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是四君子的老三,多年生常绿木质长杆植物,茎圆柱形,,中空多节,不大开花,开花意味着死亡。写竹,就想起清朝画家郑板桥先生画竹出了名,画竹自喻“坚贞不屈”。
竹中空,寓意虚心;竹无花或少花,寓意“朴实无华”;竹坚韧,寓意“坚忍不拔”;竹
挺拔,寓意“坚贞不阿”;竹青翠,寓意“蒸蒸日上”;竹节高攀,寓意“节节高”。竹、、
松、梅,号称岁寒三友。与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
我国是产竹的大国,福建省是产竹的大省,浙江杭州临安产竹很多,称为竹乡。竹的用
途很广,还可入药。
唐,杜甫《绝句》:“无数春笋江林生,柴上密掩断有行。会须上番看成竹,客主从嗔不
出迎。”
唐,张南史《竹》:“竹价长东南,别种殊草木。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唐,李贺《昌谷北园新笋》:“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
却池园数寸泥。”
唐,施肩吾《湘竹词》:“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唐,李群玉《题竹》:“一顷含秋绿,春风十万竿。气吹朱夏转,声扫碧云寒。”
唐,唐彦谦《咏竹》:“醉卧凉阴沁骨清,石床冰簟梦难成。月明午夜生虚籁,误听风
声是雨声。”
宋,苏轼《竹》:“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
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蓠竹。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竹。”注:“此君”指“竹”。
宋,杨万里《新竹》:“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半脱锦衣犹半着,箨龙未
信没春寒。”
宋,陆游《东湖新竹》:“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
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元,贡性之《题竹》:“美人环佩玉玲珑,骑待青鸾下碧空。寂寞湘魂招不返,凤萧声
断月明中。”
明,张弼《咏竹》:“击节歌‘离骚’,湘灵招不得。开门看月明,幽篁倚苍石,春风千
万花,花落春无迹。此君冷淡姿,常有好颜色。”
现代,董必武《咏竹》:“生叶青青不肯黄,枝叶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是
笋尖出土忙。”
现代烈士方志敏《竹》:“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引文:(1)说 “竹 ”: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篁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破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十里竹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荫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无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臣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度。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便是有九分的素洁,也还有一分娇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朴”何以用“木”表意?并非贬低。草自有草的优势。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FS:PAGE],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无食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便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唯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荫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作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真想隐逸山林。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濡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卑微的用途中,有着一种质朴无华的奉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东方的竹。
(2)竹 子 精 神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梅必竟是“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这千古流传的郑板桥的诗词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却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 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板桥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FS:PAGE],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上面两短篇,是张兴旺先生对“竹”的赞歌,他从说“竹”到谈到“竹的精神”,全文
淋漓尽致,写得豪情满怀、壮志凌云,读后得益不浅。他运用了不少比喻句、排比句,使文章的内容更为深刻生动,朗朗入口,是一篇颂竹的好散文。推荐给影友欣赏阅读。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5、24
附告:花间集连载,已写了四篇,今后根据本人身体状态,写多少算多少,供影友们欣赏学习。每种花卉的摄影作品,只要本人拍摄得到的花,尽量提供。只有根据本人拍摄水平,给影友们参考,望笑纳。如只有北方或南方才有,只好借用摄影家和影友们的作品,并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一定据国家的著作权法行事。“竹”的摄影作品,采用福建石广智先生的作品一用。在此致谢石先生。图片放在《浙江摄影网》我的博客发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