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评读释藤写的《秋日,赴一场茶辽之约》一文

2011-11-4 12:10|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1555| 评论: 0|原作者: 童端友|来自: 中国摄影在线

摘要: 释藤写的《秋日,赴一场茶辽之约》一文,在《浙江摄影网》“释藤博客”上发表了,全文用20小节文字叙述和友人赴临海市永丰镇茶辽村游览,附有7幅茶辽村的风光照片,拍摄时间2010-12-9,风光照片的主要内容是茶辽的红 ...
释藤写的《秋日,赴一场茶辽之约》一文,在《浙江摄影网》“释藤博客”上发表了,全文用20小节文字叙述和友人赴临海市永丰镇茶辽村游览,附有7幅茶辽村的风光照片,拍摄时间2010-12-9,风光照片的主要内容是茶辽的红枫树和满山的竹林及古道。此篇属游记体散文,现观读后,点评如下,和广大影友共研讨。(图略)
第1节、秋天说走就走了,甚至比翻一卷书还快,庆幸自己在这个季节辗转之间,及时赶赴了一场约会,了却了多年以来的夙愿。
评读;晚秋是枫叶飘红的季节,正象北京香山红叶一样。应友人之约,赴临海市永丰针茶辽村游览,了却多年的夙愿。作为文章的起首,也说明游览的起因。
2、茶辽,潜意识里似乎和我早就相识。也许是因为它素朴的名字,那么亲切,却富有质感;也许是因了它娇羞的脸庞,如浮动在心头的一个梦境,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深处。
评读:点明游览的地点是茶辽。交代地点。也抒发几句对游览茶辽的思念。
3、无数次在别人的影象里,悄然凝眸它的身影,被它纤细,温柔的眼神陶醉;又或者细细幻想与它邂逅的那一刻,将是如何地诗意和浪漫。
评读:这一节有无风捉影的抒发。没有去茶辽之前,就描写一番:“悄然凝眸它的身影,被它纤细,温柔的眼神陶醉;又或者细细幻想与它邂逅的那一刻,将是如何地诗意和浪漫。”看了以后再抒发感情也可。
4、这个秋去冬来的日子里,彻底把心事摆放到一边去,让喧嚣,繁杂、一切琐碎的凡俗之事通通远离而去,我只需要静静地赶赴这场盛约就行。
评读:这一节是写临去之前的情景。
5、青姐他们来接我的时候,阳光透过澄澈的天空照射下来,看到青姐的笑容,我觉得比阳光更温暖。原来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感觉,不是因为距离,不是因为相识的久远,只是一种感觉。
评读:释藤的友人叫青姐,青姐接释藤的时候阳光明媚,笑容可掬,是要好的朋友。
6、大建老师开着车子,这个和善的人,依然有着淳朴的笑容,和初识那次一样让人觉得亲切。
评读:又一友人叫大建,是一位老师,他开着车子来接释藤。大建老师的为人;和善、笑容、亲切。
7、车子离开宽阔的柏油马路,城市被远远地抛在身后,在这个薄凉的时光里,所幸有了青姐的茶辽之约,让我那颗悬浮的心得以有了片刻的安静时光。一直以来,蛰居在小城,整日忙碌奔波,经常觉得内心压缩,禁闭,似一道深墙重院,把自己锁的很牢。于是偶得闲暇,便去山间,丛林,那些远离闹市之地,静享片刻悠闲时光。
评读:车子离开仙居小城,释藤又发幽想:“一直以来,蛰居在小城,整日忙碌奔波,经常觉得内心压缩,禁闭,似一道深墙重院,把自己锁的很牢。于是偶得闲暇,便去山间,丛林,那些远离闹市之地,静享片刻悠闲时光。”
8、车子行走几盏茶的功夫,茶辽终于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披一层神秘的面纱,姗姗而来,于青山绿水之间,凝眸而立。
