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读评李楠女士写的《打破“新锐”的幻像》一文(连载之七)

2011-9-25 11:24| 发布者: g562211| 查看: 1514| 评论: 0|原作者: 童端友|来自: 中国摄影在线 签约摄影师专稿

摘要: 李楠女士写的《打破“新锐”的幻像》一文发表于2011-9-14日《中摄协网》“百家论坛”上,全文分为19节,读评如下: 第1节:2011年中国摄影界的年度词语,有可能是这样两个字:新锐。 读评:提出论点:“2011年中国摄 ...
 

李楠女士写的《打破“新锐”的幻像》一文发表于2011-9-14日《中摄协网》“百家论坛”上,全文分为19节,读评如下:
第1节:2011年中国摄影界的年度词语,有可能是这样两个字:新锐。
读评:提出论点:“2011年中国摄影界的年度词语,有可能是这样两个字:新锐。”
第2节:这一年如火如荼的盛夏,摄影界最高权威机构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启动了“TOP20·2011中国当代摄新锐展”,征集启事曰:本次展览所称之“新锐”,没有年龄约束,不问从业经历,不限影像主题与视觉形态;举凡具有锐意创新的勇气和相应的摄影实力,能够通过影像语言呈现出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以及其他以影像为媒介进行创作的人士,均可选送作品参评。
读评:提出“新锐”的起因:“摄影界最高权威机构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启动了“TOP20·2011中国当代摄新锐展”,”征集条件:“本次展览所称之“新锐”,没有年龄约束,不问从业经历,不限影像主题与视觉形态;举凡具有锐意创新的勇气和相应的摄影实力,能够通过影像语言呈现出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以及其他以影像为媒介进行创作的人士,均可选送作品参评。”
第3节:与此同时,在国中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号称全球最大中文摄影网站的色影无忌也推出了“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的大型活动,在包括台湾在内的9个省份和地区进行选拔。其评选标准是:“近来在创作上有良好的成绩,在摄影题材、摄影语言及摄影理念的探索上有卓越表现,但还未被传媒和画廊密集关注的的摄影师。”
读评:同时〈色影无忌〉网也推出了“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的大型活动,评选地区:在包括台湾在内的9个省份和地区进行选拔。评选取标准:“近来在创作上有良好的成绩,在摄影题材、摄影语言及摄影理念的探索上有卓越表现,但还未被传媒和画廊密集关注的的摄影师。”
第4节: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一时间都对“新锐” 门户大开、青睐有加,真是上下同心,求新若渴。更有意思的是,这两方都对邀请的专家评委提出了一道命题作文:什么是“新锐”?
读评:对评选的参加的专家评委提出了一道命题作文:什么是“新锐”?
第5节: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读评:作者肯定这个论题提出“什么是‘新锐’?”的重要性和及时性。
第6节:这个问题一出口,“新锐”的窘境实际上就一目了然,不言而喻了。
读评:对这个“新锐”一提出,“新锐”的窘境实际上就一目了然,不言而喻了。
说明“新锐”一提出,摆在摄影人面前的困难很多、很大。
第7节:这样一个使用度颇高的词语以及由它指向的遍地开花、俯拾皆是的某种摄影繁荣,反过来又成为其不得不追问自身意义的语境,可见“最缺乏的或许正是最泛滥的”一言之不虚。
读评:作者进一步说明“新锐”词语的提出,对“遍地开花、俯拾皆是的某种摄影繁荣,”某种“摄影繁荣”,本人认为:暗指“摄影大奖赛”。“反过来又成为其不得不追问自身意义的语境,可见‘最缺乏的或许正是最泛滥的’一言之不虚。”对现行的某种摄影繁荣昌盛,持怀疑态度。
第8节:当然,用“泛滥”一词是言重了,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些年还真多亏一些极具勇气又极富才情的摄影师身体力行,不断为影像表达注入青春活力,使人每有审美疲劳之际又眼前一亮,精神一振,重新打量摄影之为摄影的神奇。但与此同时,不难发现,又有多少莫名之作假“新锐”二字虚张声势、招摇过市?生生将好好的一个“新锐”,弄成皇帝的新衣,量多价廉,随手即送。许多“新锐”只是某一件作品有一二可看处,在某个场合或展了或奖了,于是就“新锐”了,拿到一个身份后再无下文。既不能在思想上清晰完整地总结,也无持续性作品延伸其理念,至多称得上灵光一现。这种偶然的、支离破碎的、甚至是非自觉状态的影像生产,就是“新锐摄影”吗?或者说,当摄影在一个以资本与权力合谋的社会以一种自愿姿态地进入消费领域时,“新锐”不过是基于商业策略和市场推广目的的一种形象包装宣传手段?
