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纪实摄影就是应该记录我们艰难的足迹

2011-5-10 17:04| 发布者: | 查看: 1203| 评论: 0|原作者: 巩志明|来自: 巩志明博客

巩志明

 

     在报社,我称胡国庆为老胡,他称我为老巩。他年长我3岁,比我早到报社两年。我们除却摄影很少有交流,但是我内心对老胡肃然。

     老胡的特点是能把新闻摄影做出纪实摄影的味道,他常常将一些社会底层的专题报道做得很耐看,耐人寻味。我想,这得力于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验以及和采访对象的无间隙沟通。

     我们共事10余年,这样的例子我积累了不少。他的图片善于调度当事人的状态,让人物和生存环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他还经常发挥自己丰富的临场经验,激发被采访对象与镜头交流,迸发激情。这些还只是表象,他的专题报道的文字部分细节比比皆是,文字特别质朴,而且有现场感,几乎就是画面连着画面,全是干货,没有一点虚情假意的矫情。

     我办公室斜对面是一个80后同事,正在装修120平米的新居,看了老胡的这个《我的家,蜗在中巴车上》的视觉报道,潸然泪下,说:"胡老师的文字真好!"

      新闻摄影要想延伸生命,从韶华短暂变得生命常青,突出故事性,深化人文性无疑是很好的方法。尤其是关于社会底层艰难生存的报道,关注他们精神层面的苦痛,更应该成为新闻摄影向纪实摄影生发升华的不二法门。我们人类的文明史,过去往往是以文字记录为主,现在和将来恐怕要以视觉记录为主了。过去是以社会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的书写为主,现在和将来恐怕要众多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个人记录为主了。过去的记录是片面的、主观的、甚至是有主观遮蔽性的,现在和将来的记录将越来越精细、准确、鲜活、形象。其中,公民社会的众多丰富的视觉记录就是最好的媒介之一。

      老胡的《我的蜗居 在中巴车上》关注的不仅仅是21世纪的中国当下,中原城市郑州的一个底层劳动者的住房难问题,其实,它记录的是我们中国正在行进的艰难足迹,这应该是纪实摄影的方向。

 

附录:

我的家,蜗在中巴车上

胡国庆  文图

      冯增的"家"在郑州市郑蔚路上,居住面积不到十平方米,却分为两个生活空间。这座房屋十分特别坚固。,因为它采用的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是金属材料,外加四个车轮。这栋住宅绝对能抵御八级地震。但它的缺陷是冬天冷、夏天热。因为在这条喧闹的马路上只有冯增一户人家,见到豫G33425这个门"门牌"号,就找到了是冯增的"家"。,"家"里饲养的两只狗,自然承担起了这个""保安""的重任。

                            打工23年仍望房兴叹

    38岁的冯增并不是房地产商,却对郑州市区的房价了如指掌。根据地理位置,他很快就能报出那个位置的商品房价格。初中毕业的冯增习惯每天读报,报纸上的世界杯报道他不感兴趣,但房地产广告一条也不会错过,尽管报纸上的广告字体小得像蚂蚁。

    冯增在郑州市打拼了23年,做梦都想拥有一套住房,成为这座城市真正的一员。

    1987年春节过后,15岁的冯增背着一床棉被从河南淮阳老家来到郑州市,学汽车修理。当年的房价每平方米不过几百元。可冯增学徒期间没有收入,还要交押金--老板担心他跑了。1996年,冯增回到老家,在三间大瓦房里娶了媳妇。结婚当天,冯增对新媳妇说,这三间大瓦房比我的年龄还大,将来我一定要在城里买套商品房。

    在大瓦房里度过蜜月的冯增回到城里后[FS:PAGE],开始了购房计划。可这时的房价又涨了一倍多,刚成家的冯增很显然买不起。1998年大女儿出生了,这更加快了冯增购房的计划。可这时的房价又涨到每平方米1500多元,冯增仍然是望房兴叹。到了2001年,冯增有了两万元积蓄。是买房,还是求发展?媳妇说这点钱也不够买房呀!还是先开个小铺子,等挣到了钱再说。冯增用这笔钱在郑蔚路上租了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门面房搞汽车修理。夫妻俩辛勤地劳作,但是除去各项生活开支后,钱所剩无几,距离买房仍然遥远。

    冯增总是安慰媳妇再等一等,房价肯定会降下来。2001年,二女儿出生了。在冯增掌握的信息里,仍然是口袋里的钱不够买房。2004年,媳妇生了个儿子,这下可把冯增高兴坏了,说什么也要实现买房计划。可房价就像是翻跟头一样上涨,市区房价已达每平方米5000多元。冯增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挣的钱永远跟不上房价的上涨?

