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蓝品作品《天国的女儿》原图
12
幅,现用文字描述一下:均为彩色片。黑色调是被
PS
的结果。
1
幅:二位修女样子的模特姑娘坐在大山的岩石上,一站一坐,两人穿白色长袍双手合一,上天祈求什么。修女在图的右方。背景是大山,天空呈灰蒙蒙的样子。
2
幅:用广角镜,大山呈孤形。两个修女姑娘在图的当中,一站一卧,背景大山,天空蓝天白云。山上还有积雪。
3
幅:特写两个修女,一跪,双手交叉成十字,一侧坐,两个修女之间有一大的牛头枯骨,牛头上缠有白色的哈达。背景大山,天空白云蓝天。
4
幅:特写一位修女,半身,站在大山前。山上还小树枝。背景大山,蒙胧。
5
幅:两位修女走在盛开的桃花树前,左低头,双手紧握;右仰头,右手放在额下,左手在腰部。背景是桃花树和大山。
6
幅:两位修女一上一下,上面的修女站立坡上,手向下面修女伸出,想拉下面的修女;下面的修女跪在地上,向上面的修女伸出手来,下面的修女围黑色头巾。背是大山。两个修女都赤着脚。
7
幅:两位修女,左跪右站,在夜色中拿着火把,旁点着沟火,背景是旗幡。
8
幅:两位修女,右跪左站,在夜色中拿着火把,旁点着沟火,背景是旗幡。与上面的图站的位置有变化。
9
幅:两个修女坐在石滩上,点着沟火。背景是夜色。彩色片。
10
幅:两位修女前坐后站,地点在石滩上,两人都拿着火把。背景是大山。彩色片。
11
幅:特写两位修女,站在大山前的大石前,默默地祈求。双手合掌。蓝色调。
12
幅:一位修女站在屋内,人像蒙胧。
释藤赏读原文题目:
心灵的皈依
—
读贝蓝品摄影《天国的女儿》
1
、“
神圣的雪域,飘动的经幡、浩淼的山川、女子虔诚的身影,这些丰富的视觉元素,如同一道穿越黑暗、透过洪荒大漠的火光,瞬间照亮了我的眼眸。
”
评:先描述一下环境,雪域、经幡、大山、修女,穿透黑暗,照亮赏析者的眼眸。地点是西藏高原。
2
、“
红尘、浮躁、忧伤似乎被摈弃于身外,周遭只剩下这些空灵、寂静、充满禅意的语言。读着这些素净的画面,你的内心是纯粹而澄澈的,灵魂里所有的流言蜚语都随之远去,甚至销声匿迹。原来有许多时候,简单的东西才更打动人心。
”
评:红尘、浮躁、忧伤与空灵、寂寞、禅意进行对比;素净的画面、内心纯粹而澄澈和流言蜚语远去进行对比。一番陈述。
3
、“
我不知道遥远的天国有着怎样的一种神秘和向往,让女子的容颜和身影逐渐清晰,又隐匿淡去,这洁白的雪山、猎猎扬起的经幡,好象有着某种无法言语的气息,悄然抵达内心的某个角落。
”
评:面对环境,又抒发一阵感想。女子的身影,雪山的洁白,猎猎的经幡,引起赏析者内心的翻滚。
4
、“
贝蓝品先生的西藏之作《天国的女儿》,让我探究到了一种皈依和感悟,当然这里的皈依并不是指佛教里的
“
皈依三宝
”
,而是人类内心里的一种素洁和向往。
”
评:点题,贝的西藏之作《天国的女儿》,引起赏读者的一番感悟:所指的皈依,
是人类内心里的一种素洁和向往。
“向往”着什么?赏析者未说。
5
、“
画面的色调简洁,素雅、空茫的雪域之颠,总有着让人无法逾越的神秘,取景与此,用自然环境和人物互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内心独特的语言空间。
”
评:此节讲述画面的情况,但没有讲述那一幅摄影图。笼统地说一说。自然环境和人物互相结合的方式,如何结合呢?没有有说。怎么呈现独特的语言空间,也没有有说。体现摄影图什么地方也没有说,空对空,等于没有说。那么赏析什么呢,谁知道!
[FS:PAGE]
6
、“
也许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能够在某一个瞬间得到回归和洗礼,这组拍自西藏雪域高原的人像作品,整个画面的构造和诸多元素的巧妙结合,让人无形中感受到一份大气。女子身着白纱,在苍茫的天空下,素净的面容,眼里虔诚的气息让人无端地进入这样的空间。
”
评:释藤说:“
这组拍自西藏雪域高原的人像作品,整个画面的构造和诸多元素的巧妙结合,让人无形中感受到一份大气。
”在贝的作品中,“画面构造”是怎样的表现,没有说。“绪多元素”指那些元素,也没有说。感受到一份大气,这个大气是指什么?也没有说。那么要贝蓝品的摄影作品干什么用呢?赏析变成了空对空,不是变成了缘木求鱼,水中捞月了吗?
