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藤写出贝蓝品赏读文章的奥秘之一,是盗用贝的组照的题目,从不对贝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摄影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好象一分析就触犯了贝的权威,冒犯了师父的尊严。但另一方面却对贝的作品的幅数任意取舍,大多少于贝的作品原发表的幅数。 二、释藤用贝的组照进行赏读时,却不针对贝的作品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析,自己另立论题,洋洋洒洒,编结故事。姑娘忠于爱情,而情郎却远离故乡,造成两地分离,姑娘却相思如痴,梦营绕身,茶饭不思。在赏读文章中随处可见。如《雨蝶》、《旧城故事》、《湘乡》、《潇湘渔歌》、《守望岁月》、《星空如梦》、《写给海洋》等。 三、释藤的赏读的文章的开篇有一很大特点,用惊叹的语气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如在《太极》一文的开头:“太极,一组色调纯粹,简单,画面却充满气势的摄影作品,在我的心底久久徘徊,不肯淡忘。这是贝蓝品众多人像摄影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这部作品被许多影友收藏,并深深喜爱!”这一段话说明什么呢?首先肯定贝的作品充满气势的作品,其次肯定贝的作品是代表作,第三是肯定贝的作品被人收藏。文章没有对贝的作品有丝毫分析,却来了这么三点肯定,你们影友读了后,说说玄不玄!释藤还嫌说的不够,继续说:“今天又打开贝蓝品的博客,看着眼前这组黑白分明的人像作品《太极》,我的心瞬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冲击,久久陷入思考和回味当中。”思考什么,回味什么?释藤没有说。究竟贝的摄影作品《太极》反映了什么内容,释藤也没有说,就来了这一手故弄玄虚的手法。 再举一例,在《梨园魅影》赏读一文中的开头一段,释藤说:“是谁导演这场戏,留下了无奈与别离?是谁在台下凝眸注视,让我的心瞬间乱了分寸?空旷的梨园,此刻为何空无一人。只有灯光下我孤独的身影,在翩然起舞,走着寂寞的台步!‘这一段反映了赏读者的心情。空旷的舞台,孤独的身影,走着寂寞的台步。但同贝的作品反映的内容毫无牵连,借戏表自己的孤独的心。 再举一例,如《听风》的开头,释藤如是说:“听,寂静的曲声,悠扬轻盈地穿越塞北的草原,抵达心灵的荒漠。“贝的作品中根本没有这种图象,哪来的曲声!文章的题目 ”听风”而不是听曲!这不是释藤的自我图撰吗! 四、释藤很爱鼓吹,对贝的作品毫无分析的情况下,任意夸大鼓吹,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在《太极》一文中,释藤真的鼓吹到了极限。释藤在文中说:“贝蓝品不止一次和我说过,要想自己的作品有生命力,那么必须让作品渗透一种个人的理念和风格,尤 其是文化的元素。所以他的每一组作品里,几乎都有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请大家看看贝的95组美女照吧,真的透着艺术气息吗?我已指出贝的作品只不过婚纱影楼外拍的美女照,由漂亮的模特扮演的人像摄影,公式化、模式化很严重,浓郁的气息在哪里?怎么样才是渗透个人的理念和风格?文化无素是什么?真是乱弹琴!还说什么贝的作品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背景和文学底蕴结合起来,让作品自己去说话,这一点贝蓝品渐渐地在自己的作品里呈现的通透而巧妙。”我看过不少评摄影大师的理论文章,还没有看到过释藤评贝的作品如此的高位评论,那么贝的作品可以称得上世界级的摄影大师了,你释藤也是大师的高徒了!区区几幅由模特扮演的美女图,被释藤吹得上了天庭,太疯狂了吧!释藤的赏读文章中,此类鼓吹还有不少例子。文如其人,如此浮夸文风,可能获得个别领导人的青睐,但却害了广大群众,此类文章我统称为“媚文”。此风不可长,必须批臭。 作者:童端友,8、29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6 , Processed in 0.09875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