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夏之际,画家梵谷第二次赴四川青城山写生。其终日居住在深山道观,采岚霞,推暮霭,早出晚归,整整一月,得写生作品40幅。2000年梵谷首次到四川写生,遍走青城前后山以及峨眉山,也是一个月。青城山之于梵谷,有如福地洞天,身为陕西画家的他自幼临习秦岭山水,学画三十余年,进秦岭写生何止百次,秦岭终南山水那脉络分明、巍峨耸峙、连绵坚凝、风骨峭拔的视觉符号已然深化在他的血液之中,然而与秦岭山水迥然有别的四川青城山却全然是别样景观水秀、林幽、山雄,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掩映,一派幽然。遥远而又亲如梦境一般的山水使梵谷在极为松弛的状态下与山水消融、通融、圆融,心象与造化在和谐,亲在。 梵谷出生于蓝田白鹿塬,其父樊敬平为著名画家,是蔡鹤汀先生的入室弟子。其自幼随父习画,之后得到长安画派诸多先贤的指教。学画三十余年,远溯宋元明清诸家之典范,近得长安画派以及陕西诸多名家之所长。最为难得的是梵谷凭悟性借机缘深得其中一二家精髓,有所悟,有所得。上世纪80年代初,赴京在张仃先生门下求学,90年代初又在西安美术学院进修两载,亲炙赵步唐、赵文发诸先生。物转星移,天人造化,长安万代,万代长安。长安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祖国的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加之近三十年来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时代氛围为艺术家提供了最为丰富和广阔的生长时空。梵谷好风凭借力,日积月累,画艺精进,渐渐小成。 回顾近60多年的中国画,路途曲折艰辛,前有体制羁绊,后有市场制约,画风浮躁,路径不辨。窃以为,学习中国画的路径有三条: 一、临摹前人画作、笔墨的感性和高度都需要从前人的传统经典中传承、去提纯,去复合,去结晶,去升华,日久天长渐渐有见地,出觉悟,生自我。 二、从真山真水中寻求原创性的笔墨表现,从而突破程式,踏上新的笔墨高度。这个真水真水还不能也不应该禁锢于一山一水,仅仅是三步开外,自家菜园。还必须有一定的出走,开视域,见世面,胸装千山万水,化为笔下方寸万里。 三、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式和精华之中,诗书画印、琴棋书画,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养浩然之气,修清净之心,借岁月以成长,拜坎坷为滋养,边走边调动,越活越透亮。内敛生养,燕居静坐。看世事变化守护个人肝胆,顺应进步潮流培养一己肚量,年高而渐成。 检点、咀嚼、欣赏、对照梵谷这批青城山写生画作,我大有感慨。 首先、梵谷的卓荦之处在于,转益多师而不为规范所缚,自辟蹊径又不急于自成家数。审视梵谷的画作,他笔下明显有何海霞、康师尧、郑乃珖、张仃等诸多先贤的风骨,然而,拆骨还父,拆肉还母,遗貌取神,不露真身。 当今画坛,以急于出脱自家面貌者众,所谓自家面貌无非是个人画风,画风者习气也。习气可以通过专供一个题材,一个技法,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来达成。然后有自家面貌后也容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简单重复,将艺术失陷与匠工之境。究其根本,国画之根本在于打基础,打基础的时间越长久,越扎实,起身才能走得远。求脱太早,不如守蓝。海纳百川始能成其汪洋恣肆,吸纳传统然后消化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滋养自己才能闪转腾挪、冶铸自家风貌。梵谷之画意融趣合,沉着稳健,雄厚质朴,有沿有革,新而不崭。没有沾染上今之流弊胡涂乱抹,远离了浮躁,根基纯正,来路清晰,去途迢迢,甚好。 其次,梵谷画作的线条是以古拙、迟重、沉着、雄浑为主,不是染,也不是皴,而是笔笔写就,因而有变化,有厚度。若是大笔轮扫,横抹纵涂,有外相而乏内涵,多虚势而少静气。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也是线的修炼。点线聚合着中国画的深奥和变化,也传播着中国画的高古与生动,出身修为、个性机遇、性情境界都在其中,遇高深而显智慧,见浅薄而露笨拙。因人而异,岁月流转,生命长存。 古人云:"多骨直劲者圣,无骨无力者病。" 梵谷写生中有几幅干笔焦墨作品,笔干而不枯,墨焦而不索,中得膏脂,外显韵味,干裂秋风,润含春泽,将山水以枯笔写元人规法提至新境,可见其致力深焉。而水墨作品讲究水法、墨法,信手拈来妙造自然,点画狼藉皆成规矩,奋笔落墨放不散,收不拘,唯见一派生机。 再次,梵谷本姓樊,幼年遇高僧改名为梵谷。从此慧心兰质,追求笔沉而意静,向往高古境界。董其昌:"字须熟而后生,画须生外熟"。绘画成为艺术的首要标志不是画的工不工,而是画的俗不俗。诗要孤,画要静,心静则画静,才能完全清高脱俗,无人间烟火气。 还值得一说的是,"无人间烟火气"往往被俗众误会为画面中不表现人间气息,要近可能远离人的情感和生活。其实差异,一切艺术都是为人的精神生活服务的,也是为滋养人的心灵而存活的,如果不反映人的感受那艺术的价值无所附丽。梵谷性情澄明,有向佛之心。然而,他的画作生活气息浓郁,一树一石皆见情义,一舍一桥,别具生机。 我欣赏梵谷,是因为其画看似风格不著,去古不远,但是细加品味,他的写生,山有基,水有源,树有根,风有向,路有径,更精妙的是山回路转,溪流不懈,屋显径隐,风啸松林,云蒸霞蔚,雁飞人行,笔墨融合南北宗,丘壑繁密,层层叠叠,气象峥嵘,化机流溢,观赏可养心,相处能冶情,久居必悠然、陶然、泰然。 有趣的是,40幅写生作品中,《二王庙》为事后凭记忆写就。其题记云:"辛卯年四月赴川写生游灌县都江堰时忽风雨连绵不能成图,归来从摄影出之"。对比此幅与其余写生作品,几乎没有差别,如果硬要说区别,只能说此幅已经达到了眼前无胸中有手下融笔底生纸上化的境地,笔墨恣意,从容自在,真正是将写生与作品融合了。 黑格尔说:"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应外在的机缘而创作出来的。"梵谷说:"我是把速写当素描画,把写生当作品画"。其心幽静,其性文慢,其画可赏可品可观可居,面对者尽得方寸寻丈,咫尺千里之势,之趣,之乐也。我素知梵谷画名,今见这批写生作品,印象颇佳,总体感觉是一句话:其功力好,画不俗,此言尽也,再说就是奉迎违心了。 是为序。 辛卯初伏于不不居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5:28 , Processed in 0.07460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