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西方人看到裴炳雨的照片,总会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什么树?”问题可能并不在于树的本身,而在于树的种类,以及这些树的功能和使用。艺术家却很自然地回答西方观众,这是松树,这些树在韩国皇家墓地的山上很多。然而,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尤其是西方观众无法理解的是,这些树的生长空间,往往还和文化背景以及周围人们的生活相关。这也就涉及到很多不同的答案。尤其是当艺术家几乎穷其一生探索这样一个主题,描绘这样一个特定的对象,其中的价值也就和艺术家自身的体验密切关联。

松树也许是东亚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一,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中,也包括日本和韩国。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也涉及其他的艺术领域。松树在所有的树中所具有的特别之处,往往在于它的崇高和庄严感。韩国人喜欢松树,不仅是因为其特别的美丽或者具有实用价值,也因为它对于人类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松树的从生到死,强烈地附着在韩国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中。韩国人的出生地往往都覆盖着浓密的松树林,父母为了庆贺新生,喜欢将松枝装饰在门上。在节日的菜肴中,韩国人还喜欢加入松针、松皮以及花粉。他们埋葬死者的空间,也喜欢选择松林覆盖的区域,因为他们相信松树就是最好的信使,将死者的灵魂送上天堂。在韩国的一个古老的小镇上,人们敬松树如神灵。他们为家人的健康向松树祈祷,当然也为丈夫的平安归来,以及孩子成功的未来。甚至一些政府的管理部门,也供奉着松树。

的确,在四季分明的韩国,进入冬季一片萧杀之际,唯有松树总是常青的,哪怕是大雪覆盖的日子也是生机盎然。所以在韩国,他们对松树的关注也是最为特殊的,具有不一般的敬意。松树的活力还在于它们的生存空间,岩石中、悬崖边都能存活,在大风的海岸也能傲然面对翻涌的波涛。
松树也在东方白色瓷器装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温文尔雅且具绅士的风度,从而以纯净的美丽享誉世界。当然,在文人雅士的诗歌和画作中,也少不了松树的身影。在亚洲文化绵绵不绝的山水绘画中,松树总是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也就不难想象裴炳雨选择松树作为审美特征的理由。尤其是延续了数千年的绘画之后,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新的认同空间。他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最终在欧洲一年的生活返回韩国后,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创作。他希望通过摄影的方式,回归松树的灵魂中心,找回长时间失落的人文价值。当然,他所拍摄的松树并不局限于庆州,因为韩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上都覆盖着松树——几乎无处不在感受着松树的灵魂召唤。他无法停下照相机对树的发现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渴望。最终,他越来越接近松树的灵魂世界,更多地带来了情感的空间而非局限于松树本身。

从视觉上看,这些松树似乎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高度,仿佛指向苍茫的虚无。而画面中的光线,就像是刺穿黑暗的帘幕。于是这些树仿佛从黑暗中慢慢伸展开来,展现出生命的活力。松树的浮现实际上就是光线的浮现,而摄影的原本意义,就曾经是“光画”——这些作品也许实至名归。摄影家通过透过松林的阳光,转换出他对生命的转换意味,让松林介于黑暗和光明之间,向死而生,连同那些迷离的雾气。

从摄影家早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更多地迷恋于光线本身。正如摄影家自己所说,他希望将光线而非物体留在他的胶片上。当然,最终松树成为和光线一起舞蹈的使者,扮演着非同凡响的角色。据说在 25年中他曾无数次聚焦于同一片松林,甚至面对同一棵松树,“谋杀”了无穷的胶片。当然光线的活力还依赖于天气,阳光的不同角度可以让色彩转换,从蓝色到黄色直到橙红。更重要的是有雾的黎明,让松林在散射光下融为一体,同时等待阳光刺破丛林,苏醒万物。所以是否可以说,那些高耸入云的松树固然有着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而光线的力量,则是让我们认识松树人格力量的不二载体。

裴炳雨的松树很快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去年,伦敦的画廊在成功举办了徐冰和西帕·古普塔( Shilpa Gupta)等人的作品展——这是一个聚焦于从东方到迪拜的艺术展。据《艺术报》报道,英国足球运动员戴维·詹姆斯(David James)、阿什利·科尔(Ashley Cole)和索尔·坎贝尔(Sol Campbell)仔细参观了此次展会。坎贝尔还以6万美元的价格,从参展的韩国画廊购买了一幅裴炳雨的摄影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