相机数码化已经给了人们不少捷径,比技术技巧更重要的,是摄影记者的眼光,而这种观察力的提高,却不能一蹴而就。   

    认知生活,感悟时代,是摄影记者的基本功,其练就过程贯穿于每时每刻,一生一世。   

    背对历史,面向未来,是摄影记者的立足点。许多时候,我们对生活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照片就能拍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能瞻前顾后地思索眼前发生的现象,拍摄起来我们甚至都难以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   

    我想,这本"摄外功夫"一定会给新闻摄影初学者带来更广阔的视野。

                 2010年6月20日                     

                  (作者供职单位《中国青年报》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2 , Processed in 0.07140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