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2011-11-14 15:50|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2098| 评论: 0|原作者: 林路|来自: 林路博客

摘要: 当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面对每一秒钟都有数以亿万次快门声响起的“超现实”的现实,“为什么要摄影”自然成为一个无解的命题。然而当新华社摄影部高级编辑、摄影评论家陈小波以“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为题出版了厚厚的 ...

当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面对每一秒钟都有数以亿万次快门声响起的“超现实”的现实,“为什么要摄影”自然成为一个无解的命题。然而当新华社摄影部高级编辑、摄影评论家陈小波以“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为题出版了厚厚的两大卷访谈录时,却逼着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摄影的一切可能。是的,“为什么要摄影”的答案千奇百怪,然而一旦当摄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这样的命题也就显现出别样的神圣意味。现在我们看到的《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分为纪实卷和新闻卷两本,文化艺术出版社),是陈小波从2004年开始历时6年,先后与44位中国最重要的摄影家访谈的结果,也是第一次对当代中国摄影家话语的大规模采集,谈话内容已远远超出摄影本身。

六年来的对话,如陈小波在自序中写的:“这四十余篇访谈进行的时空现在想想都有些乱:有的在乡间的油灯下,有的在博物馆,有的在小小旅舍,有的又在大酒店;有的就在我或他的办公室,有的就在同行的路上,还有的在飞机上、网络上……许多访谈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会我等他、一会他等我,一会儿邮件、一会儿见面,持续了好几年。有的访谈光录音就好多个小时,有时候提纲写了80~100个问题,有时候一个没有,张嘴就问,还有的干脆就是一堆大小不一的纸片整理而成。而更多的访谈,我们一直进行了20年——从我认识摄影者的那时就开始了。”

十年磨一剑,结果是,这是一套非常好看的书(书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好看是最重要的,让人读不下去的书无法实现其最终的价值),也是摄影人应该找来好好一读的书。那天在平遥,陈小波说要送我一套,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于是晚上站在水泄不通的客栈走道上,听陈小波和摄影人对谈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拿到了小波签名的这套书。小波在书上写道:我慢慢写,你慢慢看。于是,回来后,尽管一直忙得够呛,但是还是一有时间,就读上一篇。终于,在这样一个深秋阳光明媚的下午,写下一些感想,重要的是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套书,读一读这套书,看看他们为什么要摄影?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摄影?真的很有意思,不是吗?

陈小波的访谈有其明确的立场,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直觉,不屈从于预设的偏见。我选择的都是我认为独立于周围环境而不顾功利的摄影家。我用了20多年的时间,或与他们同行,或在不远处静观他们的摄影行为。我的每篇访谈,早已不是仅谈论摄影,而是照片后面的路径与秘密。访谈中,我需要站在中国历史的角度,通过摄影者的话语来了解他们在当代摄影史上扮演的角色;我还要站在他们个人的立场,倾听他们来自内心的声音。我深知我必须下足够的心血和劳动,从摄影家个人记忆中保存历史、记住他们代表的那个时代。将来,这些人物将复活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时代。”

比如,她逼着于德水说出了摄影的真谛:要知道,摄影能达到“视觉的经典”还只是一个层面,由此能让人进入一个思辨的空间,才是影像更大的魅力所在,这才是摄影其“真实”表现的力量。又比如她通过访谈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呐喊的、热血的、对社会不良与不公充满义愤、对老百姓满怀感情,这就是贺延光。他在业内获得的尊严来自于责任感,他独有的人格力量也来自于责任感。……贺延光认为这正是所有勇敢正直和富有同情心的摄影记者的光荣所在。

于是我们又可以回到书的前言中刘树勇的那段话:一种好的文字,包括这册规模不小的访谈结集在内,重要的不是回答了什么问题,而是它开启了一个讯问,并将所有看到它的人引入了这个需要回答的人群。它让读者心中起了涟漪,甚至暂时失去了平衡。唯有当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之央找到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之时,这种平衡才能重归内心。