读评:此节作者叙述:一方面肯定“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些年还真多亏一些极具勇气又极富才情的摄影师身体力行,不断为影像表达注入青春活力,使人每有审美疲劳之际又眼前一亮,精神一振,重新打量摄影之为摄影的神奇。”另一方面又批评:“但与此同时,不难发现,又有多少莫名之作假“新锐”二字虚张声势、招摇过市?生生将好好的一个“新锐”,弄成皇帝的新衣,量多价廉,随手即送。许多“新锐”只是某一件作品有一二可看处,在某个场合或展了或奖了,于是就“新锐”了,拿到一个身份后再无下文。”继续批判:“既不能在思想上清晰完整地总结,也无持续性作品延伸其理念,至多称得上灵光一现。这种偶然的、支离破碎的、甚至是非自觉状态的影像生产,就是“新锐摄影”吗?或者说,当摄影在一个以资本与权力合谋的社会以一种自愿姿态地进入消费领域时,“新锐”不过是基于商业策略和市场推广目的的一种形象包装宣传手段?”对“新锐”的曲解,批得入骨三分。
第9节:如果这样定义并推行“新锐摄影”,也难怪它语焉不详、面目模糊,像个笑话。因而,假若是立意打破这样的“新锐”幻像,“什么是‘新锐’”才有可能是一个真问题。
读评:回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如果对“新锐摄影”语焉不详、面目模糊,像个笑话。只有打破“新锐”幻像,才有可能是一个真问题。
第10节: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就像一个巨大的搅拌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也越来越身不由己,被巨大的离心力甩得分崩离析。在这样一个物化的场域中,所能提供的思维环境一是快餐店、二是流水线、三是二者的结合。这种以拼接组装模式运行的机制,貌似效率高、民主、多元、兼容性强,让主体意识充分张扬,但实际上将人的精神领域一步步扁平化和模式化,人们的观看和思考越来越单一、狭窄、趋同和向内退缩。貌似人掌握着主动权,实际上完全被物质与环境控制。这就好比去麦当劳,看起来品种丰富,选择很多,实际上完全被限定在几种食物中且不自知,因为的确是充分给了你选择的自由!久而久之,人们对食物的概念、对吃饭这个事儿的概念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我们看到,这样的环境催生的思维也像压缩饼干一样表现出片面性和片断感,同时在强大的现实压力面前十分脆弱。因此,“经常有人动辄拿出一个“震撼”的专题,虽然形式上做得非常出众,引人注目,但细究起来,还是叠加多过递进,罗列强于表现,对于主题的诠释还是“图解”而不是“转译”,遑论提出自己全新的观点。普遍地关注自我甚于关注世界,但即使是对于自我的挖掘,也常常带有极大的个体局限性而无法与普遍意义的精神世界对接。手法易出新但也易模仿而终致泛滥,缺乏思想支撑的表达难以为续。因此,我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新人无新作。一些个新锐主题评选也无奈地常驻“老面孔”,成了年轻化的老三篇。
读评:就像一个巨大的搅拌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也越来越身不由己,被巨大的离心力甩得分崩离析。在这样一个物化的场域中,所能提供的思维环境一是快餐店、二是流水线、三是二者的结合。这种以拼接组装模式运行的机制,貌似效率高、民主、多元、兼容性强,让主体意识充分张扬,”反之人的主观意识如何呢!作者说:“但实际上将人的精神领域一步步扁平化和模式化,人们的观看和思考越来越单一、狭窄、趋同和向内退缩。貌似人掌握着主动权,实际上完全被物质与环境控制。”又举麦当劳一例说明:“这就好比去麦当劳,看起来品种丰富,选择很多,实际上完全被限定在几种食物中且不自知,因为的确是充分给了你选择的自由!久而久之,人们对食物的概念、对吃饭这个事儿的概念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我们看到,这样的环境催生的思维也像压缩饼干一样表现出片面性和片断感,同时在强大的现实压力面前十分脆弱。”针对当前的“新锐”热,作者继续批评在新锐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是“许多所谓的“新锐摄影师”擅长或其实只能用影像完成一种扫瞄式的“惊鸿一瞥”,几个点射可能让人惊艳,但却很难以影像表达出自身对于拍摄对象有逻辑、有层次、有系统的思考,以及这种表达方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的应该是必然的关系。”二是“我们看到,这样的环境催生的思维也像压缩饼干一样表现出片面性和片断感,同时在强大的现实压力面前十分脆弱。因此,“经常有人动辄拿出一个“震撼”的专题,虽然形式上做得非常出众,引人注目,但细究起来,还是叠加多过递进,罗列强于表现,对于主题的诠释还是“图解”而不是“转译”,遑论提出自己全新的观点。”三是“普遍地关注自我甚于关注世界,但即使是对于自我的挖掘,也常常带有极大的个体局限性而无法与普遍意义的精神世界对接。”四是“手法易出新但也易模仿而终致泛滥,缺乏思想支撑的表达难以为续。”五是这一节的结论:“我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新人无新作。一些个新锐主题评选也无奈地常驻“老面孔”,成了年轻化的老三篇。”说理多么详尽,批判了当前对“新锐”的种种误解和错误。
