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临沂摄影大师班手记之一:一次理想主义的胜利

2011-6-23 16:27| 发布者: | 查看: 1811|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

 6月3日至8日,我、任悦和常河参加了孙京涛主持的"三人行"摄影大师班暨摄影名家聚焦临沂活动。在这个Workshop里,和来自全国的11位年轻摄影师(35岁以下)一起度过了紧张、疲惫而又愉快的几天。回来后,我让自己带的三个学员:新华社沈伯韩、华商报宁峰、东方早报王辰各写一篇体会,并让他们发回此次拍摄的全部照片,以为其个人拍摄思维的梳理。班长沈伯韩第一个交了作业,我喜欢他的标题,也希望大家都能动笔写一写。许多经历与感悟过了也就过了,但写下来,一则逻辑化条理化,二则边写边想就是提高,三则为自己留下一份真实的纪录。关于此次活动的更多作品与评论,见后续。全部作品与文字将出版同题画册,今年9月将举办同题影展。

 

临沂摄影大师班手记之一:

一次理想主义的胜利

沈伯韩

    6天,11名年轻摄影师,3位著名图片编辑,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坐在北京开往山东临沂的硬座车厢里,我一边做着手头的工作,一边遐想和憧憬着。那是6月3日凌晨,周围弥漫着只有硬座车厢里才有的气味,那是接着地气儿的人间烟火味儿。

    这次在临沂参加的是"三人行"摄影大师班暨摄影名家聚焦临沂活动。我倒宁愿这名称只有前面那一部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实亲切而美好。3日晚,大家基本到齐,自我介绍、放映各自带来的作品,还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为何而来?这是本次工作坊我们所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之前参加过两次摄影工作坊,每次都自觉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但几天下来,终究觉得不够透彻,或者说是一些根本的核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也许是自己的悟性不够,没能从老师的言语中获得灵光一现的顿悟。那么,这一次,我又能获得什么呢?

    按照计划,11名摄影师在工作坊期间被分为3组,分别由李楠、任悦、常河3位老师负责。每组的人选由老师抓阄决定。我很有幸分在了李楠老师负责的这一组。4日白天,全体人员参观了临沂市的一些景点,如烈士陵园、城市规划馆、以及我们的重点拍摄对象--商城;晚上,大家一起讨论并确定各自的选题。4日至6日,每天白天由一位老师做专题讲座。5日至6日,摄影师在专题讲座后拍摄各自的选题,7日则是全天拍摄。每晚分组回放摄影师当天拍的所有照片,由指导老师带领同组摄影师共同点评照片,并挑选一些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每个人在教室墙上的"专区"里,以便对几天的工作有一个全局性的展示和了解。8日,摄影师与指导老师共同编辑完成各自的作品,并于当晚集中放映、点评。整个日程安排充实而紧张。

    4日晚的选题讨论是整个专题拍摄的开始。因为一些原因,拍摄地点被限定在临沂市的数十个商城范围内,而主题则任由摄影师选择。由于之前做的功课不多,白天的参观也是浮光掠影,所以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和感受比较模糊。临沂的经济发展基本依托各类商城,整个城市生活的重心也集中于此。我起先报的选题是拍摄商城"周边"题材,以展现"商城"介入城市生活的方式以及与市民生活的关系等,基本还是传统报道摄影的路数。但在听其他摄影师说选题的同时,我的目光落在介绍材料里建材家居装饰方面的内容上,一个选题突然涌现出来:在卖场里,拍摄一套家具以及喜欢它的顾客的环境肖像,之后在顾客家中,拍摄其在即将安置那套家具的地点的环境肖像,两相对比,再辅以拍摄对象家庭的人口、职业、收入、文化教育程度等背景信息,以展现当地居民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品味,并由此折射出他们的文化、经济生活背景等。对于我来说,这种拍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尝试,能否做成还不得而知。所以不免有些忐忑,又有些兴奋。李楠老师给出的建[FS:PAGE]议是"要像拍人一样拍这些家具",简洁得像一句偈子,让人有点捉摸不透。

    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到了当地最有名的家居用品卖场之一"澳尔诺国际家居广场"。走在空荡荡的商场里,就像我在北京诸多此类卖场里看到的一样,到处是由各式精致家具、射灯以及其他道具营造出的"家"的"碎片",消费者被这些光鲜、华美的虚拟环境所吸引和诱惑,期待着通过购买和占有这些家居产品,进而使自己的家庭也拥有种种贴着"温馨""田园""欧式""复古""奢华""高贵""现代"等标签的所谓"氛围"和"环境"。这就是消费的力量,它使人们变得盲目而热切,乏味而千篇一律。抛开这些突然涌上来的想法,我需要做的是寻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说服他/她接受我为其拍照,尤其是要接受我进入他们的空间拍照。这种寻找也是盲目而热切的。期间拍摄了很多零碎的内容,有女人在收拾床垫,也有男人在看鱼缸,无一例外地反映了我的慌张。在经历了跟随一名年轻母亲从高端的"澳尔诺"转战至平价的"鲁南家具城"并最终被拒绝进入其家庭拍照之后,我开始抓狂--离下午集合只有3个小时了。好在最后碰到了一对年轻夫妇,他们在为自己的新家挑选家具,从沙发、茶几到双人床。我似乎有足够多的机会拍摄他们在卖场的环境肖像,但我几乎没做什么控制,只是不停地在拍,仿佛要赢回失去的时间。来到他们的新家,四白落地的房间里空空荡荡,与卖场的环境恰好形成某种戏剧性的比对。我开始拍照,多了点调动和指挥,但似乎依然只是在按动快门。

