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摄影?浙江省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日程安排今天下午的讲课是新华社资深图片编辑陈小波,这样的问题,每个拍照的人,都会回答,但是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今天一起去听课的摄友阿诺和我座在旁边,一边听课,一边讨论这个问题。回答同样不一样。我说首先是快乐,快乐拍照,完成记录,是每个拍照的人共同的追求,譬如拍照亲人朋友,记录生活,保存记忆,如果做到了这样的基本的功能,作为快乐个体,快乐自我,其实已经完成,谁让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去购买个照相机,噼里啪啦拍照就是,不管是家庭合影,旅游纪念,都是纯粹是自我的快乐行为。但是能不能感动心灵,才是摄影和拍照的区别所在。 摄影不仅仅是拍照,超过拍照这个层次在于摄影需要通过记录光影内容感动内心,如果在感动内心的基础上去感动别人,那是更大的功能了。 别人或者你自己拍摄的一张风景片,光影非常漂亮,每个人看了会说好,好看啊。一张模特人像照片,看的人也都说好漂亮,好美。但是看过以后,没有多少时间就忘记了。因为除了漂亮,没有感动你内心的地方。但是如果在那双类似希望工程的大眼镜呢,你看了能不感动吗,不震撼你心灵吗? 今天陈小波老师讲课的题目就是“那些杰出的摄影者为中国历史和社会做了些什么?,感动了谁?影响了谁?” 很多人经常在人民日报官方媒体看到新华社记者的摄影作品,把头版头条的照片,误化成为是所有的新华社记者的纪实图片,新闻图片为了满足上层建筑需要的官样图片,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其实我们在官方媒体看到只是那百分之一,百分之99,你没有看到的,是百万等级的数量的图片,把我们这个国家,时代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历史记忆保存了下来,很多震撼人的画面,永远不可复制了。 今天现场放了很多陈小波老师讲课的课件是我过去没有看到过的,特别的珍贵,我想我是拍摄不了这样的图片,一方面是客观条件不具备。但是我一直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身边去发现这样的东西呢,就在现在身边的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去发现感动自己的东西,感动自己去记录这些不可再生的画面呢?一个简单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的,可以记录自己的亲人,没有比亲人的长大,老去,更加直接地感动自己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往往忘记了,只是在出去旅游的时候,拍个照,纪个念。但是有没有人去记录自己亲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微小,但是可以感动自己一辈子的画面我现在有小时候的相片,哪怕一寸黑白小照,也会让我自己感动的,那是多么的珍贵,我们过去没有这样的条件经常去拍照。最近我老家开发区建设,很多房子大面积大面积的拆迁,我现在在后悔自己过去没有太多的时间回老家去拍摄这些,往往等到了现在原来的乡间小路没有了,原来的小桥流水没有了,原来的老墙门没有了,才想到所有的这些画面,全部只能在自己大脑记忆中去还原了。好在我过去零零星星拍摄了一部分,我现在非常害怕我的电脑,什么时候中毒就完了。还有像我自己的家人,我的儿子,小时候拍摄的不多,儿子一眨眼突然185高了,几年前那个小男孩子的样子呢?好在我拍摄了一些保存在电脑里面,这些随着时间流去,不可再生的画面,现在是多么的珍贵啊。 所以,我和一起培训的朋友说,我们需要拍摄的是人,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这个人生活的环境,记忆,这些东西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记忆,如果你不去抢救方式地去抓拍记录下来,是会成为自己未来的遗憾的,所以我非常理解现在很多人开始,不光是拍摄生活,也拍摄自己的人体,自己的青春最直观的代表物自己的人体,我是老了,不可能去拍摄自己,但是我非常理解这样的一种自我责任感,记录自己。我想我会启发我的儿子,理解这些。 所以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怎么喜欢拍摄风景,不喜欢拍摄花啊,和我一直以来的这些个性的思考有关系,这些没有生命力的画面,我大部分是在旅游中到此一游,我大部分喜欢拍摄的是人,家人,亲人,朋友,同事,哪怕是工作相片,我的电脑里面,因为是工作的关系,保存了10年的工作照片,很多的同事的形象,全部在我的电脑里面,除了单位的资料需要,对我个人,这些图片资料是非常珍贵的,很多人,已经离开我们单位,但是这些人的相片依然在,有时候翻这些,马上就把过去的记忆一下子拉回来了。