评读:车子从仙居县城出发,经永丰镇(原叫留贤)沿龙潭坑古道石级直上攀登,就可到达目的地茶辽村。释藤描写几句:“茶辽终于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披一层神秘的面纱,姗姗而来,于青山绿水之间,凝眸而立。”可惜少了对龙潭坑的描写:坑水清沏,象一条青龙从上而泻,发出轰隆响声。两旁茂林修竹,苍翠欲滴。快到山顶,只见一片红枫挺身而出,高大巍峨,不逊于北京香山红叶的风光。
9、浮尘、喧哗、嘈杂、内心纠结已久的念想,此刻彻底抛开,我和青姐姐像两个未失童真的孩子,欢笑着,雀跃着,迫不及待地推开车门。
评读:表达了释藤和青姐两人到达茶辽村的喜悦心情。“我和青姐姐像两个未失童真的孩子,欢笑着,雀跃着,迫不及待地推开车门。”
10、茶辽,满山的秋色,此刻正以一种灿烂,绚丽的色彩迎接着我们的到来。古道悠长,驳斑而沧桑,这条旧时通往杭州的商道,让我感受到了一股历史的厚重和积淀,千百年的守望和踩踏,似乎没有让它褪色,相反地却愈发地凸显了自己独特的光芒,内敛、素雅,似一位老者,睿智而沉着。
评读:对茶辽村的描写:秋色,此刻正以一种灿烂,绚丽的色彩迎接着我们的到来;古道,悠长,驳斑而沧桑,这条旧时通往杭州的商道。抒发感受:让我感受到了一股历史的厚重和积淀,千百年的守望和踩踏,似乎没有让它褪色,相反地却愈发地凸显了自己独特的光芒,内敛、素雅,似一位老者,睿智而沉着。
11、沿着古道拾级而上,光滑的台阶上,落满了片片树叶,踩上去,能够听到悉梭之声。古道两旁,翠竹依依,古树参天,茂盛而繁密。香樟的叶子依然稠密,不过却结了不少黑籽,有鸟雀在枝桠上啄食,不时啾啾鸣叫,清脆而喜悦;松树高而大,虬枝苍劲有力,让人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
评读:对茶辽古道的描写;台阶,光滑的台阶上,落满了片片树叶,踩上去,能够听到悉梭之声;翠竹、古树,翠竹依依,古树参天,茂盛而繁密;香樟,叶子依然稠密,不过却结了不少黑籽;鸟雀,在枝桠上啄食,不时啾啾鸣叫,清脆而喜悦;松树,高而大,虬枝苍劲有力,让人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这一节的描写,还比较细腻,观察比较仔细,写得比较好。
12、江南的四季总是有让人惊喜的景色,这个季节的茶辽更是如此,你越往上古道而上,内心的喜悦更甚。今日我是寻梦而来,亦为了那满山的红,清香的枫叶而去,此刻终于抵达,如此靠近它轻盈的呼吸,又怎能不满心欢喜呢?
评读:表达自己到了茶辽喜悦悦的心情,见景生情。满山的红叶,清香的风叶,又怎能不满心欢喜呢?
13、翠绿丛中点点黄,片片红,目光流转之间,才蓦然发觉,那一树树枫叶正以生命里最绚烂的色彩,极尽本能地张扬着,却又如此贴近我们的视线。高大的树干上,细小的枝杈间,一片片充满诗意的枫叶,在阳光下透着薄薄的暖意,秋虽已走到了尽头,对于它们来说,迎接的将是无情地凋零,可是这样绚丽的色彩,却是积极的,火红灿烂的,丝毫没有颓靡之气,相反地却如此热烈,又如此风情款款。
评读:对枫叶的颂歌。叶,正以生命里最绚烂的色彩,极尽本能地张扬着;枝干,高大的树干上,细小的枝杈间,一片片充满诗意的枫叶,在阳光下透着薄薄的暖意;
14、也许这样的火红是一种姿态,落叶的凋零对于树来说却是一种新的开始。轮回过后,又将迎来崭新的春天,枫叶也是如此,由绿转黄转红,然后落地成泥碾做尘,都将是生命的历练和蜕变!其实我们的人生不就是如此的么?看淡了这样的更替轮回,那么又何来纠缠和无奈呢?
