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死亡肖像》照片中的生与死

2012-1-9 16:43| 发布者:cphoto| 查看:2039| 评论:0|来自:豆瓣社区

摘要:这一组图片是在欧洲引起轰动的“死亡肖像系列”,由德国摄影师瓦尔特拍摄,记录了一些人的生与死,他们中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农场主,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和刚出生的婴儿。不管他们的身份、地 ...

这一组图片是在欧洲引起轰动的“死亡肖像系列”,由德国摄影师瓦尔特拍摄,记录了一些人的生与死,他们中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农场主,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和刚出生的婴儿。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有何差异,摄影师对他们的记录无一例外地是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另外一张则是他们死亡后的表情。在这些人的脸上,有不甘心、平静、满怀希望,也有绝望、放弃、哭泣、害怕,还有深深的哀伤。

在这组图片中,瓦尔特使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类在濒临死亡时的精神状态。编辑成册的图片在欧洲展出销售时,一销而空,接连再版,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是这组作品却获得了包括ADC金奖和荷赛银奖等纪实摄影方面最高奖项,瓦尔特也被评为德国年度肖像摄影家。

《死亡肖像》并非是瓦尔特有意为之。“有趣的是,在我刚开始拍新生婴儿时,我发现新生婴儿的脸上表情都很恐怖,而人在死亡前后的脸上表情却很安详。德国以前有一个传统习惯,在人死亡时会做一个面具,这些面具的表情很安详,这给我很大的震惊,为什么人从出生到死亡有这么大的一个变化?”

从拍摄新生的婴儿开始,瓦尔特开始拍摄那些濒临死亡时人们生前死后的状态。这样的工作是漫长而艰难的。瓦尔特开始频繁地往医院跑,跟那些濒临死亡者的家属和朋友交谈,告诉他们自己的摄影目的,给他们看自己的摄影作品,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瓦尔特再和濒临死亡者握手交谈,征得他们的同意,与他们签订合同。

在准备工作就绪以后,瓦尔特把自己的床铺搬到了病房,和这些被拍摄者们住在同一间病房,和他们聊天、拥抱、握手,给他们喂水。

“我跟他们聊对死亡的看法,聊彼此的经历和家庭,聊他们死去的亲人,对已知自己时间不多的他们来说,我是最好的倾听者。他们把藏在心底一辈子的秘密告诉我。在给他们拍照片的同时,每天晚上,我就把他们的故事用笔记录下来。”

拍这样的照片需要耐心和毅力。拍一个人的过程有时候长达一个月,有时候是一个星期,有时候是两三天或者更短的时间。“机器始终架着,相机装满胶卷,电池都是新的,你要做的是根据病人的行动和表情,按动快门。”

就这样,瓦尔特的工作持续了6年,用相机记录下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和死。在展览和出版作品的时候,瓦尔特把一些人生前的照片和死后的照片并列在一起,每张照片下面都用文字描述了被摄对象的一生。这样的编排给观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亚尼克·伯姆菲尔德   6岁,生于1997年7月23日   首幅肖像摄于2004年1月10日

逝于2004年1月11日   艾本多夫去大学医院儿童肿瘤科,汉堡

57岁,生于1946年9月17日   首幅肖像摄于2003年11月19日

逝于2003年12月22日   光火临终关怀医院,汉堡

伊尔姆戈特·施密特   82岁,生于1920年3月16日   首幅肖像摄于2003年1月18日

逝于2003年2月14日   里卡姆临终关怀医院,柏林

米歇尔·劳尔曼   56岁,生于1946年8月19日   首幅肖像摄于2003年1月11日

逝于2003年1月14日   里卡姆临终关怀医院,柏林

米歇尔·弗格   50岁,生于1952年6月15日   首幅肖像摄于2003年1月8日

逝于2003年2月12日   里卡姆临终关怀医院,柏林

瓦尔特劳特·贝宁   80岁,生于1922年5月29日   首幅肖像摄于2003年1月12日

逝于2003年1月26日   里卡姆临终关怀医院,柏林

艾尔米拉·桑·巴斯蒂安   17个月,生于2002年10月18日 首幅肖像摄于2004年1月14日

逝于2004年3月23日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11:57 , Processed in 0.11806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