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夏的《
直言《中国乡村最后的窑工》
一文,登在
第一节:
缘起,“‘中国乡村最后的窑工’这些称谓,是我们强加给他们的,他们和中国任何最底层的劳工一样为了生存而辛劳付出与收获绝对不成比例的艰辛。”说明我们摄影人总是主观地看问题,但到实际的现场上,情况不是我们想象一样。袁夏说:“我们总是有个思维套路,那就是主观地以为摄影能够拯救一切,带着这个先入的观念去组织拍摄,扪心自问,我想这是不对的。我们去之前所想的也许与我们真正看到的完全是两回事。”说明纪实摄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才能拍摄他们。这和主观唯美摄影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节:袁夏说:“钦佩你(指
第三节:袁夏继续论证,“实在不必反复强调人们通常理解的影调与构图所代表的所谓的‘摄影艺术’,否则,正如你自己所说的无法突破,你确实把自己陷落在‘窑’里了。”指出原因,在于作者陷入了“影调与构图”的死胡同里去,不能自拔。“而作为窑工如你文字所说的生存状态看不清。”而对拍摄的对象的窑工,生活情景却看不清,这就产生创作上本末倒置的结果。
第四节:袁夏指出作者拍摄缺陷的原因。一是“在你的博上,即便一直在用镜头表述的
"窑与人的关系
"也没有一目了然的图片;文字中所提到的
"一方面需要干窑烧制
"京砖
"的客户排队等着要货
"得用图来交代;”二是“另一方面则是有经验的窑工后继乏人。博图上也看不出来;‘全国各地对古建筑整修和保护如浪潮般的掀起,以及大量仿古建筑的陆续建造。这种纯手工古法烧制的京砖、瓦当等成了紧俏货。’我想,也应该用图来说话。”
正确的做法是“不必整天围着‘窑与窑里的工人’转来转去,试着围绕这事选择两个家庭,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上下班,家人担忧等等反衬工作艰辛,以及连他们的孩子都没有再愿意干这个的。当然,随着深入他们的生活更多,你会找到自己该拍的东西
......这就是突破。离‘摄影’适当地远一些,阅读文字而不是图片。真想做好这个图片故事,除了认真与他们的生活呆上些日子,还有就是必须弄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搞清楚什么叫‘图片故事’。”承前启后,转到下一节内容,什么叫“图片故事”。
第六节:继续举例论证,“
"图片故事
"可几分钟可完成,但有的,却要拍几个月甚至几年。美国联系图片通讯社摄影记者阿龙
.瑞宁格拍摄的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最佳图片奖的《艾滋病在美国》跟踪拍摄了六年。例子还有很多,无不说明拍好图片故事非常不易。”影友们看看
23届国展的组照《慈痴半世纪》,广东张华斌摄,用多长时间拍摄,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再如浙江徐永辉拍的《叶根土的一家》,反映叶根土一家的变化,多难,多长时间的拍摄。那里象贝蓝品的所谓“组照”,据网上报导,一月里拍两组照片的速度,现已拍了
95组美女照,这不是粗制滥造吗?
第七节:继续举例论证:看看美国《生活》杂志,从八方面的要求组照达标:“美国《生活》杂志编辑们要求摄影记者至少拍到以下
8种类型的照片,以保证报道的完整性及版面有足够的好照片:
1.开头或全景:通常用一个广角镜头或从空中进行拍摄,以构成场景。交待事件的环境,让读者首先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中景:聚集于一个活动或一个群体,用来讲述故事。中景照片应该做到单是一张图片就能讲出故事,要有
"一图胜千言
"的信息含量和表现力。中景的拍摄距离要近到看得清被摄者的动作或面部表情,同时能表现人物与背景、事件及环境的关系。
3.特写:对准一个事物,比如一个人的手或一个建筑物奇异的细节,以增强视觉效果。特写镜头要最大程度地剥离被摄主体与周边环境的关联,使人物的情感或生活状态得以显现,使图片对读者产生较大视觉冲击力。
4.肖像:通常是一个动人的或严肃的头像,或者是处于某一背景中的某个人。
5.交流:人们在交流或做动作。用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
6.特征:用一张照片总概括故事的所有关键要素,通常也叫关键时刻,即能概括整个故事的决定性瞬间。
7.顺序:一个有发展顺序,前后顺序,或是一个有起因、中间和结尾的系列,用于描述故事情节,阐述故事的开始、过程。
8.结论:用一个可以结束报道的图片,将故事引向结束。”这些要求,给我们的影友以启发,如何去创作组照不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吗?
第八节:又举美国摄影家的实例论证:“摄影史上,美国著名纪实摄影家尤金
.史密斯拍摄的《乡村医生》《西班牙乡村》、《施韦泽医生》、《接生妇》成为丰碑而影响世界各地的摄影人。你知道尤金
.史密斯出发拍摄每一个图片故事前做什么吗?他总是要对题材调查研究一番,让自己心中有数。即便是这样,他认为所读到的资料也存在局限性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到达目的地后,史密斯并不急于马上动手拍摄,而是花一定时间观察核实。与此同时,也利用这段时间跟要拍摄的对象沟通、相互熟悉。而且尤金
.史密斯拍摄图片故事时就带着
"编辑头脑
",要求自己拍到以下三类图片:
1、点题图片,这张图片要与全组图片的大标题同时出现在版面上,因此,必须具备足够的冲击力,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并使他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强烈欲望。照片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集中体现出这一组图片的内涵。
2、压轴图片,就是整组图片的最后一张,要拍得特别精彩,耐人思索。
3、反衬照片,如果整组图片都是一个调子,就会显得单调,令人生厌。拍摄几张
"反衬图片
"来调剂。”
第九节:又举《美国地理》为例,论证组照拍摄的不易。“再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了一个仅仅需三四十张图片的故事,记者往往要按三四万次快门,拍三四万张照片。因为编辑对用图的要求是千分之一。这就是人们禁不住问‘为什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么优秀’的原因。”
第十节:用设问句,“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好好地。”
第十一节:用肯定句,结束全文。“我,你,热爱纪实摄影的人们。”
这篇袁夏的文章是继李楠论述关于组照的要求的又一篇论文,很值得广大影友们学习的好文章。回顾目前贝蓝品的美女组照,甚嚣尘上,有些影友不明真相,跟着起哄,心里不是滋味。希望大家学习对照,明辨是非,还原真相。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
6、
21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1 , Processed in 0.23951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