第11节:同时,数码化和网络传播也在极大程度上强化着这种片面性和片断感。微博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当沃尔夫冈·提曼斯(Wolfgang Tillmans)式的快照在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上成为流行语言后,令人失望地,原作中的颠覆性和由“随意的真实”带来的当代感竟然被泛滥的模仿和发挥稀释掉了。微博使信息传播在当下达到了某种便捷的极致,但当人们看到一则信息时,很可能就是别人在评论这件事了。然后每一个人都急急忙忙地转发、表态,然后再急急忙忙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因而观点和信息都成为不可靠甚至不必可靠的东西。更可怕的是,微博只给你看那些你“关注”的人——你想要的东西,你的视野因此越来越狭窄。所以,微博时代的观看和胶片相机时代的观看已经大相径庭,静态、局部、平面,辅以外表即使狰狞而内里仍是一股子甜美忧伤的一些夸张、变形、朦胧之感正当其道。虽然有好多年轻摄影师也拍胶片,甚至玩湿版——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时髦,但不同时代造就的差异,不可能由工具的一致性而消失。很难从照片中再看到批判的力量,甚至连嘲讽的能力都很式微。
读评:此节对“数码化和网络传播”的看法:“数码化和网络传播也在极大程度上强化着这种片面性和片断感。微博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引出一例:“当沃尔夫冈·提曼斯(Wolfgang Tillmans)式的快照在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上成为流行语言后,令人失望地,原作中的颠覆性和由“随意的真实”带来的当代感竟然被泛滥的模仿和发挥稀释掉了。微博使信息传播在当下达到了某种便捷的极致,但当人们看到一则信息时,很可能就是别人在评论这件事了。”对“微博”的看法,微博使信息传播在当下达到了某种便捷的极致,但另方面也有它的缺陷,然后每一个人都急急忙忙地转发、表态,然后再急急忙忙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因而观点和信息都成为不可靠甚至不必可靠的东西。造成你的视野因此越来越狭窄。“微博时代的观看和胶片相机时代的观看已经大相径庭,静态、局部、平面,辅以外表即使狰狞而内里仍是一股子甜美忧伤的一些夸张、变形、朦胧之感正当其道。”
第12节:摄影一入现代,的确曾渐行了一条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转向个人化的“心像”表达之路,甚至摄影师不太在乎自己的作品能否与他人产生交流,引发共鸣,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不可替代和复制的经验,能够公共传播的,只有符号与符号化的事物。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照片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不是建立在现实发生的事件和基于社会的了解之上,而是某些个体之间共同的经验体会。现代摄影的不确定性和其特指性同时存在。但历史又以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那些能够流传至今的“心像”摄影家们,之所以能名垂青史而不是过眼烟云,终究还是因为他们让自己的“心像”投射到了整个人类的精神背景之上。正如安娜·福托沃(Anna Fotovo) 对简·索德克(Jan Saudek)的评论一样:“‘我作灵魂的肖像’,索德克这么说。这句话极微妙地阐明了他的艺术特质,他的风格超越了形式,而唤起象征和联想的能力。他的照片不仅反映了眼睛所见的东西,也反映了他所感受到的真理。”而被广大青少年崇拜的Wolfgang Tillmans,今年4月在洛杉矶的Regen Projects II作品展览,主流报纸《洛杉矶时报》的艺术评论员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这么多年了,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不屈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坚硬的情感,他的全球快照在视觉文化、城市性、统一性以及更多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号,还有,他对于民主最好和最糟的方面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记录。”