                   中巴"房车"!爸爸太有本事了

    2006年春节过后,冯增觉得不能再等了。他给自己造了个"房子"--借着修车的方便,他花8000元买来一辆即将报废的中巴车改装成"房车"。冯增说,商品房买不起,租房价太高,改装中巴居住,方便还不需要花租金。从此,这辆中巴车就一直停在冯增的汽车修理铺外,只是发动机从没运转过。

     女主人刘宗英开始精心布置这个"家"。她将车内分为三个区域:前面部分是驾驶舱,后面部分并排摆了两张钢丝床,她带着三个孩子挤在一起。中间部分是"客厅",是全家人吃饭和孩子学习的地方。刘宗英说,刚开始怎么也不习惯,光马路上的噪音就受不了。再加上车体一头高一头低,人睡在车上是个斜坡。后来发现是地面不平。冯增说这个好办,将南边两个轮子的气放掉就可以了。小儿子高兴地说:爸爸太有本事了!

     省下的房租钱,冯增买了台21英寸的彩电,但几乎成了摆设。因为没有接闭路,冯增只好在车顶架了一口"锅"。可是车顶不平,每到刮风下雨"锅"就被吹下来。虽然已经更换了两个接收器,但仍然看不到他每日必看的房产信息。 

     两年后冯增又买了一台空调。住在车上倒是省去了房租费,但密封性太差,前后有四块玻璃都是用塑料薄膜代替的。冬季还好,可以生炉子取暖。到了夏季实在热得受不了,晚上9点以前开空调都起不了太大作用。大女儿上初中时,冯增花4900元给女儿买了台电脑用于学习,并接上了宽带。但实际上方便了小儿子,他很快就学会了在网上打游戏,为此冯增经常要把鼠标藏起来。

   "家"里还有个老板椅,是刘宗英在外面捡来的。不忙的时候,冯增就会坐在这个高低不平的老板椅上阅读房产信息,脚下是正在撒欢的两只狗。每到晚上它俩就卧在车下,保护着我们全家人的安全。

    刘宗英平时喜欢穿黑衣服。她说,每天帮着丈夫钻车底,浑身油乎乎的,黑衣服耐脏。在中巴上生活了四年,如今也习惯了,只是生活上很不方便:丈夫住在驾驶舱里,翻个身都很困难。我带着三个孩子住后面,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再说,车上四处透风,连个窗帘都没有,很多事都不方便。不过这里的治安很好,也没有贼,不然谁敢住车里?其实我们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为以防万一,还是在车门上装了一把锁。

            想买大巴车改装成三居室

    距冯增的"房车"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正在开发一个经适房楼盘,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冯增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他根本没资格购买。因为是农民,户籍不在本地[FS:PAGE],享受不到城里的优惠政策。

   其他地方的房价更是高不可攀。城区每平方米均过万元,城郊每平方米五六千元。即便是租一套两室一厅也要花1000多元。冯增的修理铺每月除去房租和三个孩子上学等费用,只有2000多元节余,看来还得在中巴车上住下去,等到儿女们长大了再说。他不明白,在农村盖个新房,大概十几万元就够了,可这些钱咋在城里连买一间房都不够?

    如今的冯增不打算再做买房梦了。他扳着指头算了一下,自己来这座城市打工23年了,一家人拼死拼活还是落不住脚--算了,不想了。他不知道,他"房子"的照片已经在网络上走红,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房车"。

7月3日,在狭小的中巴车里,冯增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两个人讨价还价,最后还是没有成交。冯增说正在和别人商量再买一台大巴车,改装成三居室,这样生活的空间更大些。孩子们都大了,挤在一起实在是不方便。

 

 

       01、在郑州市郑蔚路上住着一户人家。豫G33425是这家"门牌"号,主人叫冯增。

 

     02、2001年,冯增和媳妇开了这个汽车修理铺,停在不远的中巴车就是他们的"家"。

 

03、冯增每天有读报的习惯,他最关注的是房地产信息。

 

04、冯增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放暑假回老家去了,身边只留下小儿子在"家"里玩耍。

 

      05、全家五口人在这辆中巴车上生活了四年。由于室内空间小,平时冯增习惯坐在"家"外散心。

 

06、中巴车分为三部分,冯增睡在驾驶舱,方向盘当成了枕头。

 

 

07、蜗居在中巴车上休息不好,每到中午冯增就会躺在工棚的小车上打个盹。




                 08、媳妇刘宗英说,就这巴掌大的地方每天还要收拾一下。

 

09、由于没有闭路电视,再加上车顶不平整,买来的电视接收器多次被大风吹倒。

 

 10、在学习上冯增很舍得花钱,不仅买来了电脑,还为孩子学习购买了DVD播放器。



11、附近的居民都认识这辆中巴车上的主人。冯增说也没遇到有人来打扰。

 

     12、这辆破旧的中巴车加满油还能行驶,但四年来没挪动一步。每当缺少零部件都从这辆中巴车上卸下来,倒车镜也成为家人梳妆打扮的镜子。

 

           13、中巴车楼层不高,每天也不需要爬上爬下,生活起来倒也很方便。

 


      14、冯增称自己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人,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就感到欣慰。蜗居在中巴车四年了,他说,这样的蜗居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7 , Processed in 0.48515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