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题为《弃景》的画册,肖睿从网上淘得,已经有点散页,翻开时就像是画册中废弃的风景一样渐次飘零。然而这些废弃的风景在摄影家沉重的黑白影调凸显下,让人有点喘不气的感觉,也让我又一次产生了“清算”风光摄影的欲望……
先来看看这位摄影家的简历:1964年9月22日出生于东京都,1971年在和光小学校入学,1987年从和光大学毕业,同年东映株式会社入社并且在1992年退出该社。1994年获得日本写真协会新人奖。摄影家曾经出版过一系列和“弃景”有关的画册,如:《弃景Ⅱ》、《东京—弃景Ⅲ》、《少女物语—弃景Ⅳ》、《弃景Ⅴ》、《铁道废墟—弃景1971~ 》等等,并且有相关的文字论著。看来这是一个一生都想和“弃景”结缘的摄影家了。
摄影家在这本画册中所关注的,只是东京附近郊外的一些废墟,废弃的铁路,火车的车厢,以及各种残破的风景。画面影调深暗,黑气很重,质感强烈,一些画面的四个边角往往被故意压暗,因此平添了压抑的氛围。然而画面中的细节依然丰富,人情的关怀力量始终不减,构成了进退之间无限的想象力空间。由于我对日语知之甚少,因此只能从画面中揣测摄影家当时的心情,以及画面背后所隐藏的可能性。
是的,当一个时代无数摄影家都在追逐美丽的风景,都在为华丽的光影形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丸田祥三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东京的郊外,呼吸着工业化时代残留的气息,在摆脱了都市强大的压力之余,他也许就是想将一个时代的幸与不幸,浓缩在这些看似支离破碎、实际上顽固地“生长”在都市肌肤上的景观中。自然的景观和人工的弃物交叠在一起,那些貌合神离的构成空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问号,如同画面中浓郁的影调,积郁成胸口的一口恶气,欲吐无力。相形之下,那些所谓的风光大师们所拍摄的美轮美奂的糖水片,在这样的背景前面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是的,“美”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一旦所谓的“美”在摄影家的镜头中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恶俗,变成了符号的重复叠加,看不出应有的社会文化价值的时候,还不如弃“美”而去,或者干脆面对这样一片“弃景”,反而来得痛快淋漓。其实这也证明了我多年前的论证:不是说不要风光摄影,而是说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从唯美的意义上对风光的描述,面对同一个风景成群结队的三脚架上的照相机在同一个角度疯狂扫射,说得严重一点,耗费的是整个民族的精气,得来的却是毫无现实价值的唯美碎片。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会因此造成对许许多多原本纯净美丽的自然状态的损害,造成无可挽回的人文与自然的破坏。
而丸田祥三恰好相反,他是从那些已经被人们废弃的风景中,找到了美的价值观所在,从而提醒整个社会对生活的关注和警觉。这样的美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大美”,而非浮光掠影的、华而不实的“小美”(或者连“美”都没有资格)。也诚如我当年所说:我从来就没有说过不要风光摄影,只是希望中国的风光摄影能够走上一个更为健康的轨道。也许最低的要求,就是希望一窝蜂去拍摄风光的摄影人中,会有一些明智者“全身而退”,少耗费一些无谓的财力和精力,选择更适合自己拍摄题材和表现能力的空间。比如可以拍摄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记录日新月异都市发展进程中可能失落的历史痕迹,或者如丸田祥三那样,独自行走在社会的边缘地带,寻找更多生命的认同感,让中国摄影走上更为全面多样化的发展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