读评:当代摄影的现状:摄影师不太在乎自己的作品能否与他人产生交流,引发共鸣,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不可替代和复制的经验,能够公共传播的,只有符号与符号化的事物。而另一方面,照片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不是建立在现实发生的事件和基于社会的了解之上,而是某些个体之间共同的经验体会。现代摄影的不确定性和其特指性同时存在。但历史又以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那些能够流传至今的“心像”摄影家们,之所以能名垂青史而不是过眼烟云,终究还是因为他们让自己的“心像”投射到了整个人类的精神背景之上。举例说明:安娜·福托沃(Anna Fotovo) 对简·索德克(Jan Saudek)的评论一样:“‘我作灵魂的肖像’,索德克这么说。这句话极微妙地阐明了他的艺术特质,他的风格超越了形式,而唤起象征和联想的能力。“这么多年了,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不屈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坚硬的情感,他的全球快照在视觉文化、城市性、统一性以及更多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号,还有,他对于民主最好和最糟的方面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记录。”这一节,作者所举事例,估计影友不大熟悉,所以难能理解。
第13节: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锐”,正是不断地推陈出新,摄影才活到今天。所谓“新锐”,应旨在于在所有的已知之外提供另一种新的可能,它是无限的“N+1”;它与年龄、资历、地位无关,因此它不是一种身份、名号乃至噱头,在这个方面,不妨永远让它成为减法。
读评:说明“新锐”也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锐”,正是不断地推陈出新,摄影才活到今天。作者对“新锐”的理解是“所谓“新锐”,应旨在于在所有的已知之外提供另一种新的可能,它是无限的“N+1”;它与年龄、资历、地位无关,因此它不是一种身份、名号乃至噱头,在这个方面,不妨永远让它成为减法。”
第14节:那么,什么是新锐呢?我以为:创新、突破、甚至颠覆传统、经典和权威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必须有几个基本条件:
1、  须有鲜明独立的个人风格,作品具备识别度;
2、  有清晰、相对完整、具备逻辑性的自我摄影观,而不是只会拿评论家的话来解释自
己的作品;
3、  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或有持续几部作品一以贯之地与自己的思想互为印证,而不是偶
然发作;
4、  再怎么离经叛道、惊世骇俗都没关系,但必须言之有物,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具有社
会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摄影表达和体验。独辟蹊径是要走到另一个高峰上,而不是走到下水道和死胡同里去。
5、具备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这并不是要求“新锐”成名成家,而是指在实践与观念上有现实感召力。
读评:
第15节:因此,我不认为“新锐”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大批量生产出来的物种,真正当得起“新锐”的,也必须经受得起当下和未来的考验。这和鼓励发掘摄影新人并不矛盾,过度拔高或是轻易成名,对有潜质的摄影师都是无妄之灾。
读评:再分5点基本条件,详述对“新锐”含义的解释:什么是新锐呢?我以为:创新、突破、甚至颠覆传统、经典和权威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必须有几个基本条件:5个基本条件看原文。
第16节:对于任何一个富于摄影理想的年轻人,必须做的两件事是:建立正确的历史坐标感和以虔诚的态度面对生活。
