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论述释藤小姐赏读贝蓝品主观唯美作品文章中内容错误和修辞用词上的问题。
一、释藤在她赏读贝的作品文章中发现知识性的错误不少:如在《羌岭晨曲》中,把管乐器的笛和箫搞混了,应是笛,不是箫,横笛直箫。的某作品中把弦乐器的冬不拉当作马头琴,在《古逸》一文中,释藤说:“唐诗宋词里的精妙的诗句,流传了几千上万年,依然让人迷恋和欣赏,陶醉。”释藤忘记了祖宗年代,几千上万年,那时人类也可能没有出现,怎么出现了唐诗宋词呢?唐朝(公元618——907年),北宋、辽(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金(公元1127——1279年)。
二、释藤在欣赏的方法上也出现问题。她写的赏读文章任意扩大欣赏内涵,离开贝的赏读摄影图意,另设论题,编写自己的情爱故事,夸夸其谈。在说理尚未清楚下,就武断地下结论。释藤在赏读《太极》一文中说“所以太极其实就是一种养生之道,让人们在修炼过程中,得到心性和身体的完美结合。而贝蓝品的这组摄影作品取名《太极》,我想缘由也应该起于此,他其实是想借助中国古文化的哲学理念,用镜头去表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这段话中有不少概念说明白了,才能搞清楚文中的含义。太极就是养生之道,体现摄影图中的何处?难道说由模特表演一下太极拳就是养生之道了!人们怎么去修炼,才能得心性和身体的完美结合?贝蓝品拍摄这一组《太极》,是否做到了“天人合一”的要求?能否体现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一连串的问题尚未明白的前题下,就夸夸其谈地说了一大堆的废话。我看释藤自己也没有明白,何况读者呢?
再举一例:释藤在《太极》一文中说:‘我只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所以品读贝蓝品的摄影作品总是从人文的角度,思想的深厚上诠释作品流露的元素。这组太极,是因为它所呈现的浓郁的中国文化,韵味悠长,富含哲学的理念,让我深深陶醉其中”这段话中,影友要明白贝的《太极》摄影图片,真的像释藤所说的“从人文角度,体现深厚的元素吗?真的“它所呈现的浓郁的中国文化,韵味悠长,富含哲学的理念”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家去看贝的《太极》摄影图就明白真相了!绝不要听释藤的胡言乱语!建议影友们再去看一看我写的,二评《释藤对“贝蓝品贝蓝品<太极>赏析》一文
作为辅证。《浙江摄影网》童端友博客栏。
二、用词上,释藤极尽夸奖之言,乱用形容词。
例1、释藤把美女模特形容为神人:释藤说“模特身穿单薄的白色太极服,在无人冰川雪地上翩然舒展拳姿,仿佛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吐纳自然,气定神闲,天寒地冻似乎成为了一种享受,人的内心安静如水,淡泊,从容,一切似乎都远离尘世之外。”模特会“吐纳自然,气定神闲”,不是变成了天上的仙女了吗!穿着单薄衣服,天寒地冻都不怕成了英雄好汉!
例2、释藤说:“中国古典文学千百年来,一直因其深厚的底蕴深受后人的喜爱,在自己的作品里渗透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贝蓝品的摄影增添了许多独立的魅力和神韵,这组太极就是值得肯定和品读的好作品。”由模特扮演的《太极》摄影图作品,真的渗透了“渗透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贝蓝品的摄影增添了许多独立的魅力和神韵,”表现在何处?释藤说:“这组太极就是值得肯定和品读的好作品。”释藤为什么不去分析摄影图呢?只是作抽象的肯定。摄影图明白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你为什么不去分析一下呢?事实证明,你根本分析不出来,才作出这样的诡辩。
例3、在《贝蓝品作品——自在光影,痛并快乐着》一文中,释藤说:‘一直被他(贝蓝品)作品里的意和境所深深感染。他的作品注重唯美和优雅,意境营造恰到好处,甚至可以说是美伦美焕,人物的结合总是惟妙惟肖,多一分则浓,少一分则淡的感觉,他总是能够把握十分从容。”意境表现在何处?浓淡表现在何方?怎样算达到美伦美焕的程度?这些形容词也要有落实的地方,否则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吗?
例4、释藤说“他的作品一般以意境和人物的相辅相成取胜,人物在环境里起到了的作用。他用光影展示出模特美好的一面,让模特融入自己镜头下的画面里,从而呈现内心的一种向往和寄托。”意境和人物相辅相成表现在何处?模特如何融入镜头里?我看到不少贝的作品里的模特,动作迟钝,眼睛无表情,只是用道具做些动作表演。或仗剑、或骑马,或摇扇,或撒网,或站、或蹲、或坐、或卧等。不像释藤所说的如何美好!举例到止,胜不枚举。
作者:童端友,8、30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22 , Processed in 0.07098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