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再说布列松陈(陈伟德)的摄影探索

2011-11-3 16:35|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5437| 评论: 0|原作者: 林路|来自: 林路博客

摘要: 早些年在杂志上介绍陈伟德的作品时曾经说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对中国摄影影响最大的世界级大师人物,莫过于美国的安塞尔·亚当斯和法国的亨利·卡蒂尔—布列松。前者的地理风景被中国风光摄影师误读后幻化出颇 ...

早些年在杂志上介绍陈伟德的作品时曾经说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对中国摄影影响最大的世界级大师人物,莫过于美国的安塞尔·亚当斯和法国的亨利·卡蒂尔—布列松。前者的地理风景被中国风光摄影师误读后幻化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唯美主义风光,后者则对现实主义的街头抓拍流派产生了切切实实的影响——陈伟德就是从那个时候(1984年)开始街头纪实的拍摄,而且一拍就是将近30年,所以他将最为崇拜的大师姓氏作为自己的命名(布列松陈),也就名正言顺。


当时我的研究生唐卫在我的博客上这样写道:昨天的工技大摄影展我去了。认识了一些人,有个叫陈伟德的照片,他给我看了,名字叫做《布列松的诗人》,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拍得真不错!有人怀疑人心浮躁,而今是拍不出持久永恒的照片的。昨天觉得仿佛过于悲观,因为毕竟有人因为兴趣而追求执著。我是比他们差多了,在拍照上可没那么持久。




的确对于陈伟德来说,很普通的胶片相机一直用到今天,进口的黑白和彩色的反转片却是不二的选择。前些年用过一段时间的数码相机,如今也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继续他的胶片的实验空间,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留下了机械卷片的魔幻音质,同时也幻化出街头影像的千姿百态。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当年他曾将厚厚的几大本自己制作的摄影集放在我的面前,一页页翻开时,上海街头的节奏和旋律自然活了起来,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
这一个个系列,包括《私人经营者》和《私人留影簿》等电影般的长卷,关注的就是上海街头的人,以及和人的生存空间发生关系的城市背景,从而构成了摄影者所说的“互动场中的人·文化·城市·跨越”这样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命题。他就像是一只“猎犬”(原谅我不太恰当的比喻),行走或蹲伏在街头,充满期待和热情的目光始终注视着眼前的瞬间流动,或是不露声色地随即捕捉,或是满怀诚意地邀人入镜,但是不管哪一种方式,他都希望将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思考能量,释放在这些独具个性的画面中。也正如摄影者所说:胶片上的影像积累是解读细碎生活的唯一文本——的确,这些细碎的生活在这样一本本厚厚的影集中展开时,的确让我们读到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陈伟德依旧“不改初衷”,继续他在街头“疯狂”的实践。这里所选出的一组画面,正是这些细碎生活的戏剧化和浪漫化的集中体现,也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当年卡蒂尔—布列松具有超现实主义街头影像的当代上海投影。所以,这时候的陈伟德——应该是“布列松陈”,就已经有了足够的胆识,推出他的这些作品,让我们有一番可以评说的理由,或者,通过他的作品评说上海以及整个都市摄影的妙趣横生。



有人说,以卡蒂尔—布列松自居,似乎有点狂妄!但是恰恰对于当今的中国摄影界来说,缺的倒是这样的“狂妄”。我们完全可以从摄影者这些混杂着理智和激情的画面中,感受到发生在都市中的自然生态与文化冲突的现状,给人以莫名的躁动和反思的可能。这样一来,“布列松陈”通过他的“居室影廊”,正在慢慢向世人展现一种独特的美感,相信大家也会有更多新的期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10 , Processed in 0.07123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