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有两个词,彼此互为反义词,一个叫富贵,一个叫贫贱。富/贫和贵/贱分别构成了语义上的二元对立,而富/贫与贵/贱之间又构成了一种“超隐喻”式的修辞关系:富的高贵,贫的低贱。然而事实上又是怎样的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可谓是贫而不贱,能做到贫而不贱的人,比富而且贵的人都高贵许多,更何况那些富而不贵的人呢?
“仇富”属于贫而且贱,“炫富”则属于富而不贵,都是一种低下的人生境界。仇富者与炫富者看似形同水火,其实在人格和内心方面却惊人的相似。自古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更何况生活在不公正的社会现实中的普通人。必要的抗争和维权都是应该的,但若将种种失意和挫败的情绪积蓄在心中,进而在心灵里淤积成水垢一般的怨毒,那你的心灵将陷入魔道,并在人生的恶性循环中轮回……因为当你的心灵为怨毒和仇恨所湮没时,连你的眉宇间都会透出煞气,俗话叫“一脑门子官司”……你在言行举止之间也会充满暴戾,释放出令人不安的信息,甚至会在你周围形成一个弥散着怨毒气息的“场”……那你得到的回应将是什么呢?自然也是以怨报怨,是纷争,是怨怒,是一个接一个的麻烦……而这些纷争和麻烦又必将给你带来更多的怨毒和仇恨……其实在你的内心深层,你真正恨的是自己,是自己不如意的境况……当把这种隐秘的恨投射出去以后,就成了对他者的羡慕嫉妒恨……
当然也有些人或凭借机缘,或靠“潜规则”,或是其他什么渠道,富了,成了暴发户……那他也会把心中对以往那个卑微自我的积怨,投射到别人身上去,通过对别人的蔑视来平息自己心里的怨毒……于是便有了“炫富”。“炫富”的行为无非是高调地想让地球人都知道:我终于和你们不一样了,我不再是你们之中的一员啦!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痴迷奢侈品?为什么开个宝马就总喜欢横冲直撞?为什么撞了人还会那么冷漠?还不是当初计划经济时代的“贫困文化”给人们心底里留下的怨毒久久挥之不去!
“炫富”在心理机制上有点貌似“露阴癖”,人们越是惊讶越是愤怒,他们就越兴奋。其实炫富者是很可怜的,尽管财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境遇,却没能改变他们的内心,也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作家方方写过一篇小说,叫《刀锋上的蚂蚁》,讲一个穷愁潦倒的画家偶得贵人相助,去美国举办了画展,成了名画家和富人……但他的心性和命运却没有改变,仍然活得像个“刀锋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小说对这样的人生充满了悲悯。如果社会也能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去看待“炫富”,那他们心中的怨毒或许就会平息。不幸的是,“炫富”激起的是更大的“仇富”怒火,而“仇富”的过激反应则更令“炫富”变态般兴奋,从而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财富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解脱的,否则财富就不仅无助于人生,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没钱人每天为衣食奔波,不堪重负,那是情非得已……有钱人不必为生计所累,本可以去做那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获得较常人更大的心灵的自由。然而心灵淤积了太多怨毒的人却不会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而是一门心思地去与别人攀比,直到把自己以往的挫败经历转移到别人身上以后,才会在虚妄中心满意足。
一个被怨毒湮没了的人是可悲的,一个被怨毒裹挟了的民族是危险的。只有心怀怨毒的人才会喜欢“文革”,才会热衷于极端民族主义……“仇富”会发展成仇视一切非我族类,“炫富”则膨胀成“天下第一”的姿态,膨胀出魔法般的GDP、追尾的高铁之类怪世奇谈……
其实,一个心怀怨毒的人,只有放下怨怒,才有可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才有可能获得社会的回报,才有可能步入人生的良性循环……否则就算获得了财富,也有可能“受”不起,就如那个倒霉的小女生郭美美。
近来听说郎咸平很为郭美美打抱不平,具体是怎么说的,我没工夫看,也没那个兴趣,因为我非常清楚我自己是怎样的态度——悲悯,悲悯“炫富”者,也同样悲悯“仇富”者,因为他们根本就是同一类人,都是可怜的人。
顺带说一下,由郭美美事件而引发的社会舆论,以及对政府慈善机构的监督,不是“仇富”,而是社会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