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贝蓝品先生发表了95组美女唯美作品,释藤小姐发表对贝的作品欣赏文章27篇,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究其原因有各种因素在内:一是唯美作品的源头是泪来品,外国称为观念摄影,比较新鲜,受到部分少女少男的喜爱;二是受到部分网络的推动和宣传;三是受到少数赏读者推崇;四是部分青少年辩析能力还不很强,易受到侵害。我看到了这种情况,探究了这类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及此类作品的创作方法,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写了几篇评论此类的文章,和广大影友一起探讨,作为摄影艺术理论研究。而释藤小姐是此类文章的主要推崇者,非常卖力,有必要和她探讨此类文章的意见。贝蓝品先生和释藤小姐都是青壮年一辈,我是老年一辈,从事教育工作45年,整整相隔一代多年龄,也从不相识。只是从事摄影而打起交道。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正常的事,只要以理论述,以平和的心态,是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这是我的希望。
释藤小姐赏析贝蓝品唯美作品计有27篇,从现有的27篇的赏析文章中看到释藤如何鼓吹贝的作品的。所谓“鼓吹”两字,经过慎重考虑,有她自己的文章作证。何谓“鼓吹”?它的含义是“不实之词、虚妄之言、夸大之意也。现用她自己的文章作证吧! 第一篇:赏析《太极》一文:贝蓝品作品摄影图共六幅。有引号内的是释藤小姐的原文摘录,引号外的是简评。 例1:“太极,一组色调纯粹,简单,画面却充满气势的摄影作品,在我的心底久久徘徊,不曾淡忘。这是贝蓝品众多人像摄影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这部作品被许多影友收藏,并深深喜爱!”首先肯定贝的6幅《太极》图是贝的代表作,肯定“充满气势”,内心是久久排徊,不曾淡忘。还说许多影友收藏,并深深喜爱。从三个层次鼓吹。1是贝的作品是代表作;2是自己内心的表现;三是影友收藏和喜爱。只不过是六幅由模特姑娘表演的太极动作,却有如此的效果。引起欣赏者极大的冲击,是否太过了吧!说实在的,这六幅图我看了后,没有象释藤故弄玄虚吧,模特表演呆板,表情没有,只不过在做些太极动作罢了,气势何在?就肯定是贝的代表作!影友们去看看,大家评一评,够不够代表作的资格?不是释藤一个人说了算?再说,何谓代表作?是贝蓝品全部作品的总代表,体现贝蓝品作品的思想性,创作方法,艺术表现的集中的作品。你在文章中讲清楚了吗?都没有讲清楚,就乱下结论,这不是一位评论者所具备的要求。你不是在胡说吗? 例2、“今天又打开贝蓝品的摄影博客,看着眼前这组黑白分明的人像作品《太极》,我的内心瞬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冲击,久久陷入思考和回味当中。”表示自己看到眼前的《太极》,内心的冲动,陷入思考和回味当中。太神奇了,贝的作品一下子会引起释藤如此反映,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心理学上所说的“条件反射”的结果。 例3、“每一次欣赏贝蓝品的摄影作品,那些充盈在画面里的东西,总是能够带给我触动和灵感,让我感受到了许多画面以外的元素。”大概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带给欣赏者的灵感,进一步感受到许多画面以外的元素的东西,什么元素没有说明,读者也不知道。 例4、“一组静止的画面里,在我的内心却是波动的,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透着一股神韵在其间,让人在欣赏之余,总是能够留下思索的余地。”引申开来,欣赏者感到画面透着神韵,留下思索的余地。什么余地呢,没有点明。那几张画面表现出神韵来,向读者交代一下,也可以让读者享受一番!不要卖关子。 例5、“贝蓝品曾不止一次地和我说过:要想自己的作品有生命力,那么必须让作品渗透一种个人的理念和风格,尤其是文化的元素。所以他的每一组作品里,几乎都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这一段是写贝师傅的交代,所以他的作品里,几乎都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艺术[FS:PAGE]气息。