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摄影个体对拍照,摄影的伟大意义的最低级层次的理解。 今天在现场播放了老摄影家徐邦的作品,90年代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办的经济报做采编的时候,我是个不怎么懂摄影的年轻人,但是工作需要,经常看他的作品,他还经常拿他的新闻摄影图片过来,我做版面的时候,也编发了他很多图片,前一段时间在美术馆他作为老前辈也参加了,现在回头看看他的作品,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了,因为时间过去了,才显得这些图片的珍贵。 所以人文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震撼力,是风景图片永远不可超越的。因为这些活生生的人的历史是依靠时间去沉淀起来的,时间不会倒流,所以人文摄影,纪实摄影,可以影响当下人的心灵,影响当下人的生活,影响当下的社会,更影响历史的。 陈小波说,拍摄不可复制的一个震撼你内心心灵的代表一个时代记忆的画面,是每个摄影人需要追求的,震撼自己,影响社会。我想太重要了。 就像过去的知青一代,这些永远不会复制的记忆,如果摄影人有一种强烈的内心,紧迫感,像记录自己的生命,记录自己亲人的亲情一样,去发现将就消失的一个历史的记忆,并且用你的照相机拍摄下来,用感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自己的拍摄对象,这样的摄影是有意义的。 吃饭的时候,和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的沈老师聊天,我说现在很多东西,如果真的用心去拍摄,都可以拍摄出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的摄影作品的,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变化太快,农民工,出租房,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我经常在我们家附近的五联西苑看到很多外地年轻人在这里的出租房里面生活,一幕幕的活生生的这个时代的一个侧面的人群,并且是非常年轻的人群,他们在困惑中依然乐观的为生存而努力,非常感动人,这些只是一个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阶段性事物,我想这些难道不值得去拍摄吗,一个衣着城市化的农村女孩子,在蜗居的出租房的阳台上,一边唱歌,一边逆光晒她们的粉红色胸衣,难道不激励人的追求美好的信心吗?。另外,过去作为先富起来的这些中产阶级,现在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的那种生存危机,这样的人群同样具有时代的印记的。另外那些土地上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民,在被动失去土地以后的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痛苦困惑,这些历史的东西,就像过去的文革的知青,需要每个人去感动去拍摄,不拍摄,失去了就没有了,其实这些东西拍摄的人很多很多,但是怎么样去拍摄,就是一个人个人的判断,角度,是不是感动得彻底,是不是只是表面的观看,达不到深层次的理解。 还是好好去发现,去拍摄自己熟悉的东西,可以感动自己的东西,现在很多人喜欢去自己陌生的地方拍摄,自己人不喜欢拍摄自己人,杭州人不喜欢拍摄杭州,喜欢去拍摄沙漠,拍摄西藏,拍摄自己不熟悉的,因为不熟悉的风景往往好奇,往往吸引人,但是我难以想象,一个不理解农村生活的城市的人,可在不熟悉的地方拍摄出比当地人深刻的图片出来。那种走马观花的猎奇心理,只能去影响原生态的环境,所以我非常佩服那种为了拍摄一个题材,几年在一个地方,悄悄的理解观察,沉淀在这个地方,不去大张旗鼓地影响当地人的生活,和当地人做朋友,长时间的积累,拍摄了可以给历史留下宝贵财富的东西,但是作为我们这样的非职业摄影,是不可多得的,那么我们就拍摄自己身边的人自己身边的事,拍摄杭州西湖。都市快报记者傅拥军拍摄的西湖获得国际大奖,就是拍摄自己最熟悉的。 培训班第二天了,既然培训了,总要有一点收获,不然白来了,晚上一个人没有事,就在博客写写这些。关键还是需要自己多思考,多拍摄,多提高才是。乱七八糟没有条理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了这些,各位博友批评指正。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16 , Processed in 0.14517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