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尼尔阴影的流域

2011-7-4 16:47| 发布者: | 查看: 905|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迈伦·佐尼尔( Miron Zownir 1953   )是德裔乌克兰摄影家,也是电影制片人和作家,他那些具有批判性的作品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声誉,举办过大量的个展和群展,有多部出版物出版。尤其是他的视觉语言达到了观众的极限,正如这本《阴影的流域》所展现的纪实主义目光的真实性,通过强烈的激情所展开的都市阴影下的生存方式,包括纽约、柏林以及东欧的诸多国家。由于这些影像所糅合的不妥协的立场和理想化表达,摄影家通过表现主义手法的黑白肖像,准确捕捉住了社会人群中的病态的尊严,涉及诸多格格不入的人和物,带来人心的震撼。

评论家罗伯特·克兰滕认为:

这是日常生活的黑暗一面。然而佐尼尔之所以记录这一切,就是因为这些都发生在我们周围——我们多数人则选择了视而不见而已。佐尼尔自称为“现象学记录者”,他的使命就在于捕捉和描述他的对象心灵内在的状态,而非表面的光泽,浪漫主义的精神,或者让人饱含眼泪的道德说教。作为一个坚持真实立场的记者,他试图深入解剖我们这个时代个体政治肮脏的秘密,从而在他的这些画面中没有隐藏的信息,没有什么是加密的,一切都对所有的观看开放。

同时,他在表达方式上,又通过无可言说的巧妙手法,延伸了作品的强度和广度。尤其是他通过独具特色的审美力量注入到事事人人,而且达到了同样的高度。其中蕴含着积极面和消极面,并且以发展的目光粉碎了我们生活中单一的、荒凉的镜面。他所选择的表层没有银色的光泽,然而却具有沉重感。一切都是灰色的,沉重的,阴沉的,带有不祥之兆。


佐尼尔的照片慢慢渗透出无尽的时间性,加上粗糙的颗粒所带来的特殊质感,如同是享乐主义的宿醉,从战争时代的大屠杀一直延续至今。正如摄影家所说:“我的照片很少揭示他们所处的时代,于是看上去就像是生活在上个世纪的 50 年代。我猜想也许是战后的德国对我产生了最大的影响。我出生在 1953 年,正好是在战后。童年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中有着伤残的老兵,孤独的寡妇以及满口唾沫的疯子。四处全是遗迹。就像是生活在卡夫卡的小说里。”

摄影家在德国母亲和乌克兰父亲的抚养下长大,而在他的外屋,一直躺着失去一条腿的大伯父。焦虑不安的佐尼尔不久离开了家乡,漂泊海外,到过伦敦和纽约,做过保镖和好莱坞的临时演员,几乎死于洛杉矶警察的棍棒。后来一直被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现实生活记录的渴望,他回到了柏林,在 90 年代的中期。

尽管佐尼尔认为自己具有害羞的、隐退精神的性格,然而却选择了照相机作为目击世界的工具。如他所说:“从一般意义上说,我是一个坚定的现实主义者,同时又带有过激的主观意识和非常抒情的色彩,因此往往可以从一般人认为的丑陋和不完美中发现美。”

他的选择并没有错,佐尼尔的照片没有任何视觉的迟疑,也没有带给观众谨慎的思维或情感的庇护,你无法期盼从他的作品中触摸光的感觉,没有丝毫的讽刺或者无意泄露的诡诈离奇。这里面没有对奇异和怪胎的庆贺,反倒有点残酷无情的私人生活亲密感的描述,源自街头,隐藏在关闭的门后,以及就近的无所不为的性俱乐部。

尽管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佐尼尔的照片却将我们带入世俗的炼狱,就像是揭示了高度逼真的旧约圣经的世界。他也不是温文尔雅的善于宽容的上帝,反而是要求对命运的屈从。因为一切的残忍也许都会转变,就像是赞美诗中所吟唱的那样。他要求我们很好地看一看社会的深渊,尤其是那些深藏的却就在我们身边徘徊的一切,在充满了光泽的所谓主流的后面。佐尼尔提醒我们人类一直都在痛苦的挣扎和奋斗的过程中,从未改变过。

[FS:PAGE]

当然在这些流逝的瞬间,也有着破碎的美,因为毕竟这些都是我们的生活之处,美的产生就在那些强烈的冲突对抗之中,从而释放出我们内心的先入之见和恶魔。更重要的是,佐尼尔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恶魔。作为一个真实的报道者,他自己也陷入无止境的困境,因为这是一种道德的冲突,既有一种人类的责任感,又需要保持一定的公正力量。这样的平衡是非常不易的,正如摄影家所说:“在街头记录某些垂死的现象,就意味着提供一些非偶然性的信息。这在俄罗斯就是一种禁忌,我的使命就是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

他还说:“人们需要一种释放。对于人类的尊重是不分轻重贵贱的。我们所说的孤独和苦难,都和所有的人相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对人类黑暗的揭示,实际上指向了当下的社会机制。摄影家从所有阴暗的角落,给我们带来了社会真实的脸孔——并非我们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现代化的景观。这些照片将我们拽出了舒适的空间,让我们成为目击者和共谋,闯入了他人的隐秘和绝望的世界。





所以他选择了黑白:“彩色很容易形成一种肤浅的表象,会让观众的注意力从摄影的本质中游离。黑暗的氛围更能让我精神集中,从而避免坠入日常生活的乐观氛围。”所以我们也应该以足够的宽容,原谅他给我们带来的不快。这样一种非主流的描述,也许不可能成为标志性的传奇,但是却直接面对了人类的困惑,其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有意思的是,这样一本边缘的画册,却正好出现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刻,莫非也是一次暗喻?

还是摄影家说得好:“我的照片所展现的世界不会改变。这个世界永远存在着贫富悬殊,永远存在着特权阶层和一无所有者。我的所作所为就是希望人们能够直面这一切,然而不是我的价值判断。”如果能从这样的角度近距离观看的话,这个世界也许就属于你的。正如中摄协所展现的世界也永远不会改变一样——那里永远是幸福快乐的天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06:53 , Processed in 0.01620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