7
、“
黑暗,灰蒙的天空下,只见女子修长的身影,膜拜的双手,和身边的环境融合的恰倒好处,让人肃然起敬。读着这些影像,你几乎没有杂念,心灵上渐渐地会安静下来,走进去,思索和回味。
”
评:在图中,是有好几幅表现夜色的作品,修女膜拜的动作,只是模特姑娘作秀,哪有和环境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地步!她们是信仰基督教的信徒吗?有那么虔诚吗?这是赏析者强加她们身上的语言。还说肃然起敬,读着这些影像,就没有私心杂念,这讲给谁听的?有这样灵验吗?你自己想一想,你没有什么私心杂念了吗?写文章就像写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写。不要骗自己,也不要骗别人,这样心灵上才会安静下来。
8
、“
贝蓝品先生的人像作品素来以唯美和浪漫居称,不过这组作品,我看到的却不仅仅是唯美和浪漫两个词汇,应该还有许多摄影师内心的倾诉和感悟。唯美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惟独内心的真实感触才能够让别人彻底走进去,看到更多画面之外的内容。
”
评:不要再吹了
,
“
应该还有许多摄影师内心的倾诉和感悟
”,摄影师有那些倾诉的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看!画面之外的内容,是些什么内容,也给指点一下!不要空对空。
9
、“《
天国的女儿》似乎是贝蓝品先生内心的一份向往和追求,摈弃凡俗之气,让心灵沉静下来,脱离原有的轨道,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
”
评:你看了〈天国的儿女〉后,怎么能知道
贝蓝品先生内心的一份向往和追求?你是他的什么人?说什么“
摈弃凡俗之气,让心灵沉静下来,脱离原有的轨道,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
”使人看起来
贝先生是一位高尚模范人物,可以进入道德模范的楷模,推荐他为全国先进模范标兵,不是更好吗?我希望如此。
10
、“
其实有许多时候我们周遭牵绊的东西总是太多,当我们顾此失彼的那一刻,回头才发现丢了的不只是自己的快乐那么简单。这组人像作品,在一定的度上已经有所超越和提高,至少内心语言的表达上已经自如从容多了,也许这正和一个人的心态一样,当千帆过尽,留给自己的应该是一颗素雅,淡泊,从容的心。
”
评:又是一番吹捧。这组人像作品究竟超越了什么?提高了什么?既然是赏读,就要讲清楚。内心自如从容多了,体现在什么地方,要道出个明白。不要糊涂,莫明其妙,乱说一通。使读者也看明白。否则要你写什么赏读!不是到处出洋相吗?
11
、“
贝蓝品的这组人像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一些静和简,把真实的感悟写进自己的作品里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才是他最终想要表达的思想吧!
”
评:贝蓝品的思想,释藤小姐果真如此清楚,不简单,佩服!连贝的内心想什么都知道。他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生活,释藤没有说,又卖关子了,读者也无法。
[FS:PAGE]
12
、“
心灵的皈依说到底是很难的,但是能够从内心悟到这些感触,亦是我们凡俗之人的不易之处。贝蓝品先生的这组《天国的女儿》应该说是一种情境交融的独自言语,当然他这样的表现方式,相信也能够感染一些身边的人,惟愿我们都能够在滚滚红尘里,寻见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所,活的快乐从容。
”
评:心灵的皈依,确实是很难的,可能你又说“贝蓝品做到了”!做到或做不到,要根据因人而异,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做不到,这是常有的事。〈天国的女儿〉是一组情景交融的独自语言。我看不一定。大家看图就知道:
12
幅中,有两位修女做着不同的动作,站在不同的位置,穿着修女的服装,就能情景交融了吗?景倒存在,情表现在何处?只看两手合十,就是情的表现,太使人非夷所思了吧!
13
、“
此刻,读着这些光影,我似乎感受到有禅音渺渺,如同席卷灵魂的呐喊,踏过红尘喧嚣、扣击心灵的疆土,这些充盈在凡间的语言,似点燃于内心深处的灯火,照耀着黑暗的旅途,让一切都回归于纯粹,澄澈和空灵
。”
评:释藤老是说“禅”,你究竟懂得了“禅学”中什么含义?写了多少禅学的理论著作,动不动就谈什么“禅也”等话。可能你自己也半懂不懂的角色。这里就乱用词语了。“
有禅音渺渺,如同席卷灵魂的呐喊
,”、“
踏过红尘喧嚣、扣击心灵的疆土,
”、“
让一切都回归于纯粹,澄澈和空灵
。”等,席卷呐喊,扣击疆土,从汉语语法角度看,都是不大合适的。“回归于纯粹、澄澈和空灵”,动词和三个词组并立,也是悖于逻辑的。
总之,释藤赏读贝的摄影作品的文章都是这个模式的。先发忧伤之情,大抒其它情景,对贝的作品不大紧密连系,离开摄影图,大谈其个人的感叹,或对贝的作品吹捧一下,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这组照片的赏析也是如此。此篇有摄影图
12
幅,本应好好地联系实际,对摄影图进行曲一番解读才对,可惜的是离开摄影图,抒发自己的一番议论和抒情,脱离实际。不像是一篇赏读的文章。大失所望。也违反汉语的动宾结构规则。
作者:童端友
7
、
16
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