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在文坛上是最美丽、最鲜艳、最奇葩的花朵,从古至今,咏花之诗不绝于诗坛。从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中,就记录了不少咏花之诗。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这里已点明一年四季之花了。到了春秋战国,楚国大夫屈原所写的《桔颂》,歌其品质,颂其芳洁,已把花注入灵魂,把人喻花,赞其精神,咏花人如此,赏花人更应如此。 大千世界,万花似锦。四季风光,年年轮替更换。赏花呤咏,多么美哉!四季春夏秋 冬,季季有花,与花作伴,像似神仙。青春不老,幸福万年。春有迎春、水仙、桃、杏、梅、李、牡丹、芍药、兰花;夏有鸡冠、玫瑰、月季、石榴、凤仙、夜来、牵牛、荷花;秋有紫薇、凌霄、金桂、菊花;冬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为伴。 《花间集》写作纲要:引诗、引文,释义、抒发引申,并附我拍的花图于文章之后,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饱满乐观的呤咏精神,来迎接“十二•五”胜利完成。 第一篇《咏荷》开始: 荷花别名:莲花、夫渠、水华、菡萏、水芙蓉、等。 科属:睡莲科,莲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 花色有纯白、粉红、桃红、鲜红、紫芭等 引诗:《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见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唐诗,李白《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 香袂空中举。” 唐诗,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诗,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唐诗,李商隐《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唯有绿叶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宋诗,杨万里《晓出净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诗,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元诗:于石《西湖荷花有感》:“我昔扁舟泛湖去,回望荷花浩无数;谁家画舫倚红妆,笑声迥入花深处。 明诗,陈敬宗《白莲》:“太液澄波濯素容,玉衣垂影水晶宫。月明无处寻颜色,只信香飘十里风。” 清诗,郑燮(郑板桥)《秋荷》;“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引文:宋,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藕断丝连。” 引文:朱自清《荷塘月色》:此文作为高中语文中重要散文,几十年来阅读不衰,争论不断。各有各的理解和分析,我也教过这篇课文,每次教时,都有不同的体会。 《荷塘月色》---课文鉴赏: 一、荷塘月色下的美景: 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这一点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文章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环境之美。 文章第4、5、6段紧扣标题,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密密层层的荷叶,推出各色各样零星点缀着的荷花,这是实写,写荷塘中的静态。这时候微风来了,风带来了动,于是淡淡的荷香沁入了人的心脾,叶子与花也出现了闪电般的颤动,颤动以后荷塘则出现了短暂的变化。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的叶子和花,淡淡的云,小睡的风情,树影和月影,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而这幽雅宁静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独处荷塘的环境中才能拥有。”在这里,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荷塘之美还要有周围环境的衬托。 所以第6段接下来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各种各样的树,树间漏下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远山,无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似乎使作者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三段写荷塘,写塘中的月色,写月下荷塘的周围景致,营造出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美景含有的情思: 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写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过去多家评论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这种说法是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说有忧愁,因为全文处处笼罩着低调的情绪。文章开篇即写“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与“我”无缘;接着又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惦起江南,感慨颇多。如此等等,无不让人感觉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说有喜悦,也是从文章本身出发的。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为预想月光下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往日阴森森的小路,“今晚却很好”,而且觉得在这样的天地里,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系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顿生,这美景与其说是自然美景,毋宁说是作者心灵中的美景,于是忆起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以上种种,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暂时间内所得自由而带来的喜悦,也是贯穿于全文之中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也可能让我们喜,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事。这样看来,朱自清只不过是写出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而已,有时喜,有时忧,喜时欢乐鹊跃,忧时愁眉苦脸,这是极平常的事。 三、语言的巧妙运用: 本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在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 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以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从以上的诗文中,我们深深感到“荷花”带给人们怎么多的美感和享受,所以不少著名的摄影家和业余爱好者对荷花的拍摄,情有独钟。各地时有举办荷花展览,引来无数荷花爱好者来赏荷、拍荷,写诗、写文来歌颂荷花之美。让美永驻人间!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 5、20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07 , Processed in 0.12256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