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的《影像阐释:善变而易碎的万花筒》一文,登在《中摄协网》“百家论坛”上,全文有
20节,现把内容和解读分述如下:
第一节:开篇,说明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利用摄影,“
需要什么样的阐释,就能得到什么样的阐释。因每每得手,而乐此不疲。”造成的原因在于“影像一再被验证具有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阐释能力
——它几乎可以对每一个试图造就的事实给出真实可信并天衣无缝的证据
——甚至是存在和意义的双重证据。”进入正题:“
影像阐释:善变而易碎的万花筒。”交代本文作者是李楠,文章的出处是李楠博客。
第二节:举例现在的音乐会“好看“却不“好听”,原因是演员是只重外表打扮,
更突出的是演奏者的容貌、打扮和姿势动作。一个又一个年轻貌美、身着高开衩紧身裙的女小提琴手令观众血脉贲张,视觉冲击十足,听觉享受却了了。貌似去音乐会的人多了,实际上,音乐反倒成为被消遣与消费的玩物了。这一节李楠狠批了音乐会只重视外表,不重视演唱的质量。引申到摄影艺术,特别目前贝蓝品唯美摄影作品就是这样,只重外表,模特打扮,故事虚假,胡造乱编,蒙蔽姑娘少年,引人进入岐途。比音乐会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第三节:质疑当前的音乐会,“
"好看
"真的如此有杀伤力?当一切都变成
"看
"与
"被看
"的时候,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唯美摄影作品是摄影的“进步”还是“倒退”?要引起影友们的思考?要引起全国摄影界有识之士的思考?
第四节:作者举例说明,“我受邀担任中国电信
"天之翼
"摄影大赛评委,再次感受到了当今之世对于
"好看
"的巨大需求与其不可言传的魅力。组委会发了一份详细的主题阐释,对每一个类别的摄影作品都作了明确规定。如
"我之翼
":
"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我们都是电信大家庭里的一员。电信不只是一个品牌,一样产品,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五节:李楠说:“实际上,这也是当下诸多行业、单位和机构进行宣传、推广活动常用乃至首选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在追求消遣与消费的商业社会,它作为噱头甚至盖过了主角。”目前唯美摄影作品的噱头甚至盖过了主角,就是形式美盖过了作品的内容美,甚至于形式表达出的内容出现了有害的倾向,教唆少女少男成仙得道,飞天入梦,去过隐士的生活。李楠进一步批判了阶级斗争时期的摄影:“我们可以轻易地回忆起那作为时代象征的诸多影像:‘红光亮’的背后是剔除人性的阶级斗争和革命需要; ‘苦大仇深’则是人们压抑的强烈释放以至于成为某种新的矫情;‘风花雪月’折射的恰是现实意义的萧条和凋零;而索性放手的‘全民乱拍’,干脆让摄影彻底成为玩具、道具和‘杯具’。”
第六节:举全国小区出现了摄影热,“影像煞有介事地出现在各个角落。除了一些高雅而隆重的场合,甚至在某个住宅小区的路边告示栏里,也会张贴着一看即知出自于傻瓜相机的照片,小区居民们在上面个个欢乐无比,昭示着某种和谐幸福的生活。几乎每一座城市的每一座小区,都树立着一个这样的告示栏,它们象跳集体舞一样跳出了一片国泰民安。”表示出摄影出现了好兆头,居民们个个欢乐无比,它们象跳集体舞一样跳出了一片国泰民安。
第七节:回到了开篇中所说的事:“无论庙堂,抑或江湖,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利用着摄影,需要什么样的阐释,就能得到什么样的阐释。因每每得手,而乐此不疲。”起家一步阐述“影像一再被验证具有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阐释能力
--它几乎可以对每一个试图造就的事实给出真实可信并天衣无缝的证据
——甚至是存在和意义的双重证据。哪怕是虚妄之言,如文革时期的
"小孩坐在麦穗上
",如今看堪称中国观念摄影的先锋,但当时,至少相当一段时期内,它是作为正方证据而理直气壮的。”看看目前的唯美摄影吧!不是僵尸复活了吗?有些人为之吹捧上天,虚妄之言,到了极点。
第八节:提出问题,“影像的阐释能力来自于何处?”
第九节:回答问题:“摄影作品,总被自然地认为是现实世界一个具备了高度相似性的对应物,它首先是一个被拍摄下来的事实,即组成视觉信息的点、线、面、颜色、质地、影调等元素与拍摄对象是一致的。同时,影像携带了人们对于拍摄对象的约定俗成的理解和心理智识上的反应与评价,包括某种符号化的象征。两者结合,使影像产生了一种
"真实
"的感觉。而这种
"真实
"又是可以根据各种
"意图
"被使用的。正如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含义》中指出的:一幅
"精神肖像
",将很明晰地
"显示一切品质都含蓄地包含在每一个孤立的动作中
";反过来说,‘每一个孤立的动作也可以根据这些品质加以解释’。这就使得影像既有真实的刚性,又有适应的柔性。”这一节的内容分为两点:一是被拍摄下来的事实,是由“组成视觉信息的点、线、面、颜色、质地、影调等元素与拍摄对象是一致的。”二是拍下的影像产生一种“真实的”感觉。纵观贝蓝品唯美摄影作品,是由贝蓝品一手导演出来,由美女模特去演绎,除背景外,都是虚假的情节,何来真实?
第十节:再次提出出问题,“刚柔并济之下,一幅图片怎样表现它的意图?”
