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银盐胶片的都市味道——介绍姜卫东的一组黑白影像

2011-6-19 11:33| 发布者: | 查看: 847|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姜卫东将一包快递送到学校,我不在。一周后才打开看到,是他近来拍摄的一些黑白画面,银盐胶片的素质,都市人生的恍惚,糅合在一起,让我读到了摄影的种种可能。

 

很少有人还在使用传统的胶片相机,执著地将生活的感悟变成银盐的颗粒。比如当年北河盟的先锋代表顾铮,如今也喜欢口袋中装一架(甚至两架)小型数码相机,将当年的黑白思考变成了色彩斑斓的都市场景。记得 80 年代我和朋友在徐汇区文化馆举办展览,彩色的,顾铮转了一圈,调侃地说:我是色盲,拍不来彩色的。然而前些天,他却当着我和陆元敏的面,说我们都是色盲——他是拍摄彩色的——真的是岂有此理!好在姜卫东和他的一些朋友还在使用胶片相机,选择银盐的手段为这个都市保留一份独特的记忆。而且姜卫东告诉我,他尝试使用了很多种相机和胶卷,来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直至最近才好像悟到了摄影的真谛”——那么,让我们就回到他的影像语言,看看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中,到底有多少银盐的味道?

什么是银盐的味道?是颗粒吗?也许。是影调吗?也许。是影像中独特的层次和厚度吗?也许。也许就是这一切的综合。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影像背后对于银盐表达能力的自信,是和拍摄者的心态最吻合的那一个个瞬间,透过 100 多年前的发明,忽远忽近地向我们的生活逼近(而非渐行渐远),给人以一种说不出了魔力。即便是在晃动的瞬间和迷惑的刹那,也依旧留下粗粝中的温柔,慢慢地在都市的影调中渗透开来,深深浅浅……

姜卫东告诉我:寄上的所有照片是他日常生活中的记录,所有的拍摄场景都是他每天经历过的一部分,这就够了。还有什么能比都市生活中的这一切更适合银盐的表达?当然更让我感兴趣的是,画面中都市女性的身影,大多呈现为背影,就像是银盐底片的另一面。而姜卫东解释说:对于照片中的女性的处理,他基本上都是拍摄背影,其原因并非因为是正面可能的拍摄难度,而在于上海都市中的女性脸上写着太多的压力和漠然,从而经常不敢去面对这样的面庞……然而背影则可以呈现出女性“面对巨大压力下依然展现的独立和自信”,这就是姜卫东的价值取向所在,或许也是一种宿命?

姜卫东似乎还说过,照相机是男性欲望的工具,那么银盐胶片呢?是否有阴性的魅力?或者说当街头的女性以其神秘的背影转化成银盐的颗粒以及影调之后,是不是就是一种最好的表达空间?这样一来,银盐的味道在这一刻就能得到最完美的释放?这一切我无法把握,因为我也已经很久没有使用银盐胶片,很久没有进暗房了。然而阅读这些都市街头的画面,我还是能够想象出曾经有过的那些岁月离开我们并不久远,这一代人的努力也许有其不可言说的价值!



下面是展览预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12 , Processed in 0.21915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