    晚上点评照片,我白天的慌张、手足无措、盲目而热切在照片里一览无余。究其原因,是自己对这个选题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在拍摄对象和背景环境的选择、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等方面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把握,只看到了一个大致方向,但缺乏对达到目标所必经途径的认知,颇有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最后只选出了那对年轻夫妇的两张照片,一张在卖场,一张在家里,而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还不具备之前设计的对应关系。事实上,我当天的拍摄是完全失败的。我悄悄地问李楠老师:"能换个题目吗?"她有点不甘心,"再试试吧,明天如果不行再说。""能够走入这对夫妇的家庭,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常河老师也不同意我轻易更换题目。其实,我也不甘心,只是真不敢确定善良质朴的临沂人民会怎么对待我这个想要闯入他们家里拍他们床的陌生人。

    6日一早,我把拍摄地点换到了"银座家居",另一个尚具规模但客流量稍少的卖场。换个地方换换运气。拿出保险推销员的劲头,我一遍遍和陌生人讲述我的身份和意图,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一个上午过去了,依然没有进展,就像前晚料想的一样。无奈我只好实施之前想好的B计划:拍摄销售人员在卖场中的环境肖像和他们在家中的状态,让背景环境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呼应,如卖床的人就拍他与卖场里的床和自己家里床在一起的照片。事实证明,临时改变拍摄对象是明智的,相对来说,它更具可操作性。但这样拍下去,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与之前的完全不同。"就按着粉红纱帐的那个感觉去拍。"在看完当天仅有的两个拍摄对象的照片后,李楠老师建议道。依然是简洁洗练,耐人寻味。而任悦老师则让我去寻找那个女孩在租住的小院里所表现出的那种神秘而不可言说的感觉。

    有了前一天的经历,我似乎多了点信心,在7日的拍摄中,虽然仍有不愉快的状况出现,虽然仍旧浪费了一个上午,但依然保持着向前"推进"的状态。但这种"推进"只具有数量上的意义,而缺乏质量上的延续和提升。那些出现在镜头里的拍摄对象都太紧张了,他们都在试图表现或隐藏自己,而我却浑然不知,抑或说是我看到了,却无法控制。于是,在家里他们本该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却仍像在工作场所一样[FS:PAGE]拿着身段戴着面具。他们变成了主角而我则像被牵着走的线偶。我太想拍到足够多的人,欲速而不达。这天的拍摄结果依然基本是失败,但与5日的失败不同。彼时,我的拍摄尚未进入选题的大门,此时却因为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而被束缚,缺乏同中存异的变化与灵动,也就直接导致了人物的僵硬和画面的死板。"粉红纱帐"是我曾经的灵光一现,是一份礼物,但我没有窥探到隐藏在其中的那条通往好照片的秘密小径。照片比人聪明的地方在于,它把自己的秘密隐藏起来,看着拍出它的人和观看它的人在一旁探寻和揣测,却独自得意洋洋。摄影师要能从自己的好照片中发现那条隐秘小径,好生保护它、心无旁骛地开拓它,直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开阔道路。

    8日中午12点前的几个小时里,我还需要完成在两个女孩家里的拍摄。尽管是最后的机会,但我却不那么紧张了。平心静气,让她们放松,也让自己放松,等待最自然的那个瞬间出现⋯⋯

  回看这次摄影工作坊的经历,我实现了对自己的一次挑战,突破与否倒不敢过早下结论。平日的训练和工作,使我对于传统的纪实手法有了一定了解和掌握,但是越拍越不合自己心意,似乎在不断重复,却没有突破的迹象。其实,摄影作品最终体现的是摄影者的世界观与观看方式,我自觉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有归于单一、乏味的趋势,时时会有紧张和紧迫之感,却无从突破。在几天的拍摄中,我强迫自己用环境肖像这种之前从未仔细思考和实践过的方式去观看,去说我想要说的话,尽管尚不熟练,但至少是个有益的开始。在探索中我知道了摄影师在拍摄肖像时应有所为(控制)和有所不为(不控制);而对于视觉符号的运用,不能超越对拍摄对象本身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流于形式。

  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摄影师,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追求高度职业化以外,还应时刻警惕职业化的另一面,避免落入媒体和自身所制造的窠臼之中。要保持对于摄影的那一点点"无知"和"纯真",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技巧和思维定式,用照片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要拥有开放的摄影生活,用阅读、思考、写作、聆听、交谈、朋友等等与摄影无关的人与事滋养自己,而不只是一味停留在摄影里、停留在某个摄影形态里、停留在某个摄影套路里。要拍符合自身气质的照片,而不要回到媒体摄影的老路上。摄影是"自私"的,是属于自我的;照片背后站着的,应该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独立观点、散发着人的魅力和气息的个体,而不是被流派、风格、技巧、形式等等淹没的按动快门的机器。

  8日晚是作品集中放映环节,看着一幅幅照片从屏幕上滑过,想到这几天只与摄影有关的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即将过去,而我们又将落入办公室和新闻现场的错落网中,不免有些怅然。放映结束,大家争着从其他人贴在墙上的照片中挑出自己心仪的让作者签名,颇有古代君子之间临别赠剑的意味。9日一大早,我溜出酒店,趁着去机场前的空,又到沂河边拍了几张照片。回到酒店退房,拿出昨晚没来得及送给孙京涛老师的照片,嘱托前台服务员转交给他。照片的背面有一行字:这是理想主义的一次胜利!

    这是我对这个因胃出血只能蘸着酱油吃白馒头的男人和他全心操持的摄影工作坊的理解。

沈伯韩在大师班期间拍摄的作品《 Me and I》:

     以家俱销售人员为主角,分别拍摄他们在豪华精致的家居卖场与自己真实家中的照片。

我很看好的一个专题,希望伯韩坚持完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13 , Processed in 0.14240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