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评释藤赏读贝蓝品作品《家园》一文

2011-7-26 11:44| 发布者: | 查看: 1656| 评论: 0|原作者: 童端友|来自: 中国摄影在线 签约摄影师

贝蓝品先生在马来西亚接触到一群难民的孩子,深深地被难民的孩子的苦难所触动,拍摄了一组难民孩子为对象的组照,返归纪实摄影的正途,眼睛一亮,难能可贵。组照共有14幅,用文字描述一下:均为黑白调。

1幅:特写小女孩,手中拿着一个布袋,短发,眼神茫然,照片题有“家园”二字。背景蒙胧。

2幅:在海边搭起的一间茅草屋,房屋很小。图中明显地住着6个孩子,3女3男,有的还赤着身子,说明难民的孩子的生活困苦。背景是大海,屋下还吊着一条小船,作过渡用。

3幅:(小图)6个孩子在海滩中玩耍,背景是大海。

 4幅:(长方形大图)一个小女孩,拿着一个塑料泡沫箱,正向海滩上的茅草屋拖去。背景是大海。

5幅:(小图)一排有3处在海滩边搭起的茅屋。过渡船上上面坐着一个女孩子。

6幅:(正方形大图)一排有3处在海滩搭起的茅草屋,正中的一间茅草屋上坐着一个孩子。左侧茅屋下,站着二个孩子。背景是大海。

7幅:(小图)茅屋前有3个孩子站着。背景是大海。屋上的竹杆上挂着短裤。

8幅:(大图)在破烂的茅屋前,站着、蹲着4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

9幅:(大图)一个女孩子倚在屋旁,露出半个身子,茅草屋破烂不堪。

10幅:(大图)父亲站在茅屋的门口。伸出两手,做出乞讨的样子。背后站着三外孩子,最后站着是妻子。孩子们显出无助的样子,真使人感到心酸。背景是茅草屋。

11幅:(小图)妻子正在为幼小孩子喂奶,背后还有一个小男孩。背景是大海。

12幅:(大图)约十岁的女孩和二、三岁的弟弟在一起。大的女孩子睁着一双大眼睛,显得很迷茫,弟弟正在吃什么样,房屋破烂不堪。

13幅:(大图)一艘破船在海上停着,船舱内有一个小孩赤着膊向外望着。背景大海。

14幅:(大图)用广角镜变成狐形,行驶着各种船舶。图中央特写小木船,船头上坐着两小男孩。背景是大海。

释藤原文题目:《这些影像在诉求什么?—读贝蓝品《家园》有感 》

1、“家,一个多么温馨而美好的字眼,那里应该是充满着欢乐和幸福的地方,可是,此刻在贝蓝品先生的《家园》里,我读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一种感觉,有疼痛、无奈、辛酸、苦难、或许还有更多无法言说的情感,掺杂其间,纠结在一起久久不散......”

评:用对比法开头,用得好。幸福的家和苦难的家对比。引起读者的注意。

2、“这是一组反映马来西亚难民的纪实影像,贝蓝品先生的视角对准那些长年漂泊在海上,无国籍,无身份的国际难民,用手中的镜头,用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淋漓尽致地折射了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带给观者思考的空间和延续在画面之外的语言。”

评:点题;这是一组反映马来西亚难民的纪实影像,贝蓝品先生的视角对准那些长年漂泊在海上,无国籍,无身份的国际难民。贝蓝品先生用镜头拍下他们苦难而辛酸的生活。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关注。世间还有多多少少的劳动者和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下过着非人的生活。

3、“当你面对着一双双无辜的眼神,他们黝黑的皮肤,瘦弱的身体、无不一一地倾诉着无声的疼痛和渴望。这样的眼神,清澈而纯粹,可是却在无形中流露着隐隐的忧伤,也许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苦难的,他们习惯了长年漂泊无依的日子,可是当你直面这些影像诉求文本的时候,内心还是被深深地震动了。”

评:对苦难孩子们的外貌描述更能打动人们的一棵善良的心。这样的眼神,清澈而纯粹,可是却在无形中流露着隐隐的忧伤。是的,全世界的劳动者起来为自由而斗争。

4、“这种带着控诉的视觉语言,已经超越了所有可以形容的词汇。你只需要静静地面对,即可打动你的内心。人类的生存现状再次提到了眼前,你几乎无法想象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如此艰辛的环境,长年受海水浸泡,住的是草房子,长年缺[FS:PAGE]少饮用水,只能够靠捕获的鱼类赖以生存。在这里,大人小孩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居住的环境风雨飘摇、更谈不上学习或者其他了,这些影像如此真实而逼仄地展现在你的眼前,由不得你去思考,瞬间便打动了你内心脆弱的神经。”