贝的95组美女组照真的透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吗?我早已指出贝的作品是婚纱影楼外拍的美女照,浓郁的艺术气息在那里?贝所说的要渗透个人的理念和风格究竟在何处?文化元素是什么?真是乱弹琴! 例6、“把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底蕴结合起来,让作品自己去说话,这一点贝蓝品渐渐地在自己的作品里呈现的通透而巧妙。”贝的作品真的能“把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底蕴结合起来,让作品自己去说话,”说得太过头了吧!“中摄协”评的十大摄影大师也没有看到这样的评论,贝蓝品被你评为中国特级摄影大师或者是世界级摄影大师,这不是被影友们笑落了门牙,区区几幅太极表演图,被你说得天花乱坠,怎么会说出如此的大话来,真是稀有事! 例7、“这组太极,画面看似纯粹,色调也近乎单一,可是却在无形中让人感受到一股恢弘的气势,广袤的冰川,无垠的雪景、模特自然,优雅的演绎,让整部作品透着一份摄人心魂的力量,欣赏的作品的同时,内心似乎轻易就走进了一种静,简,空的境界当中,内心的喧嚣和繁杂,在黑白色彩的冲击下,瞬间化成丝丝凉意,缓缓散去。”又是言不由衷,模特表演自然了吗?达到了一份摄人心魂的力量,这种耸人听闻的话也说得出口,我真欣赏你的夸奖语言;还说得神乎奇乎,走进了“内心似乎轻易就走进了一种静,简,空的境界当中。” 例7、“所以太极其实就是一种养生之道,让人们在修炼的过程中,得到心性和身体的完美结合。而贝蓝品的这组摄影作品取名《太极》,我想缘由也应该起于此,他其实是想借助中国古文化的哲学理念,用镜头去表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贝的作品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吗?我看是虚妄之言。还说“感受到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理念是什么?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表现在何处?怎么这样胡说八道,只要说出就是话,是真话还是鬼话都不管! 例8、“中国古典文学千百年来,一直因其深厚的底蕴深受后人的喜爱,在自己的作品里渗透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贝蓝品的摄影增添了许多独立的魅力和神韵,这组太极就是值得肯定和品读的好作品。”又对贝的作品吹捧一番。说贝的作品“增添了许多独立的魅力和神韵,这组太极就是值得肯定和品读的好作品。”魅力和神韵表现在什么地方?《太极》是好作品吗?影友们不是白痴,作品的辩别的能力是有的,不要你先下结论。 例9、“模特身穿单薄的白色太极服,在无人的冰川雪地上翩然舒展拳姿,仿若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吐呐自然,气定神闲,天寒地冻似乎成为了一种享受,人的内心安静如水,淡泊,从容、一切似乎都远离了尘世之外。”这一段写模特的表现,她们可能是“仙女的化身,”所以有这样的表现?说得多么神也!“吐呐自然,气定神闲,天寒地冻似乎成为了一种享受,人的内心安静如水,淡泊,从容、一切似乎都远离了尘世之外。”我看释藤神经出了问题,否则那会有如此说法! 例10、“其实这样的一种意境,不正是时下许多人一直追求的理想么?红尘都市,灯红酒绿,往往迷醉了许多人的灵魂,要想进入一份纯粹,静简的空间,是多么难得的事情。而贝蓝品的这组《太极》,就是希望能够让人们在他的镜头里,感受到都市之外的清凉和寂静。”《太极》的本意“就是希望能够让人们在他的镜头里,感受到都市之外的清凉和寂静。”原来如此啊!这是贝的作品深厚的用意。影响少女少男去过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远离尘世,脱离现实生活,我们号召广大群众为“十,二五“而奋斗,这不是对抗我们的国策吗?用心险恶! 例11、“这组人像摄影,虽然色彩和画面都是单调的,可是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是强烈的,无论是感观上的视觉冲击,还是心灵上的触动,都达到了及至的境界。[FS:PAGE]”又是鼓吹一番,这是释藤欣赏文章的一贯做法,不鼓吹一番死不休!在做文字游戏。 例12、“我不敢说这样的作品就是最完美的,但是至少贝蓝品的这组摄影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的灵魂和思想,这点是可以肯定的。”