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巩志明博客 作者:巩志明)
纪实
摄影就是应该记录我们艰难的足迹
在报社,我称胡国庆为老胡,他称我为老巩。他年长我3岁,比我早到报社两年。我们除却摄影很少有交流,但是我内心对老胡肃然。
老胡的特点是能把新闻摄影做出纪实摄影的味道,他常常将一些社会底层的专题报道做得很耐看,耐人寻味。我想,这得力于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验以及和采访对象的无间隙沟通。
我们共事10余年,这样的例子我积累了不少。他的图片善于调度当事人的状态,让
人物和生存环境浑然一体。他还经常发挥自己丰富的临场经验,激发被采访对象与镜头交流,迸发jq。这些还只是表象,他的专题报道的文字部分细节比比皆是,文字特别质朴,而且有现场感,几乎就是画面连着画面,全是干货,没有一点虚情假意的矫情。
我办公室斜对面是一个80后同事,正在装修120平米的新居,看了老胡的这个《我的家,蜗在中巴车上》的视觉报道,潸然泪下,说:"胡老师的文字真好!"
新闻摄影要想延伸生命,从韶华短暂变得生命常青,突出故事性,深化人文性无疑是很好的方法。尤其是关于社会底层艰难生存的报道,关注他们精神层面的苦痛,更应该成为新闻摄影向纪实摄影生发升华的不二f门。我们人类的文明史,过去往往是以文字记录为主,现在和将来恐怕要以视觉记录为主了。过去是以社会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的书写为主,现在和将来恐怕要众多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个人记录为主了。过去的记录是片面的、主观的、甚至是有主观遮蔽性的,现在和将来的记录将越来越精细、准确、鲜活、形象。其中,公民社会的众多丰富的视觉记录就是最好的媒介之一。
老胡的《我的蜗居 在中巴车上》关注的不仅仅是21世纪的中国当下,中原城市郑州的一个底层劳动者的住房难问题,其实,它记录的是我们中国正在行进的艰难足迹,这应该是纪实摄影的方向。
冯增称自己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人,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就感到欣慰。蜗居在中巴车四年了,他说,这样的蜗居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