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简述《红都陕北美术作品展览》的学术价值

2011-10-13 15:56| 发布者: g562211| 查看: 2113| 评论: 0|原作者: 巩志明|来自: 巩志明博客

摘要: 凝聚时代精神 传播红色记忆 ----简述《红都陕北美术作品展览》的学术价值 巩志明 我以为,张文忠策划的"红都陕北美术作品展览"是"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之后,陕西美术集群在全国的又一 ...

凝聚时代精神 传播红色记忆

----简述《红都陕北美术作品展览》的学术价值

巩志明

 

     我以为,张文忠策划的"红都陕北美术作品展览"是"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之后,陕西美术集群在全国的又一次高端展示,也是一次具备思想性、学术性和市场性研究价值的策划类美术作品展览的成功个案。本次展览汇集了近60名陕西知名画家的近60余幅精品力作。作品充分体现了21世纪中国画家对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13年革命实践和历史传统的尊重和铭记,再现和表达,提炼和创作。

     回顾共和国60多年的历程,其实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从来就没有从公众视野里消隐,在许多特定的年代,它甚至是代表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最强音。但是,今天的中国文化已经丰富多元且饱含人文精神,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与过去迥然有别的个人化、私语境、市场类型的业态趋势,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何既能承继优秀传统,又顺应时代变化呢?"红都陕北美术作品展览"的推出,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思路,找到了有一种表达的可能。

    艺术创作如果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历史感,脱离了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其实必然会日复一日地陷入到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这样的艺术即便是能赢得了局部,也赢不了全局;能赢得了市场,也赢不了人心;能赢得了今天,也注定赢不了永远!这种艺术创作注定是肤浅的,是没有前途的,也是会很快被遗弃和冷落的。当代艺术家如何汲取既往红色题材创作的教训,不再一次次沦为时代浪潮的泡沫和政治宣传的工具,这是我们要时刻清醒的底线。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我们的艺术只有饱含深刻独到而又丰富鲜活的生活体验,细腻入微而又独辟蹊径的人性洞察,温情理性而又全新罕见的历史视角,加之独具匠心的艺术升华和表达,才可能真正经得住历史考验,经得住时间的销蚀。

    这次展览中许多画家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们的作品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呈现自己风格形态,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艺术才华层面了,也不仅仅在个人模式化的坐标里水平移动,复制自己,而是在与过往历史对话、反思、交融、出脱,通过他们的这些红色陕北的画作系列,我们能看到中华民族的艰巨历程,能看到我们中国人的时代精神是如何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能看到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而这些凝聚着集体记忆、时代精神、艰巨历程的视觉形象里又散发和辐射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画家集群的文化气质。

     周秦汉唐深厚的历史积淀、民间艺术的丰富滋养、延安红色文艺的深远影响以及"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的当代意义。有人把陕西美术的传统归纳为这四个板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还是比较认同这种对当代陕西美术的源头化梳理:这四大板块中,对于延安红色文艺以及黄土高原地域文化对于美术工作者的深远影响,这次"红都陕北美术作品展览"给予了最新的视觉表达和集群化展示,红色题材以及黄土高原地域文化的美术创作,表面看是用视觉艺术的形式向公众传播历史原境或历史形象的艺术家个人表达,但是其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是对一个国家民众记忆的不断传承与不断唤醒。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表达和展示的突破口,选择了主题创作类国画,以展览出版的形式在陕西美术的最强项上得以整合和实施,以传统和现代的复合面貌呈现,不仅耐人寻味,也值得深思。用老话说,也堪称是"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

     这次展览几乎每个画家都体现出强烈的原创性和个人色彩。红色美术红色艺术的最大天敌就是缺乏个性,几乎既往所有的艺术实践和时代进程都是在强化思想性的共性,而为了这个“共性”或多或少都削弱了艺术家的原创性和个性的张显。难能可贵的是这次画家们集体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将之落实在作品中。

     王金岭的《青纱帐》,张之光的《万里黄河一壶收》,不仅有别于所有类似题材的切入视角和语言表现,而且与画家自己长期形成的风格模式也大相径庭。年迈名高的大家如是,年轻有为的画家也不含糊,武西明的《吴起会师》在粗砺强悍的线条中传递的是生命在极致状态中的怒放,其中你细看慢品,还夹杂一丝生命的凄美和细腻;王珠珠的《向阳花》则表达了青春在高原骄阳下的葱绿和嫩黄,其中既有早年邢庆仁《玫瑰色的回忆》的秉性,又有而今更多的人性渗透和价值担当。周正、周晓父子合作的《南泥湾》简直就是一曲历史记忆的当代颂歌,在高唱诗意的历史和历史的诗意。张小琴的《丁玲》、杨季的《战地黄花》、吴晓丽的《东方欲晓》,苗壮的《高梁高》、崔伟刚的《陕北高秋》、刘军利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刘庆华的《人民战士》,周清的《白毛女》等都充满了精品意识,这些作品承载着艺术的勃勃生机和无法穷尽的探索精神,在当前商品意识浓厚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以自己的执着和真诚证明了陕西画家是如何坚守一个艺术家的独立性和原创性的,其中许多人已经将之珍视如生命一般!

     可以说展览的作品在视觉追求、价值取向、艺术趣味上不尽相同,而且距离拉得比较开,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独具的艺术面貌、艺术语言,和形象表达,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正是每个画家对于自己参展作品的尊重和珍视,"红都陕北美术作品展览"才得以建构自己的学术品质,才能散发寻常展览无法企及的魅力和影响。

      我相信,这次展览将在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近60位陕西画家的豪华阵容,以及由这些风格独特而又鲜活的作品组成的红色陕北视觉集群将在当今五光十色的视觉艺术传播中,形成自己强劲的视觉标识和精神辐射,由之衍生的和强化的品牌力量和价值更是值得期待。这次陕西画家集体探寻中国画的笔墨更新与时代表达的实践,将牵引着当代中国美术的方向。这些陕西代表性画家主题集纳式的联袂展出,无疑是《长安精神》巡回展之后当代陕西美术的又一次巅峰呈现,对于中国美术理论界深入解析"长安精神"巡回展之后陕西美术的发展状态,把握当代陕西美术的格局,指导市场理性收藏陕西画家的经典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传播价值和指标价值。

                                                      辛卯秋月 于不不居

附图:

      

张之光的《万里黄河一壶收》

 崔伟刚的《陕北高秋》

张小琴的《丁玲》

周清的《白毛女》

刘军利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刘庆华的《人民战士》

武西明的《吴起会师》

王珠珠的《向阳花》

杨季的《战地黄花>

王金岭的《青纱帐》

周正、周晓父子合作的《南泥湾》

苗壮的《高梁高》


吴晓丽的《东方欲晓》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15 , Processed in 0.11195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