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媒介发展,我以为有三大态势:媒介融合、视觉传播和资本化运作。在读图时代,传播围绕着图像展开。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资本化的运作。在这种背景下,以彻底的方式进行视觉生产力的改革,未尝不是顺势而为,抢占先机。
20分钟的PPT看下来,觉得有意思了。将三家报社的摄影部合并为图片中心,分成记者部、编辑部和拓展部。前两者主要承担对集团各报的摄影报道,属于老实本份的工作;而拓展部,主打与200多名社外签约摄影师的联络、培训;外带办展览、搞比赛、编画册,国内外采风、品牌包装推广等等--怎么看怎么有了点产业经营的意思。另外,图片网、他们叫做视野网,微博、视频一个都不少,均有专门人员管理维护,固定上传摄友国内外达数千人;不但对内发稿,还对外销售,连CFP、东方IC都上视野网买过不少图片。看来,这家图片中心的野心不小,不但想通吃集团发行覆盖之下的摄影资源,运筹媒体摄影机制的新格局,还想拧出一道图片产业化链条,报道、资源、人气、市场全都要! 尽管图片中心目前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如他们自己所说:"只是一只脚刚刚抬了起来"。但悄无声息低调运作一年,能"活"下来,并且还能让参与其中的诸色人等感觉很有些"活头",已实属不易,足以作为标本让理论者与实践者都来好好研究一番,总结经验规律,以图借鉴。我感兴趣的,不是那些一目了然的大框架、大模型,而是其间运作的种种细节。比如,原来的各摄影部主任们如何安置?一图多发是造成雷同还是形成差异?内外均发稿,那么记者的考核与分配如何处理?原本各报存在的先天差异如何在一个图片中心内取得平衡?脱离报社自成一家,人员的归属感、凝聚力与竞争意识何去何从?......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问题可能就是图片中心未来发展必须认真应对的关键,处理好了,现在的野心才会变成将来的现实。 作为同行,我衷心地希望图片中心能有一个良好的前景。这倒不是因为我开了会必要说些好话客套恭维一番,或是因为那里有我熟悉的师友就心有所向,而是基于目前媒体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或许,集团图片中心的模式将是视觉系统进行专业整合之后必然到来的机制整合。 当代媒介发展,我以为有三大态势:媒介融合、视觉传播和资本化运作。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壁垒,将信息进行原子化分解之后在工业流水生产线上排列组装,形成同时诉诸于多种感觉的新媒介产品。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视觉传播作为基点的,因为一张十几K的图片就能传播一个完整的内容,图片和图像成为最容易组装和最有商品潜质的介质,在读图时代,传播围绕着图像展开。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资本化的运作。从集团兼并,到跨媒体发展,以至于报业上市,无一不是资本之手暗中操控。在这种背景下,以彻底的方式进行视觉生产力的改革,未尝不是顺势而为,抢占先机。 同时,必须注意到,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融合更鼓励的是专业,是对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具体到一个图片中心,我认为应培养专业的多媒体记者,而不是由摄影记者兼任;应培养具有市场敏感和国际眼光的图片编辑,而不是将图片编辑等同于修片匠;应培养能以影像表达观点的摄影记者,而不是只鼓励发稿量和见报率。...... 浙报集团近年来引进不少人才,包括摄影方面,我想,这足见她想在新闻摄影方面有所建树的决心和能力。有野心,是好事;那意味着有想法,有策略。这是值得长期关注的一个标本,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09 , Processed in 0.07615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