的确,一张好的照片,一本好书,评价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也正如美国摄影家佩奇在1950年的一次会议上对纪实摄影的讨论所提出的自己的观点:我以为他们所关心的,并不在于生活是“什么”,而是和“为什么”关联。他们更多地是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

也就是说,让人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答案,远比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来得重要。所以当我们慢慢解密这些优秀摄影家成功的过程时,通过陈小波的访谈,得以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每一个人属于自己的归属。

此外,这套书之所以好看,还因为除了访谈之外,每一位摄影家的对话结束之后,陈小波还邀请了各方面的学者做出了经典的点评,让人眼前又是一亮。

陈小波告诉我们:我的访谈一切就绪,准备出版。我的好友,物理学家兼诗人棉布说:慢!小波,你要想使这本书多年以后还站得住脚,不让人觉得是你自说自话,应该请学者来给这些摄影者定位。她还建议,这些学者不仅仅是影像学者,更应该有历史学家、哲学家、新闻学家、社会学家、美术史学家……于是我们在这里除了看到顾铮、杨小彦、鲍昆、刘树勇这样的影像学者外,还看到了许多大家和学者的名字:布列松、马克·吕布、普雷基、薇姬·戈德堡、范敬宜、孙晓青、冯骥才、陈忠实、张正隆、余华、吴思、陈丹青、邓启耀、李公明、王鲁湘、马未都……其中大多学者都是由摄影家自己选定的。

所以,当我刚刚结束在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一周的教学回来后,有学生通过电子邮件问我,如果写纪实摄影方面的论文,有什么书可以参考的?我立马就推荐了陈小波的这套书——还有什么能比从这本书中获得更鲜活的体验?

陈小波还在慢慢地写,我也还需要时间慢慢地看。希望有更多的人同样能得到这一份快乐!

附:访谈的摄影家标题和名录——

民间万岁——于德水访谈

东北大工业——王玉文访谈

人类学是摄影的第一高度——王刚访谈

送人玫瑰心有余香——王苗访谈

这个谈话对我来讲是一个反思——王征访谈

中国的人文摄影之路——石宝琇访谈

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朱宪民访谈

摄影不撒谎——刘雷访谈

我不想在太喧闹的环境里完成艺术与生命——李杰访谈

生命是一个感恩的过程——李媚访谈

这段历史,不仅留在我心里,也留在我的胶片上——李楠访谈

为艺术磕长头——杨延康访谈

我行我道,我用我法——吴家林访谈

以图像的语言——余海波访谈

航天的第八系统——张桐胜访谈

我的照片,是我亲历过的那个时代的视觉记忆——张新民访谈

我拍摄的上海人都是我的朋友——陆元敏访谈

不计较,不比较,一直向前——陈海汶访谈

一部文献——陈锦访谈

画儿的四年——画儿访谈

士兵突击——线云强访谈

我只是一个愿意和善于理解摄影的人——胡武功访谈

心静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姜健访谈

自由地奔跑——黑明访谈

中国心灵——解海龙访谈

静静拍摄——王文澜访谈兵者

国之大事——王建民访谈

都市报的视觉成长和我的成长——王景春访谈

成长——王雷访谈

我珍惜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邓维访谈

我不是在拍照,是在调查——卢广访谈

摄影记者永远是在照相机后面的人——刘宇访谈

结图记事——安哥访谈

时刻准备着——李刚访谈

摄影对我来说,意昧着水和空气——李洁军访谈

红色新闻兵——李振盛访谈

在中国第一大报工作——李舸访谈

共和国的特别摄影师——杨绍明访谈

更高更快更强更前——罗更前访

谈燃烧的血——柳军访谈

职业的良知——贺延光访谈

我的照片摆在一起,多少能看出40年时代变迁的脉络——蒋铎访谈

在西湖边——傅拥军访谈

摄影要勤劳——雍和访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8:31 , Processed in 0.30791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