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法特更多的作品可以看成是一种寓言,尤其是和殖民化相关,以符号学的方式,将恐惧、纵欲、性别甚至恋物癖转换成一种社会不安的象征。它们也许会让人产生神秘的联想,甚至延伸到土著民的超自然的根源。其中还可能让目睹者置身于这样的一些并置的关联之中:爱慕与暴力,慈母之心和兽行,等等。有意思的是,莫法特热爱自己的国家胜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处。因此她完全有能力转译出种族的身份故事,从文化的层面,不仅是流淌在血液中,而且出现在语言、手势、姿态、习俗以及社区相互的交流中。于是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故事,变成了充实于百年中这一代人的夜晚和梦幻的实体。
赵川曾说:
80
年代末我在墨尔本读书时,已接触到刚红起来的澳洲艺术家莫法特的创作。她单幅的影像画面,让人怀疑有一个更完整的故事在背后,甚至曾以电影的方式来叙述。她的影像唤起观者,对这些影像属于某段特定历程
的想象。但其实,哪怕是系列作品,这些影像只是独自成立,不是剪截自任何连续的画面。那些让人猜测的,也许发生过的人类历程,充满悬念,可以揣摩,却永远无法得以确认。
2003
年
2
月间她在上海现代画廊的个展,展出系列作品“
Invocation
”(祈灵),带有浓烈的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卡·戈雅的魔幻意味,充满神奇的,不可确知的幻想、恐惧、挣扎与温馨。
中国作家莫言曾经说过,一个小说家一辈子写的人物,可能就是一个人物。直觉中莫法特的创作,虚拟和真实,或总和她自己有关。这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如果宽泛一点,可以说是个人心灵的历史。每件作品,都是一个片段记载。生长在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澳洲,对于具有跨人种背景的莫法特来说,因她的身份,是否更容易意识到事情神秘的一面?意识到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抗、张力,甚至伤害?……即便自己的个人心路,也是这样诡秘,难以轻易叙述。但是,在对于往昔的无法确知中,我们还是看到莫法特的身份烙印,以及其它种种表白愿望留下的迹象。她的努力,让历史的无法完整复述,若隐若现,充满进一步解读的诱惑。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17 , Processed in 0.06971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