读评:对于任何一个富于摄影理想的年轻人,必须做的两件事是:一是建立正确的历史坐标感;二是以虔诚的态度面对生活。
第17节:196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一个三人影展——“新纪录”(New Documents),作者分别是李·佛瑞兰德、加里·威诺格兰德和黛安·阿勃丝。三人同时成名,都有一家之气象,今日却只有阿勃丝成为真正的摄影大师。为何?前两位生逢其时其地,在即兴摄影风行的美国横空出世,以城市涂鸦照片红极一时,被称为“替社会风景取绰号”的摄影家。但时移事易,这两位就很难完全以自身的作品内涵长久发力了。倒是阿勃丝,在对人性的追问中知行合一独树一帜,终至高峰。这就是优秀摄影师与大师的区别。
读评:举“196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一个三人影展——“新纪录”(New Documents),作者分别是李·佛瑞兰德、加里·威诺格兰德和黛安·阿勃丝。” 三人同时成名,都有一家之气象,今日却只有阿勃丝成为真正的摄影大师。其原因在于“前两位生逢其时其地,在即兴摄影风行的美国横空出世,以城市涂鸦照片红极一时,被称为“替社会风景取绰号”的摄影家。但时移事易,这两位就很难完全以自身的作品内涵长久发力了。倒是阿勃丝,在对人性的追问中知行合一独树一帜,终至高峰。这就是优秀摄影师与大师的区别。”
这一节所举例子,也是外国摄影家,缺失中国摄影家的例子。
第18节:所以,正确的历史坐标是使自己知己、知人、知摄影、知社会,知道任何一事一物一人不可凭空得来,因而知道若要于摄影上有所作为,该如何出发?不是一时灵机一动,收获几声喝彩,就以为离大师不远了。摄影好手宛如一片片经过的风景,而大师是风景与风景之间转换的地标。虔诚的生活,则是唯一可以依赖的不会枯竭的源泉。在所有伟大的照片背后,都反射着刻骨铭心的生活。时下欧美一些有才华的年轻摄影师越来越多地选择严肃的社会题材,并且花费数年时间潜心拍摄,在各大基金会和画廊、美术馆都有比较好的反馈。藏在照片里的时间,会让照片经受时间的考验,最终大放光彩。
读评:所以作为摄影人必须知道:“正确的历史坐标是使自己知己、知人、知摄影、知社会,知道任何一事一物一人不可凭空得来,因而知道若要于摄影上有所作为,该如何出发?不是一时灵机一动,收获几声喝彩,就以为离大师不远了。”否则都是空为摄影家,空头摄影家在中国实在是太多了,得了一、二次奖就漂漂然了,自以为了不起。而作者认为:“摄影好手宛如一片片经过的风景,而大师是风景与风景之间转换的地标。虔诚的生活,则是唯一可以依赖的不会枯竭的源泉。在所有伟大的照片背后,都反射着刻骨铭心的生活。时下欧美一些有才华的年轻摄影师越来越多地选择严肃的社会题材,并且花费数年时间潜心拍摄,在各大基金会和画廊、美术馆都有比较好的反馈。藏在照片里的时间,会让照片经受时间的考验,最终大放光彩。”这就是成为摄影大师的秘诀。
第19节:我们永远都需要新锐。创造出“连续摄影”(Photography Sequences)的“老”新锐杜安·迈克尔斯曾说:“我对摄影家们的最大抱怨就是:他们告诉‘已经知道的事’;或者是罗伯特·弗兰克知道的叙述。”我们需要“新锐”,并不仅仅是基于摄影,也是基于认识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需要。因此,目前和今后风起云涌的各种“新锐选拔赛”,希望不是摄影界的“超女快男”,而是让我们的头脑和眼睛真的能记住一些名字。
读评:结束语;我们永远都需要新锐。引用老新锐摄影家杜安·迈克尔斯的话:“我对摄影家们的最大抱怨就是:他们告诉‘已经知道的事’;或者是罗伯特·弗兰克知道的叙述。”作者再次强调:“我们需要“新锐”,并不仅仅是基于摄影,也是基于认识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需要。”“因此,目前和今后风起云涌的各种“新锐选拔赛”,希望不是摄影界的“超女快男”,而是让我们的头脑和眼睛真的能记住一些名字。”全文完。
读评后本人感想,说几句话:1、李楠女士是,《南方周末》摄影部主任,长期从事摄影事业的编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精通外文,对中国摄影事业了如指掌,她所写摄影论文,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说理性强,读后使人折服;
2、此文所引的例证,外国摄影家的事例较多,今后是否多举一些中国摄影家的事例,使影友更易懂明白。
3、中国摄影事业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缺陷较多,是否多提些中肯的意见,促使中国摄影走向世界。
读评者:童端友,9、25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9 , Processed in 0.12727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