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勃兰登堡般的上海

2011-11-22 16:14|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1027| 评论: 0|原作者: 林路|来自: 林路博客

摘要: 日前刊出陈伟德的一组作品,引起颇多议论。叫好者有之,批评者也不乏。有人说我的选材不当(有点超前),也有人认为捧得过高。无奈之余,拿出陆元敏当年给他选的一组画面,加上《中国摄影报》记者李晶晶发表在报纸上 ...
日前刊出陈伟德的一组作品,引起颇多议论。叫好者有之,批评者也不乏。有人说我的选材不当(有点超前),也有人认为捧得过高。无奈之余,拿出陆元敏当年给他选的一组画面,加上《中国摄影报》记者李晶晶发表在报纸上的文字,刊登于下,希望听到更多的反响——

在上海,有一个叫“布列松·陈”的人,布大师的追随者甚众,中外皆具,但敢假大师之名作自己名号者寡。翻看这位姓陈的“布列松”的“私人留影簿”、“私人旅行者”、“私人经营者”……一本又一本厚厚的每集百张的影像册,封面一律印有“白、灰、黑”三色标,外加醒目的“bresson chen”(即“布列松·陈”)字样。他说自己起这个艺名,看似有些狂妄,但“布列松是我心目中的导师,认定他就需要有一定的忠诚度,不可替代。”


布列松·陈——陈伟德,1960年生人,上海兴陇中学教导处电化室管理员,工薪阶层。30年业余摄影生涯,却从没参加过摄影比赛,作品也极少对外展示。对他而言,读小学时,没能在那个自己很喜欢读过书的花园洋房顶楼留下一张照片,一直成为遗憾。他说,当自己回忆曾经的生活,地点却已不复存在。1980年,3毛5分钱的《国际摄影》杂志成为他最初的摄影启蒙,他在那里认识了布列松的作品,没想到一下子就被牢牢牵引。他用同事的一台海鸥205相机在外滩拍摄了国外来旅游的一家子,没想到在当时工作的上海无线电二厂厂部展览上得了一等奖,使他备受鼓舞。从此,没怎么出过远门的他,一有时间就背上相机,骑个自行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游历,捕捉这个城市的生活细节,为了不让记忆空白,他一拍就是30年,现在愈发欲罢不能。他姓陈,跟姓陈的也有缘。画家陈逸飞、陈丹青,作家陈丹燕始终是他的偶像。他喜欢陈逸飞作画灵光,为人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他身上,学到了无功利心,拍照片也就不图名、不图利;他喜欢陈丹青作为艺术家,有狂妄的一面,又敢于讲真话、不媚俗的秉性,所以他敢叫“布列松”的名号——岂止如此,他还想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照片找个出路,成立“布列松·陈基金”!上海女作家陈丹燕出的每本书他都会买,她字里行间对人性的挖掘也使他始终关注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中、以城市为背景的人。


此外,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知名人物栗宪庭和作家、民间文艺家冯骥才也令他仰慕。他喜欢当代艺术,喜欢多媒体。在世纪之交时,他化了1万多块买了个松下M9000摄像机,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城市,他喜欢用影音有意识地纪录下混血上海的万千气象。他喜欢带有观念的纪实影像,曾经常年在熙熙攘攘的淮海路百盛街头“蹲点”,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上海外地人留影。而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也使他感觉对于上海这座飞速发展变化中的城市,能多拍一点是一点,多留一点是一点,以文献式的记录,留取多一些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的生活。

要说布列松是他心目中的但却够不到的导师,同为上海人的陆元敏则是他摄影生涯中见得着、摸得到的另一位好老师。“我所有作品都会请教陆老师,我喜欢陆元敏平民化的视角,看似简单,但又总会让人心有所动。”照片会对人的灵魂深处有所触动,“是陆老师影响到我,什么都可以成为记忆,什么都可以入镜。”他拍照片最想做到的,就是“让8岁——80岁的人都可以通过照片看到自己的生活。”


上海街头的节奏和旋律、上海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同他喜欢的巴赫的勃兰登堡6首协奏曲一样,时而深情,时而欢快。这些一直成为他把玩并且关注了30年的拍摄题材。看他的作品时,配以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倒真是恰到好处。他偏好胶片的颗粒和质感,黑白影像积累出一幕幕平凡细碎但又意味深长的鲜活场景。如今,他最好的器材是尼康F60,也时常拿个美能达ZOOM 70EX在地铁车厢里走走拍拍。他的拍摄经验是:蜻蜓点水永远拍不到好照片,要像潜水艇一样,沉得下来。好的镜头随时会出现,好的感觉随时会来临。


王国维讲“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种境界也是陈伟德摄影和平凡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







上为陈伟德近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20 , Processed in 0.33524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