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摄影一百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世界有影响的摄影家和摄影作品,应当首推郎静山。郎静山数十年的摄影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郎静山摄影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潜心师承、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郎静山摄影精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正处在窗口期的当代中国摄影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于实现文化创新,提高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摄影与世界交流的话语权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郎静山 摄影精神 文化价值
中国摄影经历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一代代摄影人用艰苦不懈的努力书写下了中国摄影的华彩篇章。时间延续到我们当今所处的影像时代,摄影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平板电脑应有尽有,互联网、手机报、微博、电子杂志、拍客网站等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图像的、视频的几乎人人可为,我们的社会可谓到了一个“全民皆拍”的时代。
然而,如果我们纵观中国摄影发展的历程,深思一下中国摄影在世界摄影中的地位作用,我们不禁要反思这样一些问题:中国摄影在世界的影响力如何?中国有史以来有多少能在世界叫得响的摄影大师?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窗口期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它对于激活文化创新,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文化创新、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摄影与世界交流的话语权以及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郎静山摄影精神是中华文化的巨大财富
翻开中国摄影史的篇章,历数中国在世界有影响的摄影家和摄影作品,应当首推郎静山。
早在上世纪中前期,郎静山就以集锦摄影独步天下。他的摄影作品曾成功地打入世界许许多多的摄影比赛。自1932年他的作品《柳荫轻舟》入选日本摄影沙龙后,他的《春树奇峰》又入选了英国的摄影沙龙。从此以后,他的集锦摄影就频频在世界的沙龙摄影上崭露头角,前后共有1000多幅次作品在世界的沙龙摄影界云游风光。郎静山也因此在1980年冲上了他一生摄影事业的巅峰,获得当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虽然这种“十大”、“十佳”之类的称号,每年在不同的学会、组织甚至商业公司操作的活动中有许多,但在那几十年来几百位“十大”、“十佳”中,他终于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获得一个国际摄影组织的推选,仍是一件对他本人和中国摄影界都堪称殊荣的事。 他是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摄影艺术家,享居世界获最高荣誉的艺术大师之列。他的作品,对20世纪前50年代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发生过深远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郎静山因“集锦摄影”而一举成名,驰誉于世界艺坛。此后几十年来,世人总把他的大名与集锦摄影联系在一起。尤其是1981年及1983年郎静山两次在法国举办影展后,研究者开始对郎静山艺术成就进行重新认识与估价,即“郎氏风格”的精神实质,而不仅仅停滞在褒奖溢美之辞的水平上。 那么,在中国一百多年的摄影史上,为什么唯有郎静山独占鳌头,雄踞世界级“摄影大师”之尊? 研究郎静山的摄影履历,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就目前而言在中国乃至世界,年龄最长、摄影经历最长的摄影家,有着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郎静山是中国摄影史上少有的全方位的摄影实践者。 郎静山自1911年始入申报馆工作至1995年辞世,在长达八十多年的摄影实践中,他的足迹遍及摄影的各个领域。 首先,在摄影创作方面,郎静山的涉猎范围遍及集锦摄影、纸底作品、新闻纪实摄影、商业广告摄影、人体和肖像摄影、风景乃至抽象摄影等诸多方面,是一位多产的摄影家。 据统计,1931年起到1939年,郎静山摄影作品265次在国际摄影沙龙中入选,数量为755幅,至1948年底,累计入选国际沙龙为300余处,数量为千幅以上,其中以集锦摄影作品占据多数。① 其次,在摄影教育方面,1930年郎静山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创了我国摄影教育之先河,是我国摄影教育的先驱。 第三,在摄影理论方面,1940年郎静山出版了《集锦照相概要》,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的“六法”与摄影相结合。在谈及集锦摄影的创作时,郎静山写道:“摄影固属于科学,然亦具别有纪象以外之情趣,故其艺术必赖理法与技术之综合。窃以中国绘画艺术,有数千年之历史,而理法技术已达神妙之境。摄影为图画,绘画亦为图画,其工具虽异而构图之理则相同,尤以集锦之法,更能与画理相通。” 郎静山认为,所谓艺术摄影必须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画面上的结构与层次有艺术性;二、相片本身具有深刻意义,余意无穷。而中国画以笔墨,摄影则用相机,两者的工具虽然不同,但同样都是要营造出美好的画面,所以二者间道理相同,只是运用之法各有殊异。 郎静山曾表示,中国画里所谓的“定景”,其实就是摄影里所说的“构图”;中国画的绘事六法里,有所谓的“经营位置”与“传模移写”,在用笔的时候可以取舍万疏,去芜存菁,而摄影则限于机械与环境对象,唯有采取“集锦摄影法”才能不受限制。所谓“集锦”,就是“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这些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独树一帜。 第四,在摄影组织方面,郎静山一生参加并发起组织了多个摄影组织,其中不乏在中国摄影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组织。1925年郎静山在上海创办中国摄影学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摄影社团。1928在上海发起“中华摄影学社”。1966年撰写“中国摄影史”,发起“亚洲影艺联合会”。 第五,在摄影报刊出版方面,郎静山可谓出色的中国摄影报人,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摄影记者。1936年创办《新闻夜报》,1939出版《郎静山摄影专刊》,1948年出版《静山集锦》,1971年出版《六十年摄影选辑》。 (二)、郎静山具备了优秀艺术家特有的修养和能力。 郎静山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充满士大夫闲逸思想的人物。他酷爱中国戏曲和绘画艺术,并以此为娱。对于书画艺术,则更为精通。自幼耳濡目染,郎静山从小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追求。