第十一节:回答问题:“其实任何一幅照片,都包含着三种意图: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图和受众的意图。照片,就是处在这三种意图交汇处的一种视觉信息。”
第十二节:李楠回答很正确:“作者的意图,即摄影师对于对象的判断和评价。文本的意图:即文本本身传递的讯息,换句话说,形式即内容。对于视觉呈现,其呈现形式也是其内容的一部分,同样暗含着评价。受众的意图:影像的生命在于观看
——一件没有经过传播和阅读的摄影作品,出生即死亡。只有不断地在时间的冲涤和空间的转换中被一次次地观看、影像才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消磨,活下去,并且力争比作者活得更久。可以说,没有一张图片能脱离人存在,任何一张图片的价值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引申目前的贝蓝品作品也是一个例证。贝蓝品的意图不投稿、不参赛、不评奖,只在网络上发表作品;文本意图是唯美主义;受众的意图是少女少男接受“成仙、入梦、飞天”,这就是贝蓝品的目的。李楠继续说“可以说,没有一张图片能脱离人存在,任何一张图片的价值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
第十三节:李楠又进一步说:“这三种意图彼此独立又互相影响、制约、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阐释空间。”
第十四节:李楠举例,“同一幅摄影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而且,影像本身为每一个不同的解释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她举一例:“大约几年前,我曾将一幅摄自全国两会会场的图片给玛格南图片社的女摄影师苏珊
·梅塞拉斯看。画面是几位穿着天蓝色制服的女服务员穿梭在黑压压的会议桌之间。这张图片本身的说明是:
"这些女服务员宛如跳动在五线谱上的音符,成为会场上一道悦目的风景。
"苏珊对这幅图片很赞叹,但赞叹的理由却是摄影师本人完全没有想到的。她说:
"这张图片是不是说在中国,女人就是为男人服务的?你看,男人们都在坐着讨论国家大事,而女人们则为他们端茶倒水。‘当时所有在场的中国人都哈哈大笑’。几乎没有中国摄影师会这样解读这张图片,因为他们太了解‘两会’是什么了,这反而制约了他们的阐释
--在强大的政治气场下,这张图片顶多是一张玩形式的花絮照片。因而,不得不承认,苏珊的说明真的是那张图片最有意思的阐释,这种阐释将一张花絮照片提升为一张反映中国男女地位的照片,作者本人后来也比较喜欢采用这样一种更有价值的阐释。”
第十五节:李楠又举一例,“。比如这样一幅摄自
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现场的图片。场面宏大,灾难全景一目了然,是一张信息非常明确的新闻图片。但是,请注意画面上多次出现的一个符号:红旗。红旗,通常代表着胜利、奋斗、革命、欢庆等等意味,这和灾难本身的意味格格不入,但它又的确出现在一个真实的灾难现场。因而,四处飘扬的红旗使这张灾难现场图片看起来几乎像是一个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工地现场图片
——因为在后者之中,红旗也是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味的符号。这样,由于一个符号
"红旗
"的牵引,两个本来格格不入的景象居然有了某种同质的倾向,这种同质的倾向则将影像反映的事件引向了值得反思的深处:中国特色的灾难现场,的确不像悲剧,而更像是一场英雄辈出的喜剧。这的确是我们对于灾难的一贯态度:不聚焦生离死别,而聚焦于如何人定胜天。因此,红旗的出现既是顺理成章的,又是分外扎眼的。”对‘红旗’在灾难的现场出现有两种不同的解读,这也是不同的国情和民情所产生的不同的解读。李楠确是一位资深的图文编辑,丰富的阅历,敏锐的判读力,是我向她学习的地方。
第十七节:李楠说:“更多的现实情况是作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操控受众的解读。做法很简单,只须提供与其意图一致的视觉符号
--"看起来很美
",则很可能结论就是
"美
"。反之亦然。”
第十八节:继续论证:引美学家所说的话:“接受美学家
Wolfgang Iser在他的著作《
The Act of Reading》
(《阅读行为》
)中说:‘
The text represents a potential effect that is realized in the precess.’
(文本表现出一种潜能,这种潜能是在阅读过程中被认识到的。
)也就是说,作品具备了一种特殊的能力,一种潜能(
potential effect)。这种潜能不一定是在它完成之时由作者清晰意识到、或是主观有意为之,但它潜藏在作品中,被读者阅读之后,完成了解码,生发了新的意义。而且,这种由潜能带来的解码也不是唯一的,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无所谓对错。这种解码,可以称之为‘
creative betrayal’,是读者‘创造性的背离’。所以,先是文本具备潜能,尔后是读者具备创造性,作品就获得了不断生长的可能。”说明“潜能”在读者阅读中起了作用。
第十九节:李楠继续说理论证:“这或许可以解释:有的影像从来就不为人所知,有的影像纯粹是信息的载体,有的影像令人惊艳但是昙花一现,有的影像深刻但呈现单向度
......摄影对于瞬间世界的凝结是它的最大特性,大部分影像仅仅能带领读者回到当时的现场;有一部分除了回到现场之外,还能再出发;但很少的影像,能够引领人的灵魂不断前行,走向远方。”
第二十节:全文结尾,引美国摄影理论家桑塔格的话作为全文的结束语:“摄影在当下已成为时尚语言,尽管苏珊
·桑塔格宣告:
"反对任何形式的阐释
",但所谓
"读图时代
"不正是因为影像强大的阐释能力而存在的吗?所以,与其拒绝阐释,不如去掌握它吧!就像握住一只善变而易碎的万花筒。”首尾对应,结束全文。
读完全文的感言:
1
、李楠女士对摄影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她长期从事摄影图片的编辑工作,对图片的编辑有很熟悉的经验,对摄影理论有很深的造诣。
2
、本文对我们如何欣赏摄影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如何从形式到内容判读作品的正确和错误起了指导性的作用。读后得益很大。
3
、本文论证条理很清晰,说理、举例,逻辑性很强,使人折服,是一篇好文章。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40 , Processed in 0.07315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