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藤发表在新浪博客的《禅意的诉求-读恒父摄影有感》一文,被《中摄协网》转载于“百家论坛”2011-10-3日上,全文分12节内容,读评如下: 先介绍恒父(网名)的简历,原名邱建华,浙江开化人,1960年生,1987年前在开化文联工作,后辞职,到杭州成为自由摄影人。 他的摄影作品大多以二字给摄影作品命题,作品风格,实以形见,虚处藏神。图以蒙胧见长,思想受老庄的影响很深,作品表现以水、山、树、花等风光片为多,突出大自然的灵性。如悲风、长夜、出尘、寒江、乐水、释水、水问、素水、问道、开刑、感恩、不语等。也受外来摄影文化的影响,有观念摄影的味道,图形的内容要读者见形思义,展开想象的空间,才能体会到作品的用意。 因释藤的文章中没有图形的显现,也没有恒父的具体图片的介绍,只是笼统介绍恒父作品观后的感想,读者可能没有看到恒父的作品,体会不深。先把恒父的有代表性的作品用文字介绍一下: 《寒江》:水面一片蒙胧,有一孤舟停在水中央,色调暗褐色。 《乐水》:水中央有一渔夫在撒网打鱼,全图蒙胧。 《释水》;全图水面飘渺着雾气,看不到什么实物。 《天刑》:大漠,沙丘呈波浪形,但有一、二株矮小的灌木长在沙丘上,阳光照身后,有一小堆树影显现。 《问道》:大漠,被阳光照射,呈多个三角形,红黄色;阴影处,呈暗褐色。 《水问》:近景左边有一处突出礁滩,一只水鸟呆着。图色蒙胧。 《寒山》:高山全是蒙胧色,长着灌木丛和草丛。 《不语》:背景是荷塘,荷叶枯萎,但有一枝有莲蓬荷杆弯着腰直立着,图色呈上面黄褐色,下面暗蓝色。 下文介绍释藤的赏读文章:
第1节,第一次知道恒父的作品,是薛华克老师的介绍,一百度才知他的作品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拜读,但是这些影像却折射出一般人无法超越的境界。 读评:由薛华克老师的介绍,才知道恒父的作品。一查百度搜索,知道恒父的许多作品。对恒父的作品的评价:“这些影像却折射出一般人无法超越的境界。”这个评价,本人觉得又拔得太高了。未分析完,又肯定得这样的高度! 第2节,他的作品,色调总是沉着而寂静,框取的事物看似普通而平凡,可是却总能够在静简里呈现一份独特的影像语言。你可以说这些作品是禅意的,也可以说他的作品是诗、是画、甚至是一支曲子。每一张作品,总能给人一些思索和感悟。 读评:对恒父作品的评价:1是“色调总是沉着而寂静,”色调不是沉着,而是蒙胧;寂静倒有一点。2是构图,“框取的事物看似普通而平凡,可是却总能够在静简里呈现一份独特的影像语言。”构图确是平凡,一舟、一鸟、一木、在简静里呈现一份独特的影像语言,这个“独特的影像语言”是什么?请述其详?释藤说,这些作品是禅意的,“禅”表现在何处?诗、画、曲表现在何处?蒙胧就是“诗”吗?简单就是“画”吗?曲声从何处响起,你听到了吗?“每一张作品,总能给人一些思索和感悟”。你在文章中没有介绍恒父的一幅作品,你思索到什么?感悟到什么?不是空喊口号吗? 第3节,山水、树木、花鸟、甚至天空中一朵小小的云,也成为了作品的轴心。在这些影像里,你那颗浮动不安的心,似乎能够慢慢地沉静下来,面对自然万物,一切似乎都在逐渐地回归,又轻轻地远去! 读评:恒父的作品是用减法构图的,山水、树木、花鸟和云自然成为图的中心。怎么成为“你那颗浮动不安的心,似乎能够慢慢地沉静下来,面对自然万物,一切似乎都在逐渐地回归,又轻轻地远去!”可能是你的内心浮澡不安所形式的心理反映。我看了恒父的许多摄影作品,是没有这种心理反映,只觉得恒父的作品反映出老庄的思想,“道”的思想。“天道、人道”,自然界虚无飘渺之道。所以许多摄影图中用蒙胧手法反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第4节,自然,宇宙、生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却恰恰是人类内心最本真的诉求,恒父通过影像这个独特的文本,似乎在告诉我们自然的高尚、宇宙的浩淼。 读评:请释藤小姐去读读庄子的七篇存世的著作吧,才能更好了解恒父的作品。第一篇《逍遥游》, 庄子对于自己学说的序论;第二篇《齐物论》,是庄子的认识论;第三篇是《养身主》,是庄子的论修身的;第四篇是《人间世》,是庄子论述处世之道的;第五篇是《德充符》,是庄子论精神修养的价值;第六篇是《大宗师》,是庄子的《本体论》;第七篇是《应帝王》,是庄子的政治理想。不是你经常挂在嘴边的“谈禅”。你才真正知道“自然、宇宙、生命”之道。你才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 第5节,在这些视觉语言里,我们能够探知关于生命的诘问,那种贴近心灵的呼吸,带着东方文化的渊源流长踏歌而来;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里,我们能够聆听到自然界万物生灵最真切的语言,朴实而轻盈;在这些充满了写意和画意的影像里,我们渴望的宁静和崇尚的淡泊,如诗如曲地在拨动你的心弦。 读评:在这一节文章中,你还是一番空论。空论是对人对已没有一点用处的。恒父的摄影作品,能探究生命的诘问?能带着东方文化的源远流长踏歌而来?太夸张了嘛!你说: 第6节,在恒父的影像世界里,人是渺小的,惟独自然才是人类最终于的归宿。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宇宙、天地的崇敬流露无疑。 读评:在恒父的摄影作品中,很少有人的形象,表达的是大自然的图景。大自然是伟大的,但人更伟大。主宰大自然的是人,不是物。恒父的作品中缺失对人的反映,我认为是一个重大的缺失。