评读:对落叶的轮回,联想到对人的生命历练和锐变,最后一句正因为没有看淡了更替轮回,所以人生带来了无穷的纠缠和无奈。
15、拿着手中的相机,定格了这个季节最绚烂的色彩,瓦蓝澄澈的天空,衬着火红的枫叶,和翠竹摇曳成冬日最奢华的舞姿,而我将张开轻盈的翅膀,轻舞飞扬在这条茶辽古道上,洒落满地的诗情画意,捡拾最灿烂的心情。
评读:拿相机拍摄的心情。火红的枫叶,碧绿的翠竹,我将张开轻盈的翅膀,轻舞飞扬在这条茶辽古道上,洒落满地的诗情画意,捡拾最灿烂的心情。景情相融。写得好的。
16、一路欢歌,一路轻笑,所有的抱怨和不快通通随风而散,青姐姐切切的叮咛,更似暖暖的阳光,让茶辽的秋色更是深了一层又一层!
评读:游览时的欢歌笑语,让茶辽的秋色更是深了一层又一层!
17、坐在安静的小村落里,围着石桌,吃着家常的饭菜,感受这里遗世而淳朴的民风、民情,内心空阔而通透。原来许多时候,不是因为生活在哪个环境,无论城市或者乡村,其实都束缚不了你的心灵,重要的是自己懂得如何释放!
评读:这一节描写茶辽的人文景观,民风民情,写得不够浓重。主要的是作者对茶辽的历史不甚了解。茶辽村民绝大多数都姓“郑”,是台州文教的始祖郑虔的后代。郑虔,唐代学者,曾任广文馆博士,台州司户参军,台州教育的启蒙人。和唐代杜甫是知交,郑虔因性刚直,贬到台州为官,设馆授徒,从事教育,首创官学,为台州的文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临海市城区八仙岩设立郑广文纪念馆。郑虔死后葬在临海大田街道白石村,他的后代移居三门县高枧村,到了后代养晦公时,部分移居临海茶辽村繁衍至今,所以后代均姓“郑”。
18、或许,这个茶辽之约本就不是梦,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千百年的等待只是希冀你能够明了。人生有太多的困惑需要自己解答,大自然只是一个沉默的智者罢了!而那些古道上,台阶上闲散而行的旅人呢,是否又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梦境呢?
评读:茶辽村地处温州、台州至绍兴、杭州的要道,是行人必经之路。风光 秀美。是否有行人的梦境,因各人情况不同而异。释藤游览时,要沿石级而上。现在是村村通公路,到茶辽游览,可公路直上,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吃饭、住宿很方便。是看枫叶山景的好地方,村民也逐渐地富起来了
19、人生如歌,似这满山的枫叶一般,都得经过风雨寒霜,经过喧嚣和繁华、孤独和惆怅、才能够在秋冬之际渐渐归于淡泊和平静。
评读:感叹人生。似这满山的枫叶一般,都得经过风雨寒霜,经过喧嚣和繁华、孤独和惆怅、才能够在秋冬之际渐渐归于淡泊和平静。最后一句是否改一下:才能够在秋冬之际有繁荣和富足。更切实际。
20、而我,愿意伴着这片刻的时光,融入满山的秋色里,在茶辽个远离红尘之地,静享属于自己私密和芬芳。
评读:结尾句,要改一下,茶辽不是远离红尘之地,它离临海市城区很近,只有十多公里,将融入城市范围,走向现代的繁荣。
评读后的感受:
1、游记散文,不但要写自然景观,而要写当地人文景观。释藤游茶辽村只写了自然景观,缺失人文景观,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茶辽村历史的了解。
2、茶辽村的自然景观主要有枫林、古道、奇松、竹海,古道上的色彩艳丽,黄、红、青、绿相间,流水淙淙,清沏明亮,赏心悦目。人文景观是郑虔的后代的居往地。
3、茶辽人靠山吃山,在山边的梯田上种植粮食,水稻、蕃薯、芋头、土豆、玉米等,靠解决日常口粮问题,更为重要的靠满山遍野的毛竹和林木,每家每户都是竹木工艺的编结能手,竹椅、竹筐、竹箩、竹笤帚、竹篮等,还有木制品木椅、木桌、木橱等。这些工匠已走出大山,在临海城区开门店,设立加工厂,做起老板来了。我们台州学院的在职老师郑友霄,就是从大山走出来的大学生,他编了《茶辽故事》一书,详述了茶辽村的变化。你看看,世道在变,人在变,山也在变。你也会变的,世界也在变啦!
4、我在职期间,因工作原因曾到过茶辽村四次,和村老书记郑小满很熟悉,所以对茶辽村也略有了解,供你参考。
评读者,童端友,11、4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3 , Processed in 0.07693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