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大师安在——追悼佩尔先生

2011-7-29 17:07| 发布者: | 查看: 1212| 评论: 0

刚刚收到远在美国的朋友黄甦( Frank )  

的邮件: Per 今晨己过世,我很难过!  

前一天的邮件中墨西哥摄影家罗伯托还说起佩尔住院的情况:  

Frank  

....Per is fighting for his life in the hospital...just received a message from his wife...he is very critical...and may not live to see the morning....he contracted an infection..at his last workshop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he was hospitalized Thursday...but things have turned for the worst...he loves life so much...and hopefully this love will give him the strength to live...and share the beauty of his person with all who know and love him...Roberto  

然而一天之后佩尔就驾鹤西去,让我一个下午难以静下心来做些什么……  

初识佩尔是在 2008 年,由黄甦牵头,作为中美摄影文化交流的一次重大活动,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了“经典瞬间”美国西部摄影家邀请展暨中美摄影文化研讨会。其中邀请展于 2008 4 11 13 日在上海图书馆展出,共有佩尔以及美联社资深记者黄功吾等 9 位美国西部摄影家的 100 幅经典作品同时展出。而作为此次活动的重头戏,中美摄影文化研讨会则于 4 7 在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举行,会议邀请参加展览的部分西部摄影家和上海高校部分摄影专业教师以及摄影专业的学生参加。整整一天的会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那一天,有 30 多年专业摄影经历的佩尔,通过专业的幻灯演示,讲解了他对摄影的理解。他于 1976 年在约塞米提山谷遇到安塞尔·亚当斯和莫雷·贝尔后,受其影响走上了极简化艺术的创作道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自然最基础的元素,通过黑白的手工制作,赢得了美国摄影界的崇高声誉。  

紧接着,其中的几位摄影家时隔两个多月,又应邀参加了两年一届的上海国际摄影周。佩尔还在这一年的秋天来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在 20 天的时间里为摄影专业的学生亲自讲授大画幅摄影课程,那一头飘逸的白发和执著的专业精神,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佩尔·伏尔廓孜 Per Volquartz )出生于丹麦,见面时一头花白的头发,还有一脸完全白色的络腮胡子,反而给人以非常精神的感觉,俨然一身历经风霜的大师气质和风度。加上拍摄时喜欢操作繁琐而且繁重的大画幅经典相机,个子稍嫌矮小的他却能一下子把你镇住,给你意想不到的威慑力。然而实际上他却是一个非常和蔼祥和的人,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他曾经为许多家世界 500 强的大公司拍摄过作品,作品同时出现在世界重要的杂志上,获得许多国际性的奖项。他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包括工业构成、自然风光、人物肖像、静物小品等,尤其是他一贯坚持大画幅摄影的传统手工制作方式,以精美的艺术影像赢得世人的称誉。  

佩尔的手工制作影像被世界上许多画廊和私人收藏,他还多次举办黑白暗房的 Workshop ,指导学生制作传统的银盐照片。他常常告诉学生们:成为摄影师是期望之外的结果。他的大伯父是建筑师,父母原本想让他也做这行,声誉响前景好,出路广阔。可是他的想法逐渐起了变化。先是在丹麦的一家小广告公司做美术设计,之后又飞去美国进修视觉艺术。比起丹麦平静简单的生活,洛杉矶是个全新世界,他被丢进多元文化的大熔炉,老师和学生们都有无数兴奋点子,天天迸火花,他对艺术的兴趣就此点燃。  

[FS:PAGE]

在接触亚当斯的作品之前,是韦斯顿和斯蒂格里兹的作品带领他认识真实的摄影艺术,成为他多年的灵感源。 60 年代末,他就读于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美国著名抽象画家劳斯尔·菲特森也在那里执教,通过观察画作,他开始执着地把镜头里的内容精减到极致。后来他痴迷亚洲艺术形式,一方面也是因为简化原则。中国和日本的设计、绘画和书法让他懂得如何以简约构筑永恒之美。所以阅读他的代表作,你可以非常深切地感受到极简主义原则对他的影响。比如他那幅代表作《导弹》,在天光云影被完全剥离或抽象化之后,仅仅剩下导弹金属的身影在天幕中散发美妙的光芒,一直延伸到世界的极端。这样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了绝非一般人可以达到的至高境界,有着非常神秘的生命内核。还有他的《机器表面》或者《水下推动器》甚至《采矿设备》都是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完成的绝佳之作。都是透过大画幅相机的玻璃取景屏,在无数个凝神屏息的“运功”之后,才可能达到的神妙境界。画面中金属质感的美妙变化通过相纸的银盐一点一点渗透开来,一直弥漫到人类的心灵深处,让你突然间领悟到,物件万物都是有着不可替代的生命,只有你仔细倾听,慢慢解读。  

后来他还行走于江南,付出了比其他所有摄影家更多的经历和代价。这不仅仅是因为他需要操作更为沉重的大画幅相机,更重要的是他希望比别人看到更多一些,更透一些,真正找到江南灵魂的源头。所以在第一次的拍摄并没有让他满意之后的第二年,他又自费来到了上海,然后在学生的陪同下,直奔江南水乡乌镇,开始了他的第二轮拍摄。在这之前,他做了充分的比较,尽管去了江南的很多地方,如苏州、杭州、西塘等等,但是最让他心旷神怡的还是乌镇,是乌镇那一片弥漫着古老情韵的水乡,留住了他不老的情怀。甚至让我有了这样奇妙的联想——他那一头花白的头发和斑白的络腮胡子,宛然就像霜花和薄雾笼罩的乌镇的黎明,有着暗合的神韵。  

就在三个多月前的 4 9 日,佩尔还到上海参加了在徐汇艺术馆的展览《给眼睛听的音乐》,和黄甦一起给我们带来了美轮美奂的黑白经典。同时他还花了三天的时间再次给师大的学生们讲述摄影创作的真谛,包括一路风尘远赴奉贤校区,表现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谁想到这一去就是永别!斯人已去,大师安在——尤其是 4 月的展览中,他又拿出了一批新作,在原有的风格上加上了飘逸的中国水墨画的元素——就在东西方文化已经在佩尔的灵魂中天人合一的时刻,美妙的音符突然间就变成了绝唱——还有比这更令人伤怀的吗!  

也许,天堂是黑白的,上帝已经为他留出了一间暗房……


下图为1976年他与亚当斯在约塞米提的合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21:45 , Processed in 0.01678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