这对郎静山艺术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1904年,12岁的郎静山进英国人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的工部局育才学堂读书。该校国画老师李靖兰喜欢摄影,在他的指导下,郎静山正式开始了摄影的实践。郎静山摄影的启蒙老师,是位画家,这对他以后形成的艺术思想和作品风格也产生了关键作用。1906年,郎静山转入上海南洋公学预科读书,依然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摄影。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但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的“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了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风格。这些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上述经历造就了郎静山进步的审美倾向、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培养了他突出的审美创造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精湛的艺术技能。 (三)、郎静山的摄影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国粹精神”。 中国的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世界人民欢迎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国粹”。与之相比,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题材和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正如美国摄影学会会长甘乃第(Kennedy)所指出的:“郎先生为中国人,并且又研究中国绘画,所以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个人。”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郎静山之所以在世界上占有如此之高的摄影地位,就是因为他的摄影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国粹精神”。 “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用于评价郎静山的作品,应该是最为贴切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郎静山数十年的摄影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郎静山摄影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潜心师承、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如果将这种精神比喻为一颗参天的智慧大树,那么,“潜心师承”就是郎静山摄影精神的根基,“不断探索”就是郎静山摄影精神的枝干,“勇于创新”就是郎静山摄影精神的树冠。
郎静山摄影精神所体现的是中国摄影家典型的精神,集中代表了几代摄影家的摄影实践,只不过在郎静山身上的体现更典型、更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息。 首先看“潜心师承”,这是郎静山摄影风格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基础。郎静山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学习中国绘画、书法,进而学习摄影,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为郎静山摄影风格的形成打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再看“不断探索”,这是郎静山摄影风格形成的行为基础。郎静山从1904年12岁时开始拿起相机,直至1991年“郎静山百龄百幅作品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他都在不停地探索,无论是摄影创作、摄影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摄影出版、摄影组织等等。 最后看“勇于创新”,这是郎静山摄影风格形成的最终原因,也是郎静山摄影精神的核心。正是由于这种创新精神,他将现代科学摄影技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六法理论相结合,探索出了被国际上誉为“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集锦摄影”。 总之,郎静山摄影精神从本质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理念与行为等多重辩证关系,这种精神是中国摄影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财富。
二、当代中国摄影文化的当务之急 置身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度,我们可以看到,国与国之间的不同文化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已日趋白热化。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当前正处于文化发展的窗口期,激活文化创新,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已迫在眉睫,摄影文化同样如此。
然而,统揽中国摄影文化当今的局面,我们会看到有一股“三浮”之风严重萦绕着摄影界,人们或视而不见,或见不敢言,或言不由衷,进而致使这种风气成为阻碍中国摄影发展的迷雾。 这“三浮”之风一曰浮躁之风、二曰浮夸之风、三曰浮漂之风。 所谓“浮躁”系指摄影界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当今中国文化的通病。在网络铺天盖地、拍客蜂拥扎堆、帖子漫天飞舞、器材新宠辈出的喧嚣氛围中,不少摄影人、摄影组织表现出极度的焦躁和不安,跟风盲从、急功近利、不知所为。所谓“浮夸”系指摄影界的行为准则,这也是市场化特征日益突出的必然结果。商业化倾向极度明显的摄影活动夹杂着摄影人的夸夸其谈、相互吹捧、歌功颂德,在看似繁荣的摄影舞台上,演出着一场表象真实而实则虚无的闹剧。所谓“浮漂”系指摄影界的治学态度,这也是大多数摄影人的现状。他们漂游在摄影表层的技术上,不求甚解、不思研究、不务学习、一任狂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他们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学者刘树勇在《中国摄影界的四种病》一文中这样写道“看一看中国的摄影界,有那么多的好相机和摸相机的人,可真正清楚为什么拍照片的人有多少,实在令人生疑。相机不断地更新换代,用的材料也越来越高级,摄影者的表情和架式也越来越像个艺术家,可照片十几年了没见有多大长进。翻一翻那些花里胡哨的登满了婚纱摄影图片和风景照片的所谓的权威摄影杂志,看一看在堂煌的美术馆中展出的那些制作和装潢都十分精美的摄影作品,再翻一翻几张摄影报纸,认真地读一读那些摄影界的理论‘大腕儿’们写的那些不着边际的文章,便觉得摄影界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有那么几种不大不小的流行病。”②这样的分析从一定意义上看,可谓切中要害。 由此看来,改变上述现状已经显得非常重要,而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就是弘扬、发展、传承郎静山摄影精神。 