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楠博客 作者:李楠) 既然工作和专业与 摄影有关,和人说起话来,总不免在这个圈子里转悠。一些年轻的摄影师时常寄来作品,让我说些意见,附上的信,主题亦大致相同:我怎样才能把这个专题拍好?我怎样能拍出好 照片?我的摄影之路应当如何走? 第一个问题,认真看过、想过,写下几条,结尾必注明: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第二个问题,想的时间更长些,慎重起见,我往往会先问问:你所认为的好照片是什么?获奖的照片?卖钱的照片?还是只为心中挥之不去的东西拍的照片?写信来的人,常常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自己能得到一些答案,自我的发现往往比旁观的分析来得更为准确直接;第三个问题,会让我想到很多,最后却无法下笔——要写,似乎可以写出一大篇;但又分明只能说"抱歉,我也不知道"。 不能说这样的问题急功近利,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想把事情做好,说明主观上有愿望,客观上有准备,善莫大焉。只是,会不会目的性太强?眼中只盯着目标,脚下就一定寻找捷径——哪里有一本《摄影宝典》?一二三四五,练会了便盖世无双,所向无敌。 不幸的是,这样的奇迹永远不会出现。 倒是从奇迹的背面看过去,隐约有光线可循。 罗兰·巴特说:形象永远决定最终的结论。摄影正是用眼睛捕捉世界上那些独特的,能够决定某些意义的瞬间。万物有时,众人在看,摄影师也在看,而后者的"看"却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影响当世,名垂青史。"看",正是摄影的第一把钥匙。在此意义上,"看"到得越多,产生的价值越大,不同的结果正来自于不同的观看。 紧接而来的的问题是:如何看得更多? 答曰:知道得越多,看到得越多。 "愚者见树,智者见树,此树非彼树"。 曾有人问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当你准备吃一个西红柿和准备画一个西红柿时,你看到的西红柿是一样的吗?马蒂斯回答:"当然不一样。当我吃一个西红柿时,它就是普通人看到的那个样子。" 艺术家眼中的西红柿,是艺术家用提炼事物本质意义的能力观看到的西红柿,以此与普通人餐桌上的一盘吃食相区别。进一步地说,一个受过艺术训练、具备艺术修养的人观看马蒂斯画的西红柿时,他一定会比普通人看到更多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东西。 观看仅仅是光线进入眼球引起的刺激吗?不,其实观看本身也代表了我们对事物的选择和理解。而这两者的能力,只有靠修养、思想、心灵这些需要一定时间积淀的东西来提高。 能够看清楚,往往是能够想清楚的结果。 而我们,常常在没有任何想法的时候,就已经急不可耐地按下了快门,还期望因此产生了不起的作品。 前番和东方早报的常河聊天,他说到目前在上海的玛格南摄影师帕屈克·扎克曼和一些年轻记者交流时,非常希望能和他们谈谈宗教、哲学等方面的东西,因为这与他拍摄的家族寻根故事有关。而让他失望的是,大家问的最多的仍然是光圈、快门一类的问题。在讨论作品时,扎克曼期望对作品的灵魂来一场交锋碰撞,遗憾的是,对话者的目力只够触及皮毛。 拍的时候多,而想的时候少,知道的东西就更少——摄影本身容易"以技之道","技"自然重要,但其极致无非是"匠",谁都希望能走得更远些吧? 所以,在雄心勃勃地准备拍出惊世之作前,还是先知道些什么吧。好好读些书,想些问题,甚至经历一些挫折、怀疑和必须的迷惘,而不必着急那些急不来的事情——有一个成都的朋友写信来说:"未经挫折的理想本也一文不值",说得真是好。 "能看清这个世界,既是一种诗意,也是一种预言,同时还是一种宗教。"观看既然如此具备难以言传的美妙,所以,我们还是先知道些什么吧。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5 , Processed in 0.08319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