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布拉特(Pierre·Boulat)在中国名不见经传,但在欧洲与美国,他的作品已经成为摄影作品的经典。
皮埃尔·布拉特(Pierre·Boulat) 作品 这位已故的摄影家生于法国马恩省塞纳河畔的一座小村庄,据说他一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一架相机,这充满寓意的传言,似乎注定了他必定一生与摄影相伴。 事实上,皮埃尔的人生的确与摄影密切相关,14岁的时候,还在上学的他就组建了一座小小的实验室,对业余爱好者拍摄的胶片进行加工,并为当地市政厅拍摄身份照片。之后数十年生涯,皮埃尔从未与相机分离,他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并与多家法国和世界性杂志社合作。从法国到美国,再到日本。皮埃尔的作品几乎到达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995年,佩皮尼昂的维萨摄影节上,名为“我的岁月与生命”的回顾展陈列出皮埃尔五十年来的重要摄影作品,此时皮埃尔已经是71岁高龄,但就在前一年(1994),他又出版了《夜安,皮埃尔》(Bomne nuit,Pierre)一书。有人评价说,这本书“充满纯粹的创意、幽默感和想象力,内容已超越新闻作品的范畴。”书中的照片也在同年的十二月在巴黎的娜塔莉赛罗希美术馆展出。 1998年1月11日,皮埃尔因患帕金森症离开人世。但他的辞世并未减少人们对皮埃尔作品的关注,这位作品跨越新闻、政治、时尚、民生、特写报道的法国摄影师,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在世界摄影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虽然死亡割裂了我们与他,但他作品的魅力却如同葡萄酒一样,经过岁月的洗礼而越发氤氲芬芳。 曾经有一位摄影人对我说,现在的中国是摄影的黄金期。拍风光,我们有数不清的明山秀水;拍人文,我们有56个民族与悠久的历史;拍社会,我们正处于国家转型期…但选择越多,越有更多的人裹足不前。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的眼睛。”目前中国影会展览层出不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摄影的普及外,更多的则在于通过曝光国内外摄影师及作品,开阔摄影人的眼界。 “很多时候,在摄影师当中会出现一个领导摄影师的人,有的人会通过学习他创造出更好的作品。”2011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总策展人阿兰·朱利安指出。创新总来自于弃旧,我们经历过无数次模仿,突破规则后所得到的就是创新。“但要注意的是,创新必须把原有的东西消化掉、抛弃掉才能有新的。”林添福说。 基于这样的原因, 2011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上才会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作品的参与。在法国COSMOS宇宙图片社总裁Annie·Boulat的推荐下,皮埃尔.布拉特的作品亦会在本次影会上出现。 翻阅皮埃尔的摄影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摄影生涯横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重建、前苏联政权更迭…多个影响世界走向的重大时刻,同时还在人物、风光、时尚、民生、新闻、特写报道等方面有着卓越的建树。在他的镜头下,永远不会缺乏拍摄的题材。而这样的结果,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从历史事件到故乡情怀,从知名人物到美食美酒,皮埃尔用镜头记录下了他观察到的一切。 也许这就是除了摄影技巧外,我们更应当注意到的地方:干得慢一点,看得细一点,也许被你随手抛下的,就是黄金。 1964年,皮埃尔成为中国革命后首位驻我国的西方新闻记者,47年后,他的作品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皮埃尔与中国的缘分,将在大理再次牵起。 人物标签: 皮埃尔·布拉特(Pierre·Boulat),1924年生于法国马恩,1948年出版《埃及影像》,其作品《迷失的童年》赢得了大英百科全书奖,并进入法国下议院。1956年创作了《法国人眼中的美国妇女》,1970发表《巴勒斯坦人》、《地中海地区与毒品的斗争》,与多家法国和世界性杂志(《德国地理》、《费加罗》、《当前》、《牛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合作,1993年被授予法国艺术暨文学骑士勋章,作品被国立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2 06:27 , Processed in 0.01728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