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记者 金永清 [我采访的摄影者,他们中间大多已退到摄影的更深和更沉静之处。而我,也已经学会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找一个角落,安全而镇定地生活、工作、修行。我做事一条心一根筋,我用最笨的办法做了一件事——一个一个寻找,一个一个交谈,然后取舍、甄别、整理、修订,不经修订的口述和访谈我是不会拿出手的。一个访谈操作起来很琐碎,但我享受这个过程,我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于已、于人、于摄影史都会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经历了最重要的历史并留下令我们永怀谢意的作品 记者:花费这么多时间和心力做这厚厚的两本书,想传达一种什么理念和情绪?其间的创作体会? 陈小波:这本书起先《人民摄影》报在2004年开设的一个专栏——“小波与友人对话”。没曾想,最初的一个实践项目成了日后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摄影家写访谈、录口述、研究摄影家个案成了我重要的工作。六年来,我与40多位摄影家进行了谈话。如我在自序中写的:“这四十余篇访谈进行的时空现在想想都有些乱:有的在乡间的油灯下,有的在博物馆,有的在小小旅舍,有的又在大酒店;有的就在我或他的办公室,有的就在同行的路上,还有的在飞机上、网络上……许多访谈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会我等他、一会他等我,一会儿邮件、一会儿见面,持续了好几年。有的访谈光录音就好多个小时,有时候提纲写了80—100个问题,有时候一个没有,张嘴就问,还有的干脆就是一堆大小不一的纸片整理而成。而更多的访谈,我们一直进行了20年——从我认识摄影者的那时就开始了。” 大浪曾卷走多少故事,又有过多少失踪的历史?我们看到的历史叙述,太多线条粗陋,贴满标签,公开的“文本”与历史相距甚远,更不见人的踪影。看得见人的历史才是真实可感的历史。近些年在我自己做的个案研究中,我喜欢用的方法是口述与访谈,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那些细节、那些话语,放在历史中,是史料,更是人间烟火。 我采访的摄影者,他们中间大多已退到摄影的更深和更沉静之处。而我,也已经学会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找一个角落,安全而镇定地生活、工作、修行。我做事一条心一根筋,我用最笨的办法做了一件事——一个一个寻找,一个一个交谈,然后取舍、甄别、整理、修订,不经修订的口述和访谈我是不会拿出手的。一个访谈操作起来很琐碎,但我享受这个过程,我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于已、于人、于摄影史都会有意义的事情。你问我的体会,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做成一件事,“耐烦”最重要,坚持最重要。 摄影师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间的新闻摄影者和纪实摄影者更是和中国社会联系最紧密的群体之一。出版这两本书,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摄影家的状态以及摄影与中国社会的关系,那些优秀的摄影者到底为中国历史和社会做了些什么?谈他们的摄影,也就是在谈中国这几十年来走过的路、发生的事。 问他们也是问我自己 记者:为何选择这样一群受访者深度访谈,是他们而不是别人?说说您自己把持的一个内在标准。 陈小波:被访者中很多是我青年时代起的友人,他们每位都经历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历史并留下一幅或几幅令我们永怀谢意的作品。我和他们共同处在一个大的历史当中,走过的道路很像,很多价值判断一致。我和他们的感情就是兄弟姐妹的情感。 这44位摄影者的生命,携带着历史,携带着摄影史。每一个摄影者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他们的痛苦和快乐是时代的痛苦和快乐。书评人徐婷婷的话自有深意:“《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是一本揉杂了多种身份和意义的书, 行业史,精神史,摄影史交合在一起。当我们与当代缺乏足够的时间距离,而难以为之写史的时候,这本书为未来作了一件保底的事,官面上的事、江湖里的事,全都抓了进来,稍加挑拣,留待后用……”书评人陈杰的定论是:“这本书里访谈的诸多摄影师,在他们的时代里,是一直保持着清醒的那些人,正是他们敏锐的思想和对时代的自觉记录,从1956年至今,他们为中国留下了大量不可复制的珍贵影像,记载了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以及这个国家的变迁、发展和历史的荒谬。”他们都讲出了我心里想讲的话,我不必多讲。 我入行20余年,选择谁访问,问出什么样的问题,我完全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发问也是向我自己发问。交谈中,倾听和思考同时进行。看似以观察别人为己任,其实我一直在记录和观察自己。在这六年中,我获得很多。我说自己变得“更卑微”、“更辽阔”,这不是一句空话。 我遇到了访谈的黄金时代!感谢那些杰出的摄影者贡献了他们的口述。他们值得我这样做。我常用爱因斯坦的话鼓励自己:“ 每天我无时不在提醒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无不依赖于前人和今人的劳动成果,所以我必须竭尽全力回报他们。” 记者:印象中,很多摄影者做不了自己照片的主人,因为缺乏编辑、文字上的训练。但读您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印象,您笔下这群摄影人不仅阅读量很大,而且文字独具个性,有情怀,有思考。