贝的作品有浓郁的文化底蕴表现在什么地方?贝的灵魂是“美女模特”,靠美女模特的表演来创作他的作品,他的思想是“唯心主义”。这一节的开头一句“我不敢说这样的作品就是最完美的”,在例6中又说:“把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底蕴结合起来”,这不是最完美吗?互相矛盾。实质上是说贝的作品是最好的。 例13、“我只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所以品读贝蓝品的摄影作品总是从人文的角度,思想的深厚上诠释作品流露的元素。这组太极,正是因为它所呈现的浓郁的中国文化,韵味悠长,富含哲学的理念,让我深深陶醉其中。”最后几句,又是鼓吹,吹上了天!说贝的作品“它所呈现的浓郁的中国文化,韵味悠长,富含哲学的理念,让我深深陶醉其中。”韵味在何处?哲学理念在何方?滥用词汇,不着边际! 例14、“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作品,如果具备了独特的思想范畴,能够在普通的元素里渗透人性的思考,那么这样的作品无疑是成功的。这组太极做到了,它不仅是人像作品里的一大惊喜,也是文化和思想的一种累积和碰撞。”这组《太极》做到了什么?在普通的元素里渗透人性的思考,普通元素是什么,渗透什么样的人性?影友看后,一头雾水! 例15、“所以这组“太极”,表现的不仅只是色彩,光影上的冲击,更应该是心灵上的洗礼和净化。贝蓝品从一个善于思考者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独特的观点揣摩出了让人震撼的摄影作品,是可贵而欣喜的。”贝的作品善于思考,他的思考源头是美女加背景,演绎的主观虚构的故事,表演的是模特的打扮和动作,再加道具和背景,这就是他的法宝。《太极》也离不开此种粗陋的创作方法。 例16、“在她的身上,其实不正符合了作品本身要诠释的内涵么?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考验,人的内心纯净无华和朴实的灵魂,在她的演绎下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模特的表演也是有好有差,不是释藤说的这样的完美。也不是“在她的演绎下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例17、“贝蓝品的摄影作品在不断地探索这种境界,而我们许多凡尘之人更是如此,把一切纷扰的事物摈弃在外,让自己的灵魂回归自然和淡泊,宇宙万物的原理皆是相同的,艺术的境界更应如此。”这一段算是全文的结束。艺术教育是有阶级性和思想性的,离开这一点,还谈什么艺术?不管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都要突出它的本意。贝的作品是唯物或唯心,请释藤小姐说个明白? 最后说几句话:1、释藤小姐的欣赏贝蓝品唯美主义作品计有27篇之多,她对贝的作品欣赏到痴迷的程度,因此字里行间透露出爱不释手的心态。不知为什么?我看她的思维有了问题,看不到我们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国家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复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着的现实,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归途,被贝的唯美作品迷昏了头。 2、释藤小姐在欣赏方法上也出现问题,她在主观上任意扩大欣赏内涵,离开本来图意,另设论题,夸夸其谈,这样的欣赏方法是得不到读者的信任的,反而损害文章的影响力。在用词上,夸奖太过,得不偿失。在论述的逻辑上不合规矩,说理尚未说清楚下,就下结论。 3、释藤的欣赏文章正是这样鼓吹贝的作品,是有她的目的的,至于什么目的现在还不够清楚明白,等到更多的文章评读后,可能明确其目的。 4、我读了她写“贝的作品赏析”,思索一个问题,这样的赏析文章属于那一类文章?是“媚文”呢,还是“诤文”呢?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 6、23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4 , Processed in 0.07227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