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巩志明博客 作者:巩志明)
有人说新闻
摄影是易碎品,它的出生即意味着死亡。其实,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会在不断的传播中一次次被激活,生命价值会不断增值升华,会更为深刻地被公众记忆。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8周年,《2009年度陕西新闻奖摄影作品暨年赛优秀作品展》5月23日上午在西安市陕西图书馆开幕,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将去年的新闻摄影获奖作品向市民展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陕西日报社社长杜耀峰在开幕式上说:"今天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就是坚持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双百方针,让文化艺术永远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这些新闻
照片,还被很多西安市民记忆,这次在展览中再次看到,对于很多读者宛如老朋友重逢。这就是优秀新闻摄影展览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新闻信息的每天覆盖,许多记忆已经被更新的视觉接受所强力覆盖,被埋藏在记忆的深处沉睡,可是它们没有消失,在等待着唤醒。
《"就业是天大的事"》、《领导嘉宾又来迟》、《塑料瓶的困扰》、《女婴重回妈妈身边》这些曾经在报纸上让读者激动、深思、难忘的新闻照片,再次感动当初的老相识,结识新朋友。整体看来,许多作品在视觉表达上都比较简洁,有些手法还很老道,以一当十,比如《陕西出现首例甲流重症病例防甲流"第二波"》,《旅游大巴肇事 乘客被困8小时》,有些作品还拍摄得很有诗意和想象力,比如《女婴重回妈妈身边》,《无腿少女勇夺金牌》,《18天一次华丽的集体"转身"》。
因为21世纪的传播过度,很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新闻摄影的市场利器是视觉冲击力,也有人将之概括为越刺激越好。其实,无论怎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觉冲击都是暂时的,能在受众内心深处留下印痕和感动的只有人间真情和那曾经让他们无法忘却的现场真实感。是摄影记者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摄取表达将许多平凡的场景显得那么意味深长,隽永无比,将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留存得那样深入肯綮,浩气长存。
新闻摄影在告知公众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在为历史存照,为社会文明推动齿轮。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一部分由我们的记忆决定,其中新闻照片尤其是反复传播,广泛传播的优秀新闻照片功不可没。所以,我们新闻从业者,有责任将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公众不断传播,唤醒公众曾经的记忆,促进文明,优化社会。
21世纪以来,陕西的新闻摄影事业一直在大步前进,2009年更是有了健步如飞的好状态,作为从业者之一,我是深有感触的,祝愿我们的新闻摄影事业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