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写作学会新媒体写作分会于今年年初正式注册成立,是国内第一家正式成立的以新媒体写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组织,藏策任会长。2011年6月首次进行了学术研讨活动,来自北京、山西以及天津本地的著名学者、作家、编剧参加了研讨。
一、媒介即信息
刚有电脑的时候,作家用电脑替代传统的纸和笔来写作,叫“换笔”。那时的电脑功能还很简单,对于写作者更像台高级的打字机……后来有了网络,再后来又有了网络文学……可人们对于网络写作的观念大多仍停留在“换笔”的阶段,钢笔换成了键盘,稿纸换成了屏幕……直到网络语言、博客写作、手机文学等等大量出现以后,人们才渐渐发现,“换”了的不仅仅是“笔”,新的媒介正在改写着传统的文学……无独有偶,数码相机刚普及的时候,摄影家们也认为不就是胶片换成了CCD或CMOS嘛……直到数码图像的实时传输、后期PS创意,以及数码相机越来越强大的视频功能出现后,人们才发觉摄影的理念也可以被相机改变……
其实早在网络和数码的时代到来之前,媒体理论研究就已经证明了马歇尔·麦克鲁汉(Marshall Mc Luchan)的名言:“媒介即信息”。文明发展至今,从结绳记事到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直至印刷术的发明和网络时代的出现,已经历了若干次的媒介革命,而每一次媒介的变化必伴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流变与文体的创新。影像的发展也同样,如果没有以徕卡为代表的35相机规格的确立,以及快速镜头和高感光度胶片的出现,就不可能有以抓拍为特征的纪实风格摄影的出现……那么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文学与摄影在文体上又最有可能发生怎样的流变呢?我认为新媒体时代将会是文学与摄影联姻的时代。
目前发展迅速的网络文学,还只是新媒体写作的一种初始形态,还只是一种过渡形式,而并非新媒体写作的成熟文体。文字符号与图像乃至视频、动画、音乐等其他符号系统的分离,是平面媒体的主要特征,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则是链接和互通,在这种立体化虚拟化的传播平台上,传统文本必定发生演变,逐渐形成一种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符号系统于一身的叙述文体和抒情文体。虽然这样全新的文体在今天还没有出现,但也已是初露端倪,比如数字出版、手机报刊以及大量的博客写作等等……
二、从机械复制时代到网络虚拟时代
理论是做什么的?理论不只要对现有的文本现象做出分析和研究,同时也要对未来做出预测和分析。早在1936年,W·本雅明就在其名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预言了机械复制时代对20世纪艺术的改写:古典艺术走向终结,现代艺术走向费解。在机械复制时代,讲求韵味的艺术将被机械复制艺术所替代,艺术的膜拜价值被抑制而其展示价值将凸显,读者对艺术品的凝神专注式接受也将让位给消遣性接受……本雅明的预言基本上是成功的,20世纪的艺术流变已经证明了他大多的论断。然而,当本雅明预言的时代也已成为了历史,当机械复制时代正逐步被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所接替时,艺术——尤其是文学艺术,又将何去何从呢?这正是我研究“新媒体理论”的出发点。
还记得当年希利斯·米勒那雷人的“文学终结论”吧?他演讲时我就在现场,他的发言曾在中国学术界引发了轩然大波……米勒的错误其实是混淆了有关文学的概念,他所说的走向终结的“文学”,其实只是纸媒时代的“文学”,而非作为一种语言的特殊形式的文学话语系统本身。他没有把“文学”当成一个动态的和流变的话语系统,而是误判为某种固定化了的文体样式。为什么诗歌会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直至自由诗?还不是与书写的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西方,印刷术与长篇小说的兴起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学史的经验告诉[FS:PAGE]我们,文学不会终结,只会浴火重生。
三、新媒体写作,亟待“新媒体理论”
.
新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平台,现在还处于有“技术”而无“理论”的阶段。对新媒体的自觉意识,其实新闻界早已走在了文学界的前面,比如对数字报刊以及“流媒体”制作等方面的研讨,就早已成为新闻界新锐们高峰论坛的主要内容……一个只会拍摄新闻照片的摄影记者,在今天已经是不称职的了,他还必须精通“流媒体”的拍摄与制作。在他们展示的“流媒体”作品中,有很多已经具备了类似于小说或散文那样的基本叙事功能,只不过因为是新闻题材,与小说相比纪实性还远多于虚构性而已……不过其优势也已尽显,即更符合“读屏时代”的阅读期待。“细读”是纸媒阅读的特质,而网络时代的阅读更多则是浏览。由于图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繁复的场景描写,画外音以及配乐有效地烘托了气氛,而文字部分又可以不失“文学性”之美……这样的阅读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无疑更适合新媒介阅读。此外近年来兴起的数字出版、手机报刊等,也显示出了对图文杂糅图文互动类文本的偏爱。而在博客写作中,给博文配图配乐配视频,更成为了一种常态。虽然成熟的新媒体文体在今天还没有出现,但其萌芽和雏形却已呼之欲出。
还有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学修辞方式的改变,也特别值得关注。以往人与人之间的话语交流,要么是口头的(包括电话),要么就是文字的,而今天则有很多是通过QQ、论坛等聊天工具进行的。于是出现了不同于传统交流方式的发帖、灌水等,以及五花八门匪夷所思令人拍案惊奇的网络语言。作为伴随着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日常口语”,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话语资源,并且正在改写着传统口语和书面语的修辞方式。拒绝网络语言,就像当年拒绝白话诗一样迂腐可笑。
那么新媒体写作能不能也像传统文学那样产生精品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须知小说在形成的初期也相当于一种大众的俗文化,当进入到成熟期以后谁又能不刮目相看呢?而且我相信,新媒体写作日后也会像小说研究那样成为一门显学,而作为一个学科,只有“技术”而无“理论”是不行的。传统的文学理论与图像理论都已经不能再适用于这一新的文本实践了,新媒体的发展需要的是可以集话语理论与图像理论于一身,并能有效的阐明其互文关系的一整套全新理论。史上所有伟大的艺术,其终极价值皆不外乎为人类的心灵提供了“能指”,而作为心灵的“能指”,其符号系统当然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