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香港《摄影杂志》(2011.12)上,在栏目VIEW POINT摄影论点上刊载了一篇Roger撰写的一篇文章“迎合西方抑或真實情節?——觀眾的直觀理解”一文。这是一篇在这本杂志上罕见的批评文章。这篇文章是这本杂志综合介绍旅美摄影师沈玮在香港举办展览资讯中之后的一篇。文章是根据沈玮在接受杂志采访时所谈,这些影像是他在美国生活期间“以西方的美学角度为基础所建立的个人风格”而展开批评的。文章所谈的问题,正是这些年来中国摄影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如何理解西方摄影史的问题。摄影只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媒介,无论什么风格和方式都是摄影者内心情感和观念的直接表达,而且表露会非常直观,并不存在什么过于玄妙的艺术风格表现。沈伟的这种“风格”在西方前些年已经非常流行,近两年在中国也是铺天盖地,而且多冠以“新锐”之称。风格是有杀伤力的,什么东西一成为风格,其实就是俗套了。风格一词,也是传统艺术中的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它的使用往往和传统艺术中的手艺有关,不同人手艺方式不同,会成为代表个人性格表现的,具有独立特征,成为别人区别个人性的判断表征,这也是风格的内在含义。摄影是一个消费型技术,已经没有多少手艺的可能,只存在观看和拍照取舍的个人选择性空间,风格也只能在这一狭小空间中建立了。但是沈玮说“以西方的美学角度为基础所建立的个人风格”(如果确实是他所说,而不是记者误读或错写),就有些问题。所谓的“西方美学角度”,其实还是风格,而且还不是个人风格,是一个区域的“时尚”风格,这就掉进了俗套的陷阱。其实沈玮这组影像是在强调中国符号,在一定的语境中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置换了场景和具体语境,则完全会产生南辕北辙的意义效果。作品的主题标定和使用,在不同语境中意义完全不同,许多摄影人和策展人并不理解这其中微妙的差别,产生歧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此点,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节有所分析,而且很到位)。这么看,下面这篇文章就比较有意思了。下面就是这篇文章的转载——
迎合西方抑或真實情節? 觀眾的直觀理解 作者 Roger 藝術攝影與別不同之處在於相片的處理手法以及背後所帶出的訊息,但觀眾卻未必受落。根據沈瑋《中國情節》這個名稱,讓我第一聯想的會是現在中國人民生活當中的各樣點滴,或者是能夠代表現今中國實況的畫面。而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則是一些裸體人像,以及大量富有懷舊色彩的相片,而普羅大眾或者至少我對現代中國的印象或非如此。
相片內容非現實 首先那些靜物圖片可能未能很好表現中國的實況,就如作品「新疆梨」,包裝盒被刻意安放在床上,是否代表現代中國的送禮習慣與「床」相關連?以沈瑋自己的解釋,似乎又不是這樣,他應該是因為覺得這個畫面富有中國的色彩,所以拍下這個影像。他的相片中光線、色彩、人物,以至曖昧的感覺,都像是予我有70至80年代的感覺,確是帶有濃厚的懷舊感覺,那是否能夠表達現在中國的事物?也許是沈瑋離開中國時間久了,對於中國的認知有所差別。 很多人看到這輯相片,可能希望看到中國的情況,但當他們看到相片的裸體,可能覺得很奇怪,因為大眾對中國的現況可能源於媒體報道的城管與小販之間的衝突、地方土豪劣紳的權勢、各項科研技術的進步等,而不一定是裸體,這與觀眾的體會有很大差別,可能讓人懷疑裸體是否能夠反映中國的情況。 雖然在《中國情節》的攝影介紹中,形容裸體給人自由自在聯想,但是即使不裸體,我們也可以感到自由自在,就如在桑拿按摩中心休息,穿著即棄內褲,也能有那種放鬆的感覺,是否需要裸體呢?這種裸體的景象,應該只是一種刻意堆砌,而這一種推砌,充滿滿足西方觀眾的口味的元素,打比喻說,如果拍攝西方觀眾口味的香港,是否也要找些在灣仔穿上窄身旗袍的「蘇絲黃」或身穿樸素花布衣:手提駱駝牌飯壺的工廠女工才是「香港情節」呢?
中國藝術開放 我懷疑這種風格的相片能否被中國觀眾認同。中國藝術創作人在80年代末已經開始盛行裸體藝術,裸體繪畫、裸體拍攝等紛紛出現,尺度或比《中國情節》更寬闊,現在中國的藝術、曖昧、隱喻,以至活生生近乎色情的影像在中國比比皆是,對於中國的藝術創作人來說,《中國情節》的作品感覺是兩頭不到岸,欠缺強烈的衝擊力。 例如2002年由日本回到中國的女藝術家Emi的裸露自拍,以「自娛」的相片在平遙國際攝影展開觀眾一個玩笑,可謂非常大膽。另外,南方的歐志航在不同景點進行裸體俯卧撐的相片,甚至在2010年奪得第53屆荷賽獎,光著屁股撐起全中國,都證明中國藝術界一直都對裸體藝術持開放態度,甚至日本情色攝影大師米原康正曾在受訪時說過中國其實並不如外表含蓄,認為中國喜歡色情的人很多。故未必如《中國情節》的介紹文章所說般「觸碰到中國作為一個保守國家的禁忌」,所以我亦覺得沈瑋這些裸體人像相片對中國藝術的衝擊能力未必如想像般有力。
西方美學未必適合中國 以沈瑋在美國生活多年,以西方的藝術觀點與美學角度,這輯相片的確能夠吸引西方人的注意,外國人未必清楚了解中國的現況,可能透過相片真的以為現代中國的景況確實如此。就如在外國的一些中菜餐廳,提供的菜色都是咕嚕肉、生炒骨、炒雜碎等較為切合西方人口味的餸菜,卻甚少最地道的中式菜餚,於是有些西方人就誤以為這就是正宗中菜。外國人可能會對這些「中菜」讚不絕口,但是在中國人社會,卻未必會有相同的反應。沈瑋的相片以西方美學角度拍攝,在美國可能非常受歡迎,但我認為這在中國卻是沒戲。
都是「主題」的錯配 其實,從相片的構圖、光線運用、氣氛營造,以至與被攝者的溝通交流,我都認為沈瑋做得非常出色,沈瑋在這輯《中國情節》中加入了大量自己所喜愛的風格,而這些西方美學的元素加在充滿中國氣息的主題中,作為表達個人感受,無可厚非,然而如果要用這些作品來展示中國的現況,或者未必適合。 也許藝術家的觀點角度的確與我不盡相同,但是以最直觀的方法去解釋這輯相片,其實我認為,大家以英文名稱去理解會更好。中文名稱「情節」一詞較易令人聯想至紀實方面,相反,英文名稱叫做《Chinese Sentiment》,當中「Sentiment」一字包含了感情,情緒的意思,內容就自然是拍攝者的一些感情,感覺之類的東西,這樣相片的內容就會更易明白,觀眾不會以自己對於中國的現況和相片的內容作對比,減少誤會或者混淆。 Tingwei, Shanghai. 2010
莉莉 上海 2008 三炮 杭州 浙江 Wu, Shanghai. 2009 Yu, Shanghai, 2008 Ying, Shanghai, 2010 Xinjiang Pears, Shanghai, 2010 (以上是沈玮的部分作品) 沈玮在香港的展览《中国情节》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0 , Processed in 0.07520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