也谈不上对生命的尊重。 第7节,心界即心相,人的内心渴望的,想要超越的其实往往就是你自己,当你渐渐地脱离本体,走进一方浑然忘我的境界时,才能够感知心外的世界。 读评;恒父为什么把自己的影社取名为“心界影社”,反映的是人的心灵。但是他的作品却反映人的形象很少,这是为什么?大多是反映大自然的状态。我不是说无需反映,通过对一大自然的反映,从侧面反映人对自然的认识,对宇宙的认识。心界影社应是对人的心灵的反映为重点。释藤说:“当你渐渐地脱离本体,走进一方浑然忘我的境界时,才能够感知心外的世界。”我读后感受惘然!人怎么能够脱离本体,“本体”的含义是什么?“走进一方忘我的境界时,才能够感知心外的世界。”此句含义不解! 第8节,其实所有的影像都是心相,摄影作品折射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恒父的作品,让我们欣喜地读到了内心的真和淡,这种把个人精神理念融入自然万物的视觉语言,让更多的人在红尘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净土,那颗烦躁的心能够停泊下来,从而也渴望在灵魂深处给自己找一泓可以洗涤的清泉。 读评:又是一番释藤的感情的抒发。对恒父作品的评价:“恒父的作品,让我们欣喜地读到了内心的真和淡,这种把个人精神理念融入自然万物的视觉语言,让更多的人在红尘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净土,那颗烦躁的心能够停泊下来,从而也渴望在灵魂深处给自己找一泓可以洗涤的清泉。 ”内心的真和淡,“真”是真诚之意,“淡”是淡泊,你做到了吗?我看你还未做到,还要努力。“让更多的人在红尘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净土,”这方净土难找呢!烦躁的心停不下来,灵魂深处也找不到一泓可供洗涤的清泉。主要原因在于你心不定,志不坚,诚不稳所致。只不过文章说说而已。 第9节,许多时候人总是矛盾的,渴望靠近又拒绝疏离,恒父却在影像世界里默默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心灵诉求,他用镜头摄取的那些看似具象而又非抽像的物体,其实是一种诗意化的摄影,他借助这样的文本,把传统的文化以及个人理念,一一地传递给很多迷茫的人们。 读评:人是总是矛盾的,此话是真话。但恒父的摄影作品真的达到诗意化的程度了吗?我看未必是。理由:一是恒父的摄影作品从图象来说,靠蒙胧手法来表现;二是缺失对人的主体拍摄,主要拍摄大自然的风光为主;三是用减法,只用很少具体的形象来表现,靠蒙胧隐去实体的景物,靠观者的想象猜测图片的内容,有外来观念摄影的味道。释藤又说:“他借助这样的文本,把传统的文化以及个人理念,一一地传递给很多迷茫的人们。”用蒙胧的手法,能把传统的文化及个人理念,传递给很多迷茫的人们,这简直是瞎子说胡话。做不到。 第10节,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摄影有许多种可能!那么用心感悟生命的美好和率真呢?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自然其实和人的生命一样,都是宝贵的,惟独去珍惜,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去体会、才能够让心灵的翅膀翱翔的更自由,更加禅意芬芳。 读评:这一节又是释藤的抒发感情的一段话。用心感悟生命的美好和率真呢?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你释藤小姐做到了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芬作的诗。你连情爱都抛不了,何谈革命之心。你的所谓禅意何在? 第11节,禅,这个字总是让人莫名地喜欢,可是我却无法触摸到它的气息,因为它无处可寻却又处处在,就是看你如何去感悟、去参透!恒父用影像文本在一步步地寻求这种美好的境界,也让许多观看的人们走进这个独特的空间,静下心来和自己的灵魂展开一场平和的对话,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读评:恒父的摄影作品难道说都是“禅意”的表现吗?请具体指出恒父的作品哪些地方是“禅”的表现?什么是“禅”?好象你是“禅”学大师,动不动用“禅”,来吓不懂“禅”是什么东西的影友,表示你的博学多能。(本人将“禅学”知识,用简短的文字向影友们作些介绍,另文发表) 第12节,如何你无法体会我说的这些感受,那么请你于尘世的一端静坐,端一杯茶,用心去聆听恒父的诉说吧,相信你会明白内心的呼唤和渴求。 读评:结尾句,有些胡说八道,影友们不是尼姑、和尚,去静听恒父的讲道说法。 读后留言:1、释藤又高举夸张之法,把恒父的作品捧上了天。不实事求是地评价恒父的作品。 2、用“禅”来吓影友,请恒父自己来解释作品的含义吧!他还活着,人住在杭州。 恒父说:“弄清楚心境、感觉、形、技巧、工具的关系,则可谈创作;抛开知识、学问、功利、得失,则可言审美”,他自己谈得多么实际。而释藤呢,天马行空,越说越玄,反倒使恒父的作品失去了真谛。 3、全文没有一幅介绍恒父的作品,空对空,主要是释藤自己发一通自己的感想罢了。 读评者:童端友,10、9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03 , Processed in 0.21236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