因此,笔者认为,大力倡导和弘扬“潜心师承、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郎静山摄影精神,寻找中国摄影与世界接轨的道路,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摄影占据世界摄影的一席之地,打造中国世界级的摄影大师乃是中国摄影文化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国摄影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提高综合国力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郎静山摄影精神的时代意义 毋庸置疑,在数码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郎静山集锦摄影的创作已经变得方便、快捷、简单。几乎任何一个愿意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人,都可以凭借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去制作集锦摄影。然而,郎静山摄影精神为我们留下的并非仅仅是集锦摄影,而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笔无形资产是郎静山精神品格的积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成果,它也应该是凝聚民族灵魂的一个组成部分。郎静山摄影精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实现文化创新、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摄影与世界交流的话语权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郎静山摄影精神与文化创新
郎静山摄影精神的核心是勇于创新,如果从当代意义上讲,它实质上是对文化创新的积极实践。 从理论上讲,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各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结合郎静山的摄影实践,我们会发现它与上述理论是多么的契合。因此,郎静山勇于创新的精神顺应了文化创新的现实需求。 (二)、 郎静山摄影精神与文化自信 郎静山摄影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尊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技术,这与今天倡导的文化自信不谋而合。 一般认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应体现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扬弃、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理性价值和伦理精神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劣短,同时,由于受政治制度的左右和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的认识和所取态度也各不相同。对此,我们理应有宽阔的胸襟、高远的目光,敢于宽容差异、包容多样,善于兼收并蓄别国之优长并创新超越。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题材和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西方摄影技法的统一,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这实质上是文化自信的结果。 (三)、 郎静山摄影精神与摄影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郎静山摄影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争得了中国摄影在世界摄影领域的话语权。 郎静山用照相机与感光材料,千方百计地创作出中国画韵味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前后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因为具备了东方美学的特征而被国外关注,这实质上是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认可,更深层次的讲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和基础,以西方科学为标准,是西方人眼中、心上所认为的东方。从郎静山的摄影作品里他们看到他们观念里的中国传统绘画样式和东方文化的精神。因而郎静山集锦摄影的被认可无疑是符合西方的文化策略。 (四)、 郎静山摄影精神与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郎静山摄影精神有助于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展,在全球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如果说现代国际竞争与传统国际竞争有什么重要区别,就在于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摄影也应当融入其中。 郎静山当年用摄影的方式营造模仿中国古典绘画的效果,几乎从未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生活发生过联系。在他苦心经营他的艺术时,正是中国人面临危难时期。当时的中国知识艺术界喊出了“国防文学”、“救亡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等口号,其时的摄影界也相应喊出了“国防摄影”的口号,表达了中国摄影家在历史抉择前的良知。在另一些摄影家将自己的镜头瞄向枪口下奋勇抗争的同胞之躯时,郎静山则在暗房红灯下精心拼对山高水远和小桥流水的集锦作品,琢磨揣测西方人的审美口味。他用照相机拍了许多的山影树景的素材,然后再找若干演员,装扮成仙风道骨的老人或村野樵夫或田野牧童拍成照片,再用暗房拼放的技法洗印合成。这样,一幅幅中国人眼熟耳闻的,酷似水墨山水画的照片就诞生了。它比用笔绘制的水墨画更逼真,能让国人一贯想象中的神仙真身再现,让虚无缥缈的梦想又接近真实一步。这对中国文化陌生的西方人产生新奇,从而在今后的岁月中形成了影响力。 笔者试想,倘若将上述事例置于今天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郎静山的行为是否可以想象成他是在利用摄影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武器? 注解: ①陈申《郎静山和集锦摄影》(《摄影大师郎静山》2003年5月中国摄影出版社) ②刘树勇《中国摄影界的四种病》(百度文库) 主要参考文献: 《摄影大师郎静山作品集》1990年11月中国摄影出版社 《摄影大师郎静山》2003年5月中国摄影出版社 陈申《郎静山和集锦摄影》 鲍昆《郎静山和数码时代》 林路《摄影思想史》 顾铮《西方摄影文论选》 《余秋雨谈中国文化弊病:疏于公共空间和法制观念》2011年03月11日《解放日报》 刘树勇 《中国摄影界的四种病》百度文库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自觉、自信、自强之路》2011年10月14日人民网-理论频道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54 , Processed in 0.08164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