想听听您的见解,您心目中好的摄影师是个什么样子? 陈小波: 是的。这中间的贺延光、胡武功、石宝秀、于德水、张新民、陈锦、李杰、雍和、李媚、画儿等摄影师甚至是我读书的伙伴,我们常交流彼此的读书体会。 摄影是一个动静很大又很容易流于表面的工作。百姓眼中的摄影者大多都是这样的形象:举止夸张,招摇过市,前呼后拥,吆三喝四,所到之处鸡犬不宁。可我这么些年接触过的国内外最出色的摄影者,一般都是神态安详、精神内守。他们常常一个人上路,很朴素,很安静。他们身穿结实的粗布衣裤淹没在人群里,衣服的颜色和土地的颜色没什么区别。他们把相机尽量隐藏起来,用平视的目光打量周围。杰出的摄影者是智者,是隐士,是有深厚情感和学识的人,是有沉静智慧的人。 我心目中好的摄影师应该是庄学本、德木活佛、方大曾、沙飞、袁克忠、钱嗣杰……那样的,当然我书中的大多被访者的道路也是我认可的。他们不被短暂的、热闹的、虚幻的、表面的、名利的东西所诱惑;有能力用相机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明辨是非、对人间苦乐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出有良知的声音…… 阅读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美妙到无法形容 记者:阅读怎样影响您的生活,有没有特别难忘的阅读体验和故事要说? 陈小波:小时侯我们没有书看,那年月很多人家里温饱都不能解决。妈妈不知从哪里弄来了《苦菜花》、《林海雪原》,被三个孩子翻烂了,没头没尾-——现在谁家还有那么烂的书?——就那样还看啊看啊,恨不得把每个字吞到肚子里。 那时家里虽然没书,印象中我的外婆却老在读东西,她读的也许是外公从政协拿回来的一张《参考消息》,也许是一本发黄的文史资料。她读得极慢,读的时候没什么声息。一个老妇人在安静的午后坐在家徒四壁的屋子里阅读的剪影,现在成了我还能怀念起的一种场景。 十几岁到文工团拉琴,我才第一次看到完整的唐诗宋词,《悲惨世界》、《九三年》、《约翰·克利斯多夫》、《复活》、《红楼梦》…… 大学毕业后,我开始自己买书,从此没有一天停止过阅读,虽然有的时候只读了几行,但条件反射,不读那几行这一天就和没过似的。阅读于我,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一样必需。 朋友送我最好的礼物是书。吴玉伦是原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制片人,每次见我,拿起笔就往我本子哗哗哗地写一串书名;唐亚平20年前就写出《高原女人》系列,她说服我买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的全部诗集。“诗歌使人入睡和醒来”,我从此走近失明的图书馆长博尔赫斯和一生不得志的小职员佩索阿;社科院的欧洲问题学者旷阳多年前推荐我看了全部的苏珊.桑塔格,这使我有幸遭遇到 “我们时代的桑塔格崇拜”这个文化事件;生活在土耳其的李木子,帮我买了台湾版的《让我名字成为旅者》、《隐藏的和谐》、《我从自由里来》等20多本奥修的书。在他北京的新房子中,我连抢带哄地拿走了好几本好书;物理学者、诗人棉布为我引荐了维特根斯坦和白玛格桑仁波切。她送我《西方正典》,我领会了“西方正典的全部意义在于善用自己的孤独”;我的热爱行走和旅行的表弟麦旺,也是常常送我书的人…… 我也送朋友书,《圣经》、《红楼梦》、《西藏生死之书》、《沉思录》、《瓦尔登湖》、《黄帝内经》、《围炉夜话》、《心灵史》、《霍乱时期的爱情》、《提奥给梵高的信》、《沉默的大多数》《陈丹青音乐笔记》,博尔赫斯、苏珊.桑塔格、丰子恺……不知送出多少套。 阅读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美妙到无法形容。尤其对女人而言,阅读能让你远离喧嚣、远离伤害,使你知晓好歹,明辨是非;阅读能让你和纷乱的现实有短暂分离;阅读让生命有尊严,让灵性有增长。 我常观察我周围那些爱读书的女朋友:韩静、棉布、江梅、李媚、小贺、小豆、常晶、呼为、谢鸣的妻、潇潇她妈、画儿、阿炳、亚平、谱庄……她们面孔柔和、好看,身体松软、有弹性。而那些外表和心里都硬棒棒的女人大都是不爱阅读的人。 我告我的女儿把那些爱阅读的人当成天然的友人。我给女儿留下很多书,那些书后边还有我给她写下的很多的字儿,它们能陪伴着女儿将来的生命,这让我心里塌实。我还常告她:女儿,给文字鞠躬!女儿,读书前洗手! 记者:您的阅读习惯,比如在时间安排上、空间环境上有什么具体要求吗? 陈小波: 我没有什么时间空间上的要求。我的每个书包里肯定有书,等人、看牙医、火车上、飞机上,躺着、坐着、站着,随手拿起来就读。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至乐无如读书”,说到我的心坎上了。 今天读到关于冰岛的一段文字 :冰岛仅有三十万人口,冰岛不设军队;冰岛人沉默寡言却酷爱读书,人均图书购买全世界第一;冰岛人喜欢朴素生活,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冰岛人从未觉得自己了不起,他们乐于承认:如果冰岛从未存在过,人类历史的进程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看到这样的介绍,我想去冰岛。 记者:说说您最近读的好书吧,和大家分享一下。 陈小波:我读书不会去看排行榜。最近几个月,齐邦媛的《巨流河》、龙应台的《大江大河1949》、陈元珍的《陈友仁》、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马慧元的《书生活》《北方人的巴赫》、E.B.怀特的《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怀特文集》、帕慕克的《伊斯坦堡》,我交换着读,这些书我都不止读一遍。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16 , Processed in 0.37810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