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的“三毛”家喻户晓,“三毛”的悲苦欢乐影响力之大,成了雅俗共赏的畅销读物。然而“三毛”的甘苦只有张乐平自己知道,经典的背后曾经承受多少巨大的压力,也是一言难尽的。
解放前的“三毛”,因为是抨击“旧社会”,所以深得人心。解放后的“三毛”一定要歌颂新社会,反而让张乐平有点惶恐。因为这时候“三毛”的喜怒哀乐由不得心灵自由的创造,需要看主旋律的眼色行事,还有什么生命力可言?的确,当时的老百姓盼着张乐平继续画三毛,可是有些议论(当然和“主旋律”有关)弄得他睡不着觉,只得鼓起勇气去找夏衍。夏衍鼓励他再版集子并为序,使他颇有起死回生之感,画了《三毛翻身记》却平添拔剑茫然的感慨:“报社给了我鼓励,但同时又给了我在题材上的种种约束,要我结合每一个政治运动来画,如土改革命,反对美帝武装日本,以及镇压反革命等……结果弄得三毛很神秘,当然没有画好。”“实在是弄得无可适从,结果只觉得很自卑。久而久之,自己也给自己加上一套清规戒律,更大大削弱了创作的勇气。”在这样一个风雨如晦的环境中,张乐平的清醒其实是很可贵的,但是受到的伤害也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看来,他的这段话至少给我们提示了这样两层意思的启迪——
第一是,如果你一定要跟着主旋律的题材约束创作,那么结果就是“三毛很神秘”,就像是当今的摄影界中跟着主旋律的指挥棒转,拍摄出来的照片也一定“很神秘”,神秘到你自己也不知所云,让人也只能一笑了之。这些宣传照片最多只能溜须拍马,讨领导的欢心而已,能有多大的艺术价值,真的很令人生疑。一会儿是几个“五”了,一会又是“新农村”了,接下来又是
多少多少
周年的大庆了……很热闹是吗?也很无聊不是?
第二是,久而久之,你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还可能失去人格和良知,就像张乐平所说,自己给自己加上一套清规戒律,创作的勇气也被削弱了。这真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新中国成立之后,不知有多少的艺术家被“阉割”了,从非常个性化的艺术家变成了单一的传声筒,留声机,再也发不出自己的声音,还有比这样更可怕的现实吗?当年赵丹去世前的一段话,说得还不够振聋发聩吗?但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那么多的人无法自拔,可见这样的危害有多大!
张乐平的三毛活到21世纪,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了。然而张乐平之后的“三毛”,却再也没有出现更为精彩的版本。这不是张乐平等等艺术家的过错,而是主旋律和题材决定论的过错。但是谁都知道是错的,却掌控它的人却始终不认错,这又是谁的错?我们生活在一个错误百出的时代,却始终将错误认定为真理,这可真的是错上加错!一位艺术家的生命有几年?能够和这样的错误抗争几年?等到抗争胜利之后,也许艺术家早就玩完了——是到了应该清醒的时候了,摄影朋友们!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5 , Processed in 0.14995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