评:这14幅黑白摄影图,足以打动人们的心。大人们和孩子们长年生活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食不要腹,居无定所,更谈不上学习和医疗。生活得不到保障,贝蓝品先生用摄影的眼光揭开了黑暗的不平等社会的弊端,唤醒人们要起来斗争,争取人的平等的权利。拍得好!这就是纪实摄影的威力。

5、“在贝蓝品的影像里,你可以读到孩子们心里的语言,你感觉不到刻意的光影和镜头的运用,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摄影者和生活在海中的那些孩子们最自然的接触,他们纯粹而自然的交流体现在每一幅影像之中,孩子们随意流露的忧伤,或者快乐,都和他融入了一体,他把自己当成了他们其中的一员,用心去体会他们苦难而无助的生活状况。”

评:贝的作品用形象告诉人们,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权,要关心全世界的孩子们的生存权。图象中的孩子们,生存的恶习,苦不堪言,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救救孩子!

6、“这些影像与其说是贝蓝品先生的纪实作品,还不如说是他在通过影像诉求着一种对于生命的尊重,悲悯的情怀,而这样的视觉语言,更为赤裸裸地反映了人类内心沉重而无情的拷问,让人无言地难受着,沉浸其中,不得自拔!”

评:这一组照是贝蓝品先生发表的第二组的纪实摄影,是上一次在2008年5月23日发表的《火线狙击》纪实组照的回归。我们不但要尊重生命,要关怀,要怜悯,更要帮助他们解脱困境。正如《国际歌》所唱的一样;“起来,饥寒交近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受难的人!……从来没有什么样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7、“在这些鲜活的影像语言里,我们读到的家园并没有快乐,没有未来和希望,它是沉重的,无奈而充满挣扎的、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或许已经习惯了自身的空间,这样的习惯恰恰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漠然和拷问和鞭达,同样是人类,为何生存的现状却如此截然不同,我们又该如何珍惜身边拥有的家园呢?”

评:从马来西亚的难民的处境中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全世界各国中贫富差距怎么大,这和每一个国家的不同国情有关,中国不是承受了百年的苦难,单抗日战争中,造成我国人民死亡三千万人。近日我的同学发来电子邮件中有三十多幅摄影照片反映日本鬼子杀人放火的罪行。有日本兵的枪杆上挂着中国人的人头的照片;有杀了许多中国人后,把人头排成一直线的情景;有强暴了中国孕妇后还把妇女剖腹的惨剧。要珍惜家园就要保护家园,国家要强大起来,老百姓要富足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8、“也许在贝蓝品看来,短暂的相处并不能够实际解决这些孩子的生活状态,惟独用一颗心去纯粹,自然地记录,才能够更好地折射内心的诉求。影像是最直观的语言,无需太多的修饰,贝蓝品用镜头展现的一景一物,都是朴实而真切的,包括影调的营造上,都呈现着浅浅的忧伤,我们不难看到他在拍摄时内心的触动和伤感。”

评:景象是最直观的语言,无而装饰。这14幅黑白图就是明证。影调也是平直的,是显示了作者内心的忧伤。更应多注意这方面的拍摄,多关注这方面题材的探索,减少主观唯美作品的创作,我就是第一个支持和鼓励。

9、“每一个有良知的摄影者都应该有一颗包容,善良,敏锐的心,去发现影像之外那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贝蓝品先生从拍唯美的人像作品,突然转变风格,其实只是他内心的一种过渡和平衡,谁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家园是美好的呢,即使每天充满了苦难,可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乐观,积极向上,所以拍人像也好,拍纪实也罢,我相信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是真诚的,影像里[FS:PAGE]折射出来的心灵是澄澈的就可以了,我们无需苛求每一个人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毕竟人类还是渺小的。”

评:这一段涉及到作者的创作理念问题。有什么思想理念就会创什么样的作品。中国在三十年代时,鲁迅批评张恨水先生时,指出他的小说作品是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但作者的思想也是有变化的,摄影界也是如此变化。贝蓝品先生不是从唯美走向纪实摄影吗?

10、“提笔写下这些文字,内心并没有释然,相反地却陷入更深的思索中,家园,你究竟是谁的家园,能是每一个无辜孩子的乐园吗?惟愿这样的“家园”能够尽早地远离人类,远离这个地球,让快乐而温暖的“家园”入住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评:“家园”有苦难的和快乐的家园,由于国情的不同,每一个人所处的条件不同,享受的家园也不一样。我们的愿望让每个家园都过得快乐,但一下子能做得到吗?唐,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个愿望是好极了,但要完成这个愿望就很难了!对中国来说,我国还有一千万人还没有脱贫,任务就是如此的艰巨!

读评完这篇文章后,我感到很欣慰,也很感动。也感谢贝蓝品先生用纪实的方法,纪录了马来西亚难民所处的困境,并表深深的同情。也感谢释藤小姐带来了好作品,好文章,向你们两位作者学习致敬。

作者:童端友   7月20日中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0 , Processed in 0.26913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