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东方即白看范扬

2011-11-25 16:09|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1335| 评论: 0|原作者: 巩志明|来自: 巩志明博客

摘要: 21世纪全球文化和艺术呈现出强烈的对接和融合的趋势,中国画在经历了20世纪的吴齐张徐黄傅潘时代之后,又处于新的一轮超越和转机的前夜。艺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先为政治当工具,后为市场做奴仆之后,也处于新的反 ...


     21世纪全球文化和艺术呈现出强烈的对接和融合的趋势,中国画在经历了20世纪的吴齐张徐黄傅潘时代之后,又处于新的一轮超越和转机的前夜。艺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先为政治当工具,后为市场做奴仆之后,也处于新的反省与重生之境地,艺术更多的需要回归艺术本我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恰逢我们的国家也在发生着转变,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将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文化强国的道路。在这个风云聚会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人对文化与艺术的需求和渴望强烈于既往任何一个时代,对中国画的关注也有甚于任何一个时期,渐渐地一些画家的表现进入到公众和艺术观察家的视野,这批画家中,就有范扬。

     范扬以自信、大胆、从容、现代的文化人格,笔厚墨沉、如电如光、大写而出的笔墨语言,粗头乱服而又神完气足、一气呵成一挥而就而又大朴不雕不求小巧的"范扬样式",傲然屹立于当今画坛,成为当今中国画特别值得期许的人物。

     徐悲鸿给予傅抱石的激赏之词"魄力都从大胆来",用在范扬身上也熨熨贴贴,而范扬的大胆则完全来自于他的文化自信。他自评"纵览史册,看范宽董源青藤八大,总是望洋兴叹,己不如人。" "睥睨当世,难见高手,却又是人不如己。"人做一切事都需要自信,艺术尤其需要,可是自信到范扬这般,从古到今,应该鲜见。自信、大胆、从容、现代是范扬的文化人格,也可以说事范扬作为画家的灵魂。"我是自觉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感召。" "我仍然保留着那一份初始学画时的热情。我喜欢画画,画画对于我来说,不是事业,是生活。我看我这一辈子,别的也不会了,我只会画画。‘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古人说得真好,常读常新。"这些自述自评自言自语,活脱脱将范扬的真人面貌呈现无遗,也让我们看到他绝少收到世俗染污的心灵。

     我常常感觉到,人与人的最大区别不在物质层面,而在于精神层面,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怎样看自己,怎样看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世界。范扬经常说自己范扬的"范",是草头范,范扬的"扬"是提手扬,这草头和提手之间,谙熟中国文化的人都能体察他自恃和自珍。

     我们中国要在21世纪将我们的东方文明更好地贡献给世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自恃和自珍,从这条说,范扬不是一般的画家,他也从来没把自己放一般画匠的堆里算过!

     范扬的笔墨语言和"范扬样式"近十年来一直受到画界的关注,毁誉具下,不一而足。平心而论,把范扬的绘画语言和画风捧上天,或者贬入地,都无助于公众真正地看清范扬和理解范扬。也无助于我们思考中国画如何不断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而呈现出更多的当代性意义。

       
      仔细审视,范扬水墨语言究其根本是将线条的功能放大、强化、夸张、变形了。他近年的画作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这样的趋势,"线"与"写"的被不成比例和不合规矩的凸显,这是是中国传统的"骨法用笔",也就是唐人张彦远所说得:"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以及"故工画者多善书。"等传统中国画信条的现代表征。当然,其背后也有中国画以"写"为主,侧重关注心灵宣泄的价值取向的权重强化。应该说,范扬选择的道路是正途,只不过,以范扬自信的个性,他将之推向了极致,所以他的"线"刻意地长、粗、斜、狂、乱、少和"写"时状态的信手拈来、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情纵神驰、超逸优游。将中国画其他众多的皴、擦、点、染等造型手段严重弱化,将中国画创作状态中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谨慎入微,谋篇布局的理性成分过滤扬弃。这是范扬的聪明,也是范扬艺术的生命。


      因为范扬有这样的属于自己的对中国画革命的主心骨,所以他的画越来越几乎都是一个面貌,无论画什么都具有他鲜明的特征,他的鲜明特征是什么,就是极度的放肆和张扬,画面的倾斜和狂乱,对才情的激情发挥和外化,画中有太多的自我和当下,似乎缺少了些传统中国画的平和与静穆,这些话语看上去似乎没有一句是褒奖,其实这恰恰是范扬留给很多看画人的印象。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画在范扬这里已经严重个人化、主观化、写意化,写生化了,范扬让中国画这种千年的艺术老树焕发了新枝新芽,那就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的感悟和表达,最大程度的借鉴西方美术经典与视觉经验,最大程度地融汇现代人的精神体验和价值取向。范扬对媒体说过"我看到大自然,觉得它给我提示,然后激发了我精神上的一种对应。"正是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更加使得范扬的绘画在凸显了传统底蕴的同时,有了别样的现代意义。"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他的画作必然会有人冷眼,有人酷爱,其实这才是真实的范扬必然的际遇。


      读范扬之画,使人联想起其叔父范曾。范曾之人物画在当今中国奉为大家风范,范扬之山水,之红衣罗汉系列但开风气之先,也成为一画难求之文化景观。应该说叔侄二人在中国美术界能成为翘楚人物,是源于三点,首先是对中国画的文化积淀的充分把握和诠释,其次是对中国画的当代性的富有个人深度的理解和表达。最后就是线条、两人均是以线条的创造性强化、发挥构筑个人风格,呈现自家面貌的。当然,范曾的线条凝练、笔笔送到,范扬则率意不羁,纵横涂抹;范曾构图简笔泼墨,大块留白,简约老到,范扬构图则饱满圆润、虚实避让,张力非凡,尽管画面构成有别,但二人笔墨间所蕴藏的气韵则如一,就是注重心灵意象的抒写,注重对千古不变的人性的关照。

     坦率地说,我更为欣赏范扬,因为范扬之于范曾,绘画的自我性似乎更为充足旺盛一些,我常常觉得,读范扬山水人物,可以释躁矜平,神接千载之上。所以,对于范扬我们依然要肯定与期待,因为他是站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在画自己,画有自我意味的画,这有别于我们所有的古人,也有别于当今所有的今人,当然这种努力不尽人意,也不可能完美,因为范扬毕竟只五十六七岁,这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年龄,也是许多中国画巨匠返璞归真,重新出发的年龄。而范扬显然比及在这个年龄许多巨匠已经走得更远、更从容,更为坚定......

                                                                         辛卯初冬于不不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6 , Processed in 0.07165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