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97 画廊诚邀您光临
黄晓亮《丛林日记》个人展 + 卢彦鹏《空-气》个人展 1月14日(星期六)下午4点至6点 艺术家开幕酒会届时两位艺术家也将出席 本次展览时间为2012年1月14日至2012年3月4日 ![]() 黄晓亮1985年出生于湖南湘西。他2009年毕业于青岛大学,本科是数字媒体。2010年,他荣获了著名的美国特尼基金会奖(Tierney Fellowship)和三影堂摄影奖(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ward)以及北京今日美术馆(Beijing Today Art Museum)的方骏艺术奖(Fang Jun Art Award)。2011年黄晓亮又被获得荷兰FOAM摄影博物馆Foam Paul Huf提名奖。现生活工作于北京,长沙,湘西吉首。
卢彦鹏凭借作品《空-气》荣获了2011年平遥国际摄影展最佳摄影师奖;并因此成为历史上获得该奖项的最年轻的艺术家。卢彦鹏198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现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他2005年毕业于福建大学的艺术学院,并在此后参加过许多国内国际展会。
![]() 爱因斯坦有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伟大。”这是因为在想象力和直觉的洞察力这样的层面上,有着多样化的开放性。如果说科学的解决问题可以凭借一个人的直觉延伸而完成的话,想象力则可能在一个如同密封的集装箱内的运作。于是就像诗人需要缪斯一样,科学发现的过程自然和当代艺术的实践有着不一样的地方。
这是一系列题为《教授》的作品,其中在“关于毕加索”的一幅画面中,一位裸体的女性出现在19世纪的实验室,因此她可以被看作是艺术家或者科学家爱神的象征。她的脸变形地折射在一个放满不明溶液的玻璃容器中。爱因斯坦同时也声称:“你所要做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整个人类或者宇宙万物是友好的还是敌意的。”于是这样的感觉还可以从另一幅画面中看出,“水的测试”出现在教授的实验室,裸体的女性慢慢讲腿浸入液体中。 “教授”是真实可信的存在?这些原型能够得到科学家的信赖?史蒂芬·格拉夫(Stephane Graff)创造了一个摇摆于本我和第二自我之间的实验,在极端的体验和不确定之间,在控制和失败之间,或者在天才和精神错乱之间。他让画面中的“教授”呈现出幽默的色彩,在对人格力量的探寻过程中,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使得人类变得更为友好。 然而“教授”并不能让我们完全值得信赖,比如在题为“非比寻常的方式感受自身的快乐”中,教授头戴陌生的头盔,上面缠绕着过时的电气设备。我们可以在其他的画面中同样看到这样一种诡异的设备。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水疗法”中对科学溶液的尝试感到震惊。也许这就是“教授”亮点所在——试图质询科学的与生俱来的内在诚实所在,包括科学研究和它的机构。同时,格拉夫在模糊了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之后,也让我们陷入了新的困惑之中。尤其是他的作品以精妙的画意素质呈现,同时又结合了19世纪的古典技术工艺,更是让人真假莫辨。于是,技术力量的介入自然也使我们入迷,不能自拔。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必须顺从医学和科学的力量。我们也已经失去了自我疗救的能力,只能依赖医学和科学对我们的疗救。“教授”的出现也许就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种警示,让我们对自身的人格力量做一定限度的反省。尤其是在表面上,我们都相信医学或科学都是对我们真心诚意的疗救,但是回想一下我们自身的经验,就可能联想到,我们实际上都是被医学或科学的教条所奴役。 也许,摄影家试图借助爱因斯坦的疑问,回答一些严肃的问题:当科学已经证明对自然(尤其是人类)一定深度的尊敬之后,就必须考虑对以资源的控制,从而使人类在宇宙中的关系变得更为友好,而非相反。 其实科学和人类灵魂的敬重关系,可以远涉到古代的炼丹术。在格拉夫的一些作品中,也已经涉及到了这样一些古代医学的内容。与此并行的还可以联想到19世纪的作家爱伦坡,他相信灵魂的领域和科学的疆土是可以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教授》中也的确引用了爱伦坡小说中的情节,比如“和木乃伊交谈”等。最为相似的是,格拉夫的身体作品,表达出了爱伦坡最为深处的直觉和形而上学的真相,就像他对死后复生的深信不疑。 ![]() 如果格拉夫所想强调的,就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工作过程的相似,那么他凭借直觉已经感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他坚持想将这两者在相互之间转换和贯通。是否可以这样说,将想象中的“教授”赋予实体和灵魂,是不是也是一种炼金术的转换过程。格拉夫在解释他所使用的釉溴印画法工艺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验过程。最终在暗房的实践下,他甚至为自己的Graffite印相术申请了专利。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在体验科学家的心灵,同时在潜意识的引导下,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许在某一个瞬间,他自己也很难分辨,自己究竟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 如果想俯瞰“教授”的英雄主义的努力,看他如何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我们将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幸运的是这一切的努力涉及灵魂和物质的关联,你可以抹去所有的背景,但是却无法从人类的意识中将其擦除。就像是爱伦坡的写作,试图对死亡的非神秘化,无非就是化蛹为蝶。而格拉夫则以其双重性格,直接踏入了人类的神秘区域,变成一种人类意识可以触摸的疆界。(遗憾的是,大量精彩照片被删,悲乎